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吃了三天大列巴,我在脑科和普京比谁更头铁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大列巴(liě ba),俄语是хлеб,列巴就是俄语面包一词的音译。

只不过俄国人的这种面包做得又大又硬,咱们根据这一外形特点,就给它冠以“大”字,叫成了大列巴。

面包是俄国人的主食,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 》中瓦西里说: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至今,这句话仍然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可俄罗斯的面包种类繁多,为什么只有大列巴被我们记住了呢?

实在因为大列巴是其中最奇葩」的那个。

大列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很

这种硬不是普通面包的硬,而是能与砖头battle的那种硬。

如果说普通的面包像羽绒枕头一样柔软,那么全麦面包大概是个大号鹅卵石

俄罗斯的军队小伙,曾经拿大列巴做过几个挑战。

第一项挑战,大列巴VS砖头

只见大列巴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砖头给打爆:

第二项挑战:大列巴VS核桃

大列巴依然是轻松获胜,一击毙命。

图源微博:一只学屌

我以为是天上下雨了,没想到是大列巴给我整无语了。

这真的人碳基生物能吃的食物吗?红豆泥??

这还没完,接下来毛子的操作更是小刀捅了我屁股,开了眼了:

他直接拿大列巴来敲钉子,还真的把钉子给凿到树干里了…

正是因为大列巴太硬了,军队在野外驻训时,都是用锯子锯开再吃的。

最吊诡的地方是,即使是经过精细的切片,大列巴的口感依然无比粗糙,甚至让人开始怀疑它的真实用途

由于大列巴的“硬”实在是举世闻名,在去年我国的互联网中甚至诞生了「大列巴文学」

这类文学更是将大列巴戏谑到了极致,让人完全蚌埠住: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为什么俄罗斯大列巴要做得这么硬目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旧时候的俄国村庄,很多的村子就只有一个面包炉,每家每户需要排队烤面包。

为了省时省力方便储存,就发展出加大号、质地坚硬的面包。

另外,咱们对待面包的观念,和欧洲人不太一样。

咱们的面包软软的,有,拿来做点心可好吃了。

但对欧洲人来说,面包就是主食,很多面包的原料就只有水、面粉、酵母、盐四样。

味道基本没有,他们需要的话就切几块下来烤着吃。

因此欧洲的法棍、大列巴,虽然个顶个的硬,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提前加工好的主食,一来方便保存,不易变质,二来也容易食用,即烤即食。

而在俄罗斯,大列巴可以蘸着罗宋汤吃,面包充分吸收汤汁后变得柔软有风味,更易入口。

也可以把列巴中间掏空当“容器”装上海鲜奶油汤。

一边吃,热腾腾的汤汁一边慢慢浸润着大列巴坚硬的外壳。

吃到最后大列巴也泡软了,可以连汤带碗一起下肚。

大列巴配海鲜汤

大列巴在二战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纳粹德军入侵以后,苏军伙食的质量大幅度下降,士兵们一般就喝一碗小麦汤,啃着像砖块一样硬的列巴

为了节约开支,苏军的炊事班后来便把一些锯末或者稻壳,掺和在黑列巴里。

这就导致原本就很难下咽的黑面包,变得更加难吃了。

另外,传闻苏军在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有德军肉搏时被这玩意儿砸死

一个传说,不一定对。

但大列巴的硬,那想必是毛子的“传统艺能”了。

时至今日,俄罗斯大列巴早已走出国门,在许多国家都有售卖。

在哈尔滨,大列巴和格瓦斯红肠一起,成为了外省旅行团的最爱。

他们背着几个锅一样的大列巴,行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也算是当地的一道景观

哈尔滨的大列巴一般都会配个专门的布袋

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坚持吃完列巴的人寥寥无几,所以大部分人买完大列巴,真正留下的纪念品只有这个袋子。

这可能就是新时代的买椟还珠吧。

在新疆伊犁,有俄罗斯族的店主改良了大列巴的配方

黑麦粉换成精制小麦粉,用牛奶和面。

糖、鸡蛋、黄油也不能缺,里面还包裹上许多的蜂蜜、葡萄干和果仁等等。

虽然和传统的大列巴关系不大,但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当然了,俄罗斯也并非全是像大列巴这种“硬茬”,松软好吃的面包也是有不少的。

克拉斯诺谢利斯基面包,这种面包的皮非常薄而脆,咬开就能闻到意想不到的香味。

斯塔罗杜布斯基面包,呈椭圆形,适合搭配茶饮。

但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硬邦邦的大列巴。

我想它能被大家喜欢,不仅是因为,更因为象征着某种已逝的精神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