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孟加拉

《一个人的孟加拉》

毛宁

25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一,为了心愿

四年前机缘巧合,我去了趟尼泊尔,从此对南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前,我背着一个破双肩包,将玄奘曾走过的路粗略走了一遍。当然,不是说走了玄奘的路,你就能成为玄奘,因为玄奘最大的贡献是译经,而不是取经,古印度的经书基本用梵语写成,如果不加翻译,宝典跟废纸也没什么两样。

那是不是我们去了南亚次大陆,就也能有玄奘一样的收获?我想这个更不可能,首先玄奘一去多年,而我们即便想,次大陆各国政府也不会给我们这么久的签证。而且佛教在印度就是昙花一现,即便全盛时期,佛教徒在印度也就占总人口的15%-20%左右,法显去时正值佛教兴盛,等玄奘再去,已经是消亡前的回光返照了。换言之,如果玄奘在高昌国多磨蹭几年,那取经重任能否成功都不一定。走完玄奘老人家的路,我再次翻开地图,发现整个南亚就剩下孟加拉国了。

因为我常年生活在曼谷,所以对比再三后,发现从吉隆披中转去达卡的机票最便宜,班次也最多。原因如下,泰国和马来西亚都是东南亚相对发达的国家,所以对外劳的需求量极大,泰国是佛教国家,外劳主要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三个佛教国家,其中柬埔寨外劳主要集中在泰国中南部,缅甸外劳则是北部,泰国也有越南外劳,但数量极少。马来西亚是穆斯林国家,主要外劳群体来自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因为每日有大量外劳往返孟马两国,所有机票极其便宜,往返只要1700元人民币,相当于曼谷直飞的三分之一。当然,中转吉隆披实际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飞机一落地,首看到的是这张海报。内容一言概之,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少年强,则孟加拉强,少年智,则孟加拉智。而灵感到成就间的道路,就是荷兰-孟加拉银行的奖学金。

记得虎扑上曾有个帖子,问亚洲最没存在感的大国是哪个,不少JRs都说是孟加拉国,并举例说:“这国家一年就上一次新闻,就是雨季发大水的新闻,其它时候压根听不到。”

因为孟加拉国境内水域较多,加之卫生状况极差,其结果便是机场内也满是蚊子,办签证的十来分钟里,我浑身上下无一幸免,这在别的国家实难想象。孟加拉国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但费用并不便宜,要五十美元。

机场内有一个貌似官方的出租车服务亭,但却是骗人的。下飞机前,我看了看谷歌地图,知道我住的地方距离机场大概七公里不到,但服务亭却问我要140元人民币,比伦敦还贵。我到报价后摇头往外走去,亭内的高呼:“等等等等,可以打折。” 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达卡机场的出租车也是越往外走越便宜,从140到70,再到30,最后杀到15块,我上了车。

驶出机场,一种熟悉的感觉便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样。孟加拉虽然和它们早已分隔数年,但无论是街上人的装束,还是司机的驾驶方式,都是如出一辙。不少车辆没有倒车镜,超车变线,完全凭借与生俱来的直觉和勇气。

在尘土和噪音中,我到了叫古尔山2,按说家庭旅馆就应在此才对,但找了半天,却始终不见踪影,我只得又叫了辆人力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解释清楚了旅馆所在位置,车夫开心的蹬起三轮,带着我绝尘而去。

预定的家庭旅馆在一幢六层大楼中,老板是一位英国人,老家距离我过去读书的地方只有两站路,所以说起来,也算是半个老乡,但英国人干什么都是公私分明,即便是“老乡”,房费也没有一分优惠,依然是三十美元。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屋内还是保持了些许英伦风,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顶蚊帐,不过这蚊帐基本上也是形同虚设,早上起来,我腿上还是多了四五个包。

客厅的橱柜挺有意思。我在英国时,曾在英国人家里住过一段时间,我记得英国人是不把碗放在客厅的,后来去西班牙读书,在当地人家里生活,才知道原来这世界上真有人厨房洗完碗先端回客厅,等吃饭再端回厨房的。

早餐很简单,除了面包就是煎鸡蛋,但所有食物基本都是进口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腔调吧。

