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1草书释读35

  今天讲禽类

  《尔雅》说“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禽类的特征是两个足,而且有羽毛。但更仔细分起来,这羽毛有长短,尤其在尾部。

  《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短尾巴称为“隹”。

  

  《说文》“鸟,长尾禽总名也”。如果尾巴羽毛长,那就是“鸟”。看甲骨文,这两个字的区别很明显,“隹”和“鸟”的头、爪差不多,分别在于尾巴有短有长。长尾往往是下垂的,小篆就这样来表示尾巴长短。小篆“隹”写法来之于楚简,草书跟楚简写法很有关系。我在16课讲过这个“隹”,这里不重复。

  草书“鸟”不是来之于楚简,楚简讹变很大。把章草“鸟”跟秦简相比,二者演变关系比较清楚。今草“隹”和“鸟”都只需两个笔势,简单而清晰。说明那时对取势和使转,已经非常熟练。

  “雀”,如麻雀,大家知道这是短尾巴的。《说文》:“依人小鸟也,从小、隹。”曹植《鹞雀赋》“雀”字,正是由“小”和“隹”两部分合成。推溯上去,甲骨文已经是这样的了,由来很久。《草书礼部韵》和《草书韵会》等书中的“雀”字,写法不同,是由“少”和“隹”合成的。战国时期已经有这写法,楚简上有很多例子。

  

  当时“小”和“少”经常滥用,意义差不多。现在的印刷体“雀”,上面是“小”,还是“少”呢?仔细看撇是属于下面“隹”的,所以还是“小”加“隹”。你写草书“雀”,应该照《鹞雀赋》写比较好,没必要多写一撇。

  但是“鸡”就麻烦了,究竟从“隹”还是从“鸟”?甲骨文有这样一个“鸡”字,一看就是公鸡司晨,但甲骨文也有短尾的母鸡,“奚”旁一个“隹”。《说文解字》两个字都收,公鸡用“鸟”,这是籀文,短尾的是母鸡,这是小篆。许慎还说了一句:“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籀文鸡从鸟。”这句话有点矛盾,“知时畜”知道时辰应该是公鸡,那怎么会从“隹”,变成短尾巴的母鸡了?至于“籀文鸡从鸟”,说白了因为籀文笔画多,难写,所以小篆改为从“隹”,隶书、真书沿用,母鸡大胜。唐朝《干禄字书》和稀泥,指《说文》两种写法“并正”。都是正体,男女平等,没有歧视。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用“隹”的。

  

  简体字右旁恢复用“鸡”,公鸡两千年来重新上位。如果你想争取女权,坚决不写“鸟”非写短尾的“隹”,结果是简体“难”字,母鸡想复辟,真是太难了。

  37课讲过“溪”字,解释过右旁“奚”的草化。“鸡”的声旁“奚”在左边,草化时上面是爪。“爪”可以用鸡头势,也可以用群鹊势。下面当作绞丝旁那样草化,取子字形飞带势。皇象把子字表简化了,和鸡头势共用了两点,宋克也是这样,邓文原鸡头势和飞带势分开写的。宋徽宗赵佶把“溪”右旁的写法,直接搬到左边写“鸡”,虽然不能说错,但左右两边的呼应关系没有了。

  

  说到“难”字,以前繁体草书怎样写呢?“难”也是一种鸟,跟“鸡”字一样也有两种写法。左边是声旁“堇”,右旁或从“隹”或从“鸟”。《说文》都收入了,这次没说两种写法是籀文和小篆之别,只说从“鸟”的是正体,从“隹”的是或体,都有人写。虽然我没有见过难鸟,推测起来,大约也是雌雄之分吧。其实金文慌慌张张分长尾、短尾了,小篆只是整齐一点。仔细看金文、小篆四个写法,左边的写法都不一样。

  

  《说文》还收了三种古文写法,右旁的“隹”都一样。但在边的“堇”个个不同,一直没有固定写法。甚至到了秦代隶书,秦简上的“难”也是这样。右旁都用“隹”,左边没有统一过。

  

  37课我讲到“汉”字的草化,《说文解字》说:汉,“从水,难省声。”所谓“难省声”,就是说右边声旁本来是“难”,因为笔画多,省去一部分不写,这叫省声。具体来说,“汉”字就是“灘”字右旁,省去了“隹”,留下了“堇”。当时我介绍了“堇”章草和今草两种草法。“”字左边的“堇”写法也差不多,甚至还可以更简单。就是中间那个“口”,可以用一横替代。这样“”左边的“堇”,取羊角势、奋笔势和竖笔势,就可以写出来。

