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浣溪沙 ·荷花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宋·苏轼
解析
北宋中期,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不满新法,被御史弹劾,于是自请外调,但很快碰到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被贬黄州。宋哲宗即位之后,高太后听政,任司马光为相,王安石等变法派失势。重新受到起用的苏轼,看到旧党们为了争夺势力而不择手段,对变法派进行疯狂地输出和打压,于是对旧党的龌龊行为进行无情抨击,由此,新旧两派皆不能容苏轼,苏轼再请外调。
至此,一贬再贬,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主旋律。
苏轼二任杭州,修六井,建苏堤,成就了自己为政最风光的一段时间。可惜这样惬意的日子并没过多久,便被调为颍州知州,苏轼在颍州待了一年不到,又改任扬州,扬州一年不到,改任定州,定州一年不到,被贬宁远,同年,又贬到惠州。
苏轼的岁月,就在这样频繁的动迁之中一点点流逝了。
这首《浣溪沙》作于颍州期间。
颍州期间的苏轼,已经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似乎可以对一切都显得波澜不惊,他又似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那些美好的或不好的匆匆时光,羁羁绊绊的不平坦的仕途,他似乎感受到了苍凉的寂寞。
这首词题为“荷花”,但是并不以荷花为描写主题,而是叙述了当官为政暇余的寂寥生活,结合词人的经历,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心路的微妙变化。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这里描写的是颍州西湖的荷塘景色。在颍州任上,苏轼治理颍州水患,修颍州西湖东西桥,深得民心。湖堤上的杨柳,湖中的一亩亩的荷花,在夕阳夕照的黄昏里,是温暖而美丽的画面。“问云何处最花多”,化用了韩愈的“问言何处芙蓉多”,同样是描写荷花,放到这里就显得非常自然,“画楼南畔夕阳和”,是自问自答。到这里,上片还是弥散着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下片情感陡然一转,温度也由温暖而变得寒凉,词人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最直观的感觉是清冷,内心的表现就是寂寞。
是不是觉得画风变得非常突兀呢?
其实不然,词人是由杭州的任上前去颍州的,还记得吗?杭州西湖曾是他最爱游玩的地方之一,白堤苏堤上的杨柳,断桥残雪的荷塘,无一不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今,虽然看到了同样的景色,时光却已然不同了。词人已经五十多岁,接近花甲之年,那楼角湖畔的夕阳,也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词人端起酒杯,耳边传来荷花深处的萧歌之声,听着听着,就有点醉了。这种感觉,是懒散,是厌倦,是苦闷,还是哀伤呢?
或许,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