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证如山的安徽状元,莆系竟把他编成莆田人骗钱,可恨!
明初朱棣篡位,大杀文人,列出“文职奸臣”23人,其中一人就是黄观。因为忌惮他的名声,朱棣甚至在文卷中剔除他的名字,篡改了一段历史。
但是历史不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明朝灭亡,黄观的气节和风骨仍然在乡间为人传诵,以至于南明朝廷为了获取人民支持,不得已为他平反昭雪。
黄观,安徽贵池人,籍贯徽州,被尊“天下第一书生”。
古今第一“倒插门”,科举六试连中榜首
在古代,改变命运的方式便是“科举”,安徽池州历史上共出了七个文武状元。其中黄观是最著名的一位文状元。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说的就是他,可谓是古今第一学霸。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不曾名落孙山,而且连续六次考试第一。可谓是古今第一人。
上清溪《黄氏宗谱》记载,黄观虽是贵池人,祖籍却在徽州,先祖是徽州人,后人再迁左田,传至黄文衍由左田迁至池州,到黄观这一辈,黄家已经在池州繁衍六世,并成为秋浦望族之一。
后来家道中落,黄观不得不入赘贵池上清溪的许家,成了“倒插门“的女婿。在古代倒插门女婿就像皇帝家的驸马一样,看上去“嫁入豪门”,但是却没有半点地位,还要受尽白眼。黄观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考试”。做官之后才恢复原姓。
黄观自幼就十分勤奋,可以说完全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是他对学问的态度却十分严谨,对不懂的地方,偏要钻牛角尖弄懂。所以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注重对于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黄观绝不是读死书的人。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八股文并没有形成,流行的还是时论文,偏偏在时论中,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时论文和策论文的结合。
在连续获得五次第一之后,黄观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传说中的新科状元,还被授翰林院修撰。
一个考生只有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想想全国有多少人才在竞争,再有才华的考生也很难保证每考皆榜,何况是六次考试均是第一呢。
有很多人会想,这又是中国“高分低能”的考试学霸代表。但是请注意两个问题:
一方面,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并对士子能否具有解决国家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出评估,即使是方孝孺,朱元璋也是录而不用,黄观能获得殿试第一并在两朝获得重用,绝非读死书的腐儒,而是具有真才实学。
另一方面,黄观殿试的这一策论观点也成为明朝历代对待边疆问题的方案,巩固了数百年明朝边疆的稳定,边疆军户屯田生产,又守国门,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改变这一策略。
文人气节,士子风骨,朱棣也为之忌惮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这个皇帝没有学到文章大义中的精髓,却养成了优柔寡断、急功近利的坏毛病,也注定了黄观的悲剧命运。
朱棣夺权,最忌惮的大概就是这个黄观,因为黄观的建议一旦被采纳,绝无朱棣夺权这件事情了。
因为学问深厚,又有治国之道,黄观在洪武、建文两朝官运亨通,得到两代帝王的赏识。中状元后,在翰林院任修撰,并讲学于东宫。洪武二十九年升任为礼部右侍郎,这可是仅次于尚书的副部级高官了。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黄观与方孝孺、黄子澄等,都成为建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面对朱允炆上位之后需要解决削藩问题,黄观建议先从朱棣开始下手,只要在朱棣回来奔丧时,软禁在宫中,便可慢慢收拾燕王人马,从而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其他力量较弱的藩王便不敢有异心。
结果遭到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反对,朱允炆也不予采纳。而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就是按照黄观的建议,从而削藩成功。
朱棣来南京,自恃皇叔,态度傲慢,以身体有疾为由入朝不拜皇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在朱棣起兵过程中,双方僵持不下,黄观对兵部尚书方孝孺没有军事才能,没有做好军事策划提出不满的意见,但是朱允炆仍不采纳,又根据黄子澄的意见,选李景隆为大将,结果兵败如山倒。
失败的如此明显,朱允炆要写讨伐诏书,很多人担心形势对自己不利,不敢撰文,只有黄观和方孝孺草拟诏书,要燕王罢兵归藩,束身谢罪,言辞甚为激烈。这就更加深了朱棣对黄观的仇恨。
朱棣对姚广孝说:黄观这个人,如果他的意见被朱允炆采纳了,我们就不能成功,可惜这个人不怕死,不能为我所用。
朱棣攻进南京当天发布了23名“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此时,黄观正奉诏募兵上游,且督诸郡兵赴援顺江东下,到了安庆之后,才知道朱棣已经攻进南京城,在罗刹矶,黄观穿上服朝衣东向再拜,遂跳入湍急的江流中自尽,年仅38岁。
黄观为建文帝殉难后,但朱棣对其恨之入骨,余怒未消,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史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在贵池,幸运地躲过一劫。而今据统计后裔有30万人,而以江苏盐城居多,后人多次到池州寻根。
不但如此,朱棣还将文卷中殿试第一的记录删去,但是历史始终会大白于天下,岂是当权者可抹杀的。
历史资料缺失,竟被福建莆田人造假骗钱
朱棣灭黄观九族,对他仍然不满,更将所有相关资料全部删除,南明平反昭雪之后,期间家族资料存之极少,以至于后世对他所知甚少。
而在当代留存有黄观资料的《上清溪黄氏宗谱》也并不被人所知。结果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用以造假,其中以福建莆田的“假谱专家”最为恶劣。
为赚钱,此人编造了《贵池清江金墩黄氏家谱》,借以行骗,却被黄观后裔识破,并有学者开始进行对黄观的资料不断挖掘。
这部伪造的家谱中说黄观是福建莆田人,因为乞讨而到了贵池,入赘许家成为贵池人。但是根据明朝之前就存在的《上清溪黄氏宗谱》记载,黄观原籍徽州,黄氏在黄观之前的家族古墓也在贵池和徽州。
有一部分黄姓逃散到贵池梅村、桃坡、白洋、桂畈等处的,他们的后代至今每年清明节还相约祭祖,这又如何解释?
伪谱中胡乱对黄观的家人进行编造,比方说黄观父亲的名字,黄观的曾祖父和高祖父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全部进行杜撰,毫无历史根据。
这些行骗者为了混淆视听,借助网络媒体的无序性和电子文本的复制性大肆传播,目的是将自己手上关于黄观的资料进行炒作,以方便骗取收藏家的信任,将自己手中的资料卖得高价。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尊重,挖掘历史的目的是还原历史人物真实的面孔。而黄观,一个因为蒙受政治牵连而资料缺失的历史名人,却被阴险的福建莆田人用以造假骗钱,实在可恨!!!
读书要学以致用,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有用人才,黄观做到这一点,他靠读书,年仅三十多岁就高居二品大官;他学习古之圣贤不畏强权,成为后人的楷模。他的才学和忠义之举都被后人永远记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终年38岁的黄观,历史印证了他的很多谏言都十分正确,但是却得不到执政者的采纳,最终像屈原一样投江自杀。他一生的光彩都在朱元璋殿试的一刹那,而后遭遇的是怀才不遇的悲剧。
对于一个有才能的人来说,最悲剧的莫过于生不逢时,但他的才学和他的气节已经让他永远留在中国的历史之中。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