照片中左起两位是老板娘和老板,老板是英国人,老板娘是孟加拉本地人,二人结合的原因我不得而知,也不想问。不过他们的三个小孩却都是纯孟加拉人的模样,这里大家不要想歪,主要原因还是孟加拉人的基因显性强,和白种人结合后,基本呈现孟族基因。

房东屋内的合影

吃完饭下了楼,刚好有人在路边练摊,水果不算贵,但品质确不怎么样,感觉摘早了。

我所住的这里是达卡市的富人区,但环境依然差强人意。我看地图发现不远处有一条贯穿达卡的铁路,便决定去那里进行首日的拍摄观光。

和印度,巴基斯坦一样,孟加拉的国球也是板球。十字路口树立着六位队员欢庆胜利的塑像,因为国旗的主色调是绿色,所以队员只好一身绿衣,还戴了顶绿色的帽子。不过马路便尘土实在太大,以至于所有队员的身上都布满了厚厚一层尘土。

铁路道口前有个卖鸡苗的老大爷,一脸不屑的瞅了我半天,似乎再说:“这里面你都要进去?你脑子没事吧。”

拐过弯,就看到了迎面驶来的列车,车顶上确实有人,但并不是很多,和我想象中略有差异。

东南亚的穷人多住在河边,南亚的穷人则很多住在铁路边。列车一来,所有人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列车一走,四周立即变得车水马龙。

类似上海的外滩,达卡的铁路边也是寸土寸金,几乎没什么空地,所有空地全部支起了窝棚。中国人很怕铁道噪音,但对于孟加拉底层人民来说,这显然不是问题。

这是一户条件稍好的人家,房屋搭建在一幢四层小楼的楼下。

而条件较差的人家,则基本生活在自然经济,灶台是土砌成的,燃料是废木板和破纸壳。因为对燃料的需求量大,捡的人多,所以想在达卡捡够一顿饭的燃料其实并不容易,往往一个成年男子一早出发,忙活三四个小时,也就够午饭的燃料,吃完午饭再出发,等捡够了也该吃晚饭了,一天时间都消耗在这种基本没价值没意义的劳动中,那不穷才怪。

和南亚其他国家一样,孟加拉人对公共卫生基本视若无睹,但对个人卫生还是挺重视的,即便是住在铁道旁的人,衣服也洗的颇为干净。

仔细看了看她胳膊上带的首饰,基本都是融化易拉罐后,涂金粉加工的。

这是条件最差的居所,四处透风,还好孟加拉这个国家基本没冬天。

公共卫生意识有待提高。

孟加拉虽然穷,但牛肉的价格也不便宜,一斤约合人民币二十元,显然不是贫民能吃得起的。据我观察,铁路边的居民住房条件虽然差,但伙食其实还说得过去,基本家家户户的锅里都有荤腥,主要是鱼和鸡。

孟加拉市场上最常见的肉鸡就是白羽鸡,这种鸡生长周期短,肉质松软,特别适合做炸鸡。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黄色的鸡,有点类似我国的三黄鸡,但不知道学名叫什么。

刚走到时,我看这里污水横流,以为是厕所,但是走近一看,其实就是普通住家户。我也好奇,当地人是如何忍受的。来了孟加拉,我想未来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二,说说好的

孟加拉国有三样东西较为出名,第一是黄麻,虽说产量没有印度高,但孟加拉的黄麻质量却是最好的,只不过黄麻的经济附加值很低。第二是木雕,通常最好的木材都处在热带国家,孟加拉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孟加拉这个国家人太多,种树就不能种田,两者有天然的冲突在其中,因此现在孟加拉好的木雕基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看。

第三样便是黑石雕像,这种黑石雕像基本都是历史文物,而且基本都来自佛教和印度教时期,伊斯兰教因为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这种艺术品基本也就消亡了。

国家博物馆有许多介绍孟加拉独立历程的文献资料,介绍了孟加拉独立的过程和背景。

孟加拉九世纪有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十二世纪末成为德里苏丹国领土,十三世纪受外来影响改信伊斯兰教,1338年建立了孟加拉苏丹国,定都于达卡。

十六世纪时,该地区已经发展成南亚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576年孟加拉苏丹国被莫卧儿帝国吞并,1757年起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04年孟加拉地区被英国殖民政府分割成东西两部,后来复合。