  智永这样写,孙过庭、怀素等人都是这样写。注意“隹”在一个字的右旁,孙过庭往往加一点。如《书谱》中的“难”字,还有“推”字,等等。而智永、怀素是不加的。我想孙过庭这是学索靖,索靖是加点的,今草通常不加。

  

  从这一点来看,孙过庭书法来源不止是王羲之,而是相当多。我的意见是写今草“隹”,还是从众,不必加点了。

  一种禽类动物,从“鸟”还是从“隹”,未必是雌雄之分。如“雁”字,也有两种写法,现在流行的是上面这个,从“隹”。下面这个是长尾巴的雁吗?雁没有长尾巴的。章太炎认为是同一个字,但历代解释认为是两个字,意义不同。

  

  《说文》两个字都收了,段玉裁注解中说:“‘鴈’从‘鸟’为鹅,‘雁’从‘隹’为鸿雁。”家鹅本身是雁长期驯化的结果,品种很多。以灰雁为例,和灰鹅就很相似。灰鹅额头上多了一个瘤,民间称之为雁鹅。

  在这个例子中,从“鸟”还是从“隹”已经是两种动物。

  段玉裁又说:“经典鸿‘雁’字多作‘鴈’”,从“鸟”。古代经典著作中,经常是写下面这个“鴈”。古人从小读经典,当然会跟从经典习惯用法。

  

  智永、孙过庭写“雁”都从“鸟”,不从“隹”。而且你看,智永和孙过庭把鸟头省了笔画,近于“马”字。只有赵孟頫没有省,反而头上那一点省掉了。

  “雁”字头上为什么有一点呢?我们来看一个字。先写一个侧面的“人”,然后加一个指事符号,指向这个人的胸部,这就是“膺”的初文。这个字右旁加了“隹”,通常认为是“鹰”字。当时下面还没有“鸟”,这一来非常容易和“雁”字相混。要分清楚只能繁化,后来“鹰”下面加了“鸟”以和“雁”别。如果下面加了“肉”就是“膺”,如义愤填膺,膺受重任等。但历来写“雁”,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往往都写上面一点。当然不写点的也有,但写点是一个普遍现象。

  

  

  再讲一对,“雅”和“鸦”,左边都是“牙”。这也不是雌雄之分,“雅”是“鸦”的古字,当时读音为yā,《说文解字》没有“鸦”字,只有“雅”字。我们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大雅和小雅,本来写作大疋和小疋。但其中“疋”这个字很容易和“足”字相混,所以借用“雅”。一借出就不还了,只好另造一个“鸦”字,是一个后起字。“牙”字草化在11课中讲过,皇象有两种写法。怀素取了第二种,智永用倒笔圈,孙过庭用点。至于“鸦”,元明人作品中较多,可以参考。“鸦”有一个异体字“鵶”,左边写亚洲的“亚”。《草书礼部韵》收了这个字,分笔势比较方便。“牙”字照皇象、怀素写法,是横竖横竖策,五笔。归类一下,是两横两竖一策。《草书礼部韵》写成“亚”,也是两横两竖一策,相当巧妙。

  我们常说乌鸦,那“乌”又是什么呢?《广韵》:“鸦,乌别名”,但“乌”和“鸦”还是有点区别。《小尔雅·广鸟》:“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鸦。”照此说,全身黑的应该是乌,反哺就是会找食物给父母吃。“乌”跟“鸟”相比,少一横。这一横就是鸟的眼睛,难道“乌”没有眼睛吗?当然不是。只因为乌的眼睛也是黑的。纯黑的乌有时候分辨不出眼睛,好像这照片上的鸟。看不出眼睛位置,要有反光才能看到。

  草书中“乌”上面多用直线使,写一个斜放的口,口字形中间空着,不点出鸟眼。而“鸟”上下两部分都有转,上面是三撇贯鱼势;下面的飞带势,起笔要深入上面贯鱼势的空位,以照顾到鸟头中间的眼睛。

  

  下面讲讲禽兽之外的动物,如虫。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是一条扭动的虫。头部有简有繁,最简单像个箭头。小篆把头部变成了和身体相连的曲线,看上去像寄生虫。秦简是关键一步,一个口字形,中间是斸钩势。草书中虫字旁就是这样写的,口字形用竖笔势或铁围势。草书单独写“虫”字,如汉痢上这写法,中间取玉函化势。

  

  

  繁体“虫”用三个“虫”字相加,无非表示很多“虫”。

  “蛇”字现在是虫字边一个“它”,其实“它”本来就是蛇。被借用后,原来的“蛇”只好加“虫”字旁,另造一个新字。汉隶、真书中常写为虫字旁一个“也”。草书也是这样,“也”字用铁围势。

