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致死的洋葱新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满屏黄暴污,这部好賤的電影真的笑到不行。

大概十年前我在伟大祖国的报纸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叫“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的玩意儿,其得奖者的得奖成果都像是愚人节节目,比如一条涂了奶油的面包掉在地上,到底是涂奶油一面朝上还是不涂奶油一面朝上呢——某教授花几十年时间通过对数千次奶油面包落地的实验统计,他光荣地得出了结论!......

历年赢得此项殊荣的还有:可以帮助被阉公狗重拾自信的公狗用硅胶蛋蛋,获得医学奖;考证人在糖浆中是否比在水中游得快的试验,获得化学奖。

无法形容我对这种奖项的嫉妒,我觉得这种幽默让一个国家显得无比聪明,就像会幽默的姑娘特别性感——比如她说:“这么好的良辰美景,咱们要是就地野合,我能给你生个孔子。”你听了会不会想亲吻她说这话的小嘴?

——华夏民族不是最聪明的民族吗?咱们这地界儿怎么就不产这类东西呢?(比如有金鸡奖百花奖,能不能有个塑料鸡奖、豆腐花奖?)

洋葱电影

《洋葱电影》和“搞笑诺贝尔”,是一个范儿的。就像我无比钟爱的《波拉特》一样。它以大无畏的精神嘲弄了人种和民族标签,嘲弄装处女的色情女歌手,嘲弄产品型号更新换代比脱裤子还快的电脑公司,嘲弄像基佬的影评家.....嘲弄一切。

这是一个美国的讽刺性媒体组织,以报道虚构新闻为特色。

这些新闻都是假的,但不是胡编乱造。

相反,它基于真实事件为蓝本而改编,用夸张的艺术张力来表达与众不同的世界观。

由于洋葱新闻的制作过于“真实”,往往会有读者误以为真,甚至连某些海外权威媒体也无法幸免。

例如,在2002年,有一则关于“美国国会威胁要离开华盛顿”的洋葱新闻火了。

它被《北京晚报》采用并正式刊登,成为流行一时的笑梗。

比如广电总局把《迷失北京》改成了《苹果》,理由是外国人要来参加奥运啦,看了这名字怕走迷路不来了咋办;又把北京居民区地面儿上有脏水的镜头剪掉,理由是首都的美好国际形象被那摊脏水毁坏了咋办——好大洋葱味儿,我乐得眼泪儿都出来了。

就像它的名字「洋葱」一样,用这种搞怪的方式来评论时事。

不仅寓意了事物的多面性,要一层层的剥开外皮才能看清本质。

也使人在幽默解构的过程中,能够欢笑的泪流满面。

今天的电影,便是洋葱新闻的一个“官方合集”。

无数夸张荒诞的故事,构成了一曲“辣眼睛”的美式讽嘲讽歌谣:

在本片的世界中,“洋葱新闻”不是恶搞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官方报道”。

比如,青春偶像梅丽莎·切瑞,由于太过性感而遭到家长们的指责。

恶搞当年的“小甜甜”布兰妮。

另一则新闻,一名蒙面黑人持枪劫持了一家银行。

但他并不想要钱,只是想要一份正式的工作。

银行经理被他的“雄心壮志”以及“雄辩口才”所打动,当场聘请他担任客户主管。

那个抢劫犯头套丝袜正式入职,很快升职加薪,成为优秀员工。

而且因为击毙了另一位黑人抢劫犯,成为了大英雄。

慢慢地,洋葱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还引起了恐怖fen子的关注。

等到电影推荐会的那天,主持人诺姆决心不再忍让,准备在直播中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不满,结果关键时刻,那群恐怖fen子突然冲进画面里,挟持了诺姆·阿奇。

恐怖fen子以诺姆为人质,要求美国为他们所宣扬过的虚假新闻道歉然而,令众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及时赶来救场的竟是捣JJ大侠,还有性感女神梅丽莎·切瑞。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没一会功夫就打败了恐怖fen子,他们还给对方洗脑,让敌人投降屈服。

获救后的主持人也立马改变了原本的说辞,发表了一段正能量满满的感言。

影片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方式,开启了各种黑色幽默讽刺让观众发笑的同时,也隐喻了许多社会现状。

洋葱电影

The Onion Movie (2008)

导演: Tom Kuntz / Mike Maguire
编剧: Todd Hanson / Robert D. Siegel
主演: Daniel Chacón / Ken Takemoto / 史蒂文·席格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08-06-03

点击进入↓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