1947年印巴分治时,孟加拉地区被再次分割,西孟加拉地区归印度,今西孟加拉邦。东孟加拉地区,后改名称东巴基斯坦,则根据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归巴基斯坦。但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终于使相距约2000千米的东、西巴基斯坦内部矛盾走向不可调和。

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4月,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以战争手段支持孟加拉国独立以牵制巴基斯坦。11月,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12月,战争扩大到西巴基斯坦,发展成全面战争。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印军仍持续大举进攻,于12月16日攻占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释放了被以“叛国罪”逮捕的东巴人民联盟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此人就任孟加拉国首任总统。2013年4月24日,阿卜杜勒·哈米德当选总统。

国父拉赫曼。

走进孟加拉国家博物馆的美术展厅,让我有些难受。世界名画这里都有,不同之处是,别的博物馆美术馆挂的是原画,这里挂的是照片,这也让我体会到,这个国家确实不容易。例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参观完国家博物馆,我随手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向拉尔巴格堡驶去。

这里算是达卡的两大地标之一,但游客并不多,三三两两,基本都是来谈恋爱的青年男女。建筑并没有什么特色,但在嘈乱的达卡,这里确实是一片难得净土了。

拉尔巴格堡附近是达卡的老城区,据说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古建筑并不多。我很想知道达卡辉煌的那个年代这里是怎样,但线索确戛然而止。

达卡第二个地标是阿赫桑曼济勒,但我赶到时,已经是下班时间。原本以为门卫能通融让我进去,但最后却是白费口舌。

不过阿赫桑曼济勒门前沟壑纵横,能进去真是不容易。

阿赫桑曼济勒门外有一条河,河水的颜色如中华墨汁一样。

裸露的土壤里均匀的掺和着塑料袋。

在古城里所能找到最古老的建筑也就百十来年,这和加德满都的泰米尔古城相距甚远。

走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个公用水龙头,结果四周还老鼠乱窜。

印度和孟加拉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就是拆卸发达国家的各种工业零件,然后再回收利用。好处是废物得到了利用,坏处是环境和水源严重污染。

各种机油直接渗入土壤。原始的拆卸,原始的运输,结果是低廉的收入,原始的生活。

加工糕点的方式也颇有计划经济年代的味道。

去往帕哈普尔的路上,在服务站吃了一顿饭。虽然环境简陋,但服务员还是穿着整齐,希望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

不知道为何,孟加拉的蔬菜个头都比较小。

据我观察,白人和黑人基本都不吃动物内脏的,最多就是鹅肝。也正因为此,所以才有了疯牛病的爆发,但南亚人和中国人一样,会把动物内脏单独出售。

因为孟加拉境内水域较多,所以各种鱼类为孟加拉人提供了最廉价的蛋白质来源。

南亚是块较为封闭的大陆,以至于很多人搞不清楚,一个小时究竟是多少分钟。也因为封闭,南亚人极少纹身,看到我的花臂以为是天然胎记,争先拍照留念。

孟加拉国有四个联合国认定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中有两个规模不大,而且路也不顺,所以我只能放弃。剩下的两个便是马哈施特拉和帕哈普尔精舍,也是我这次的主要造访目标。离开酒店,门前刚好有一辆平板拖拉机,司机盛情难却,我只好上车。

马哈施特拉遗址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庙宇遗址,一部分是城墙遗址。孟加拉这个国家有两件事特别奇怪,一是这个国家基本看不见石头,所以到处都是烧砖厂,遗址也全部都是由红砖垒成。二是这个国家的狗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简直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让人匪疑所思。

寺庙遗址现在只剩下底座部分,所以建筑的外貌只能全凭大家想象了,但布局和轮廓还是可以辨析出来的。

孟加拉国政府也在对遗址进行复原,但施工人员却是一帮农民,复原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砌砖头,我个人以为,这不是太好的办法。