  

  “鱼”,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直接画一条鱼。《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这鱼尾在小篆中,变得有点像火字形,秦简上也是这样。汉隶鱼身写成田字形,鱼尾火字形改为四点了。草书“鱼”,鱼头用一啄,鱼身用田,鱼尾四点连写为一横。

  

  当“鱼”在一个字的上面,可以省去四点,如“鲁”字,宋克写法就是省去了四点:鱼头取向背势,鱼身田字形取铁围势,鱼尾四点省略了;下面取玉函化势就完成了。《草书礼部韵》收入两个草字“鲁”,都是不舍得省笔画的,鱼尾四点或用一横,或用火字形,都比较复杂。元代康里子山所写“鲁”,草法没错,不要当“急”字了。

  

  “衡”字左中右三部分,“鱼”在中间。草化方法非常特别,“鱼”字上中下各用一撇替代,这样就变成了三撇贯鱼势,然后转到右旁写“亍”。因为中间“鱼”和右旁“亍”全用顺时针转,你可以把它当一个笔势,即钩裹势。《古诗四帖》写得太急,最后一点不在圈上,看上去像“後”字。

  

  最后讲一个对中国人很重要的动物,龙。现在所写的“龙”是想象出来的,几种动物凑在一起。看甲骨文、金文,“龙”由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个冠状物件,许慎认为是声旁,“童”省声。我们来看甲骨文“童”,果然上面是这形状。所以罗振玉很造成许慎这个观点。但甲骨文凤凰的“凤”,头上也是这样写的。龙、凤都这样写,很要能是表示身分的冠。其次是龙头,中间原只有一横,通常表示眼睛。但金文多了一横,看上去就是牙齿了。第三是龙身,用乙字形一条曲线表示。这三部分逐渐固定为立字形,月字形和乙字形。在春秋晚期金文中,出现了容易辨识的“龙”字。小篆进一步美化,龙身加了不少笔画。好看是好看了,可惜写起来麻烦。于是简牍中出现了简化的写法,西汉《相马经》把“立”简为三横。草书“立”字只写一个头,奋笔势,接着是子字形飞带势,其实“子”第一横借“立”字的;右旁用竖笔势两开,就完成了“龙”字。今草如孙过庭所书,“立”字只用两横,飞带势不用“子”,就是两撇一横,比章草更简单合理。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课草法小结。谢谢。

  

  

  

  

(0)

相关推荐

  • '间'与'官'的草书如何区分?|草书千字文——鸟官人皇

    今天我们来学习'鸟官人皇'四个字的草书:(左边为草书,右边为真书) 首先看'鸟(鳥)'字: 写法点拨: '鸟'字是象形字,其小篆写法为: 赵之谦小篆:鸟 '鸟'字隶变之后的楷书写法为: 颜真卿楷书:鸟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4草书流派05下

    754草书流派05下 唐代的纸张比较少,尚未有像宋徽宗<千字文>这样大的纸.所以,张旭.怀素的狂草经常是写在墙上.或屏风上的. 贺知章和张旭是姻亲,经常在一起出游.<嘉泰会籍志>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3草书流派05上

    753草书流派05上﹝连绵草,狂草,张旭,怀素﹞ 这张表最后一行的草书流派,都属于"书风"这一类.所谓"书风",指表达个人的风格.好像真书中欧体.禇体.颜体和柳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1草书流派03

    751草书流派03 继续讲草书流派,上次讲了章草,今天讲今草. 评论的标准还是一样的,一是草法,二是技法. 今草据说起自张芝,但张芝的今草作品看不到了.即使在唐朝初年,欧阳询已经说:"张芝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0草书流派02

    750草书流派02 二.流派 所谓一个t彷流派,就是一群人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我们观察一个流派,可以从我上一课提出的十六字法支分析: 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技法最重要是有筋有节,骨肉相济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9草书流派01

    749草书流派01 七级课程草书,两大部分都讲完了.今天做一个总结,讲过的就不重复了.各位明白了这两部分,自然就可以写草书. 记得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不要乱写.技法最重要的是有筋有节,骨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8草书裹束

    748草书裹束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前面几堂课讲了草书用笔问题,而识势是草字取势,学习草法时详细讲了.现在还剩最后一个就是裹束.今天就讲草书裹束. 裹束是三级课程的主题,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7草书笔法04

    747草书笔法04 2.2用笔的基本技法 今天讲第四点"草书执笔",还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下."执笔"在一级课程已经讲过.今天深入讨论,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