施工进行中。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工人没有带安全帽的习惯。

遗址旁边有一处不大的博物馆,是东巴时期建造的,这也是我在孟加拉国期间,唯一看到的东巴时期的牌子。

离开马哈施特拉,我找到了去帕哈普尔的长途汽车站。孟加拉这个国家虽说落后,但公共交通却很发达,基本可以实现村村通,全国无死角。而且是两三个小时就有一班。很是方便。

第一次尝试坐车顶,和我一起的还有几位小伙子。专门说一句,最左手的小伙子金发碧眼,和我打招呼时我以为他是来孟加拉旅游的游客,但说了两句我才知道,其实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孟加拉人,只不过是少数族裔,所以这副模样。

帕哈普尔精舍。精舍其实就是佛学院的意思,只不过佛教徒习惯称呼其为精舍。帕哈普尔精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精舍,修建于公元七世纪,据说顶峰时有差不多一万僧侣驻扎在此。后来佛教式微,精舍便成了遗迹,时至今日,便只剩一个底座在此。

精舍规模宏大,有十个足球场大小。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多数景点一样,帕哈普尔的游客99.9%是本国游客。我在孟加拉的一周时间里,一共只碰到过四个日本游客,和一个德国游客。虽然景点还说的过去,但孟加拉的接待能力着实太差,基本没有旅游业的概念。

参观完,继续搭车去拉实沙伊。八个小时的旅程,唯一的食物就是这把豆子。

当日孟加拉国在板球亚洲杯中,战胜了死敌巴基斯坦队,全城欢庆,让我想起了2001年中国队首次杀入世界杯时的景象。

第二日,去往菩提亚的路上,第一次看到骑大象购物的孩子。

昔日富丽堂皇的皇宫,已经变为了这副模样。

一旁的古迹里,也住上了人。

古迹的墙壁,被他们用来放置牙刷牙缸。

但几个主要塔还是得到了不错的保护。

菩提亚最著名的印度教寺庙。

但我试了多次,始终拍不出人家的那种效果。

回到达卡后的最后一站,我去了东方的剑桥,达卡大学。

但学生的宿舍的条件真的有些让人心疼。

英国文化处,可以说是达卡城内唯一一处净土,因为这里有抽水马桶,有干净的直饮水,还有空调。对于我们来说最最普通的,对于他们来说却极其可贵。

离别感言:

前天我倒了十一次车,累的奄奄一息,不过在孟加拉坐车也有个好处,就是看到抱孩子的妇女不用让座,因为让了她们也不会坐,因为这就是教法。但在孟加拉坐车也有个坏处,就是除非在终点站上车,不然车上永远没座,因为这个国家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换车时我遇到一位拄拐的老奶奶,她打开钱包(其实就是一个塑料袋)里面总共只有一元四角,她思索再三,将一元递给了售票员,然后将剩下的四角叠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放回了塑料袋。看到这一幕,我内心无比难过。

孟加拉人乐于助人,每次问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当你真按照他说的去走时,却发现路是错的啊,这点就如印度人一样,热情,但并不负责。与此同时,在这里骑摩托车的,可以辱骂蹬三轮车的,开汽车的,又可以侮辱骑摩托车的,这并不让我意外,让我意外的是被骂者的一言不发,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理所应当。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只能在沉默中灭亡。而这个国家其实就像极了这里的人民,它们可以受世界上最苦的苦,也可以忍世界上最气的气,但他们除了忍和受,他们不做别的。就如次大陆的历史一样,雅利安人来了,他们为奴,阿拉伯人来了,还是为奴,蒙古人来了,继续为奴,英国人来了,依然为奴,自己都不报希望,自然也就不会有希望。

来到孟加拉,心酸伴随始终。孟加拉是大国里人口密度最大的,面积和辽宁省差不多大,人口却有五个辽宁之多。好处是国家治安不错,因为到哪都是人,没有背巷子。坏处是劳动力极便宜,多数人从事根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西方国家将工业废品运到这里,让孟加拉人分解拆卸,所以这的水域全部严重污染,印度的河是灰色,而这是黑色。但这里的人民又能怎样呢?除了接受,他们还能做什么?我觉得不能,至少暂时不能。

在孟加拉的几日里,我始终没看第二个背包客,希望下次再来情况不再是这样,不再是一个人的孟加拉。

希望你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南亚系列其它国家:

《我在伊朗遇寡头》

《不到阿富汗非好汉》

《揭开印度的面纱》

《巴铁到底铁不铁》

《尼泊尔历险记 - 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