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章琰《装满回忆的青瓦红砖房》
文/章琰
【作者简介】章琰,曾用笔名章岩。喜欢写字的理科伪文青。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97、98、99、100,我来了啊!”
儿时的夏日,晚饭过后,院里的一帮孩子们总是在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那里把这个游戏称为“藏猫儿”。数数到100,就去寻找已经藏匿好的伙伴,还要规定“5分钟之内,找不到,就算输了”。
大人们则搬根板凳,坐在自家门口,青瓦红砖的房子,门对门的立着,夹成一条两米多宽的巷子,这样的格局,让大人们守着家门,也能自在地谈天说地。聊聊菜市场的蔬菜猪肉,谈谈谁家孩子又考了第一,讨论下传闻的涨工资是真是假……
小巷的两头,是一大一小两个平坝,其实就是两块空地。家乡人习惯称这样的空地“坝坝儿”。对,不管是“藏猫儿”,还是“坝坝儿”,都要带着儿化音。否则,你绝对不是地道的自贡人!
在自贡,这样的青瓦红砖小平房,是80后的集体记忆。
那个年代,青瓦红砖的房子在各地应该都很常见,巷子和院子更是遍布了各个城市。可是,自贡的巷子,和自贡的院子,有着独特的自贡味道。
青瓦红砖的房子,或排成几列,夹成巷子;或几排合围,形成院子;或依山而建,构成“湾子”……
低丘陵的地形,让这个城市不那么平坦,也不像山地那么陡峭。顺着山势的房子,错落有致。人们也在这样的巷子、院子、湾子里,过着有盐有味的生活。
有话说“食在四川,味在自贡”。自贡人好吃,爱吃,也喜于钻研美食。
因盐设市的自贡,在古时候,由于盐商云集,汇集了全国各地之美味,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盐帮菜”,同时拥有川菜的麻辣鲜香。
有时,住在巷子里,一到中午或者晚上做饭的时间,巷子里都飘着各家厨房的香味。尽管有时候会被锅里煸辣椒的味道呛得咳个不停,也阻止不了对锅里美味的向往。
没有谁家是关起门来做饭的,没有谁家是锁着门来吃饭的。还是小孩子的我和伙伴们,随时都可能端着自己家的饭碗,跑到别家去蹭饭。哪一家要是做了点好吃的,那两排房子的邻居们就都有了口福。
那年的暑假,父母做了个小生意,早出晚归,我不愿跟随,说自己在家就可以做饭了,不用担心我会饿肚子。
第一天,我就把家里的蜂窝煤弄熄了火,而灶上的那锅稀饭,居然靠着灶的余温,捂熟了。正在想着没有菜呢,邻居就端来一盘冷吃兔儿。
“还能干嘞,还以为你妈老汉儿不在,没得饭吃哦,可以!”
因为是门对着门,窗对着窗,墙挨着墙,一条巷子,一座院子,一个湾子,就如同是一个大家庭,真应了那句“远亲不如近邻”。
奶奶家也是这种青瓦红砖的小平房。不同于我家的小巷子,奶奶家是在一个有巷子,有院子的大湾子里。奶奶只有我爸我姑两个子女,爷爷去世得早,她又不愿与我们同住,自己住在老屋里,那是我爸中学时代就开始住的房子,有些低矮,有些破旧。
奶奶固执地守着老屋,“你们放心,我有个啥子,这些邻居都要管,他们晓得给你们打电话。”好几次,奶奶支气管炎发作,都是邻居们把奶奶送去医院的。
湾子里的小孩子们,也最喜欢到奶奶家玩,奶奶会给他们发点糖果,给他们讲故事。就像我和表妹小时候,在奶奶家享受到的待遇。
我和表妹喜欢去奶奶家,除了奶奶给的宠爱,还有走街串巷的风味小吃。
“凉粉儿、凉皮、凉面——”
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每天下午4点左右,就挑着担子,吆喝着出现在湾子里。
据说他那凉粉儿凉皮凉面的手艺是祖传的,在这一代也是有名的小吃。他只做挑担子,穿梭在青瓦红砖中的生意,不要店面,也不摆小摊。
“我不开店,省点租金,才卖得便宜。多走点,多卖点,二天(以后)给我儿子买楼房住,住平房,烧蜂窝煤的日子,够了。”
青瓦红砖的房子,后来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楼下有花园,园中有绿树的商业住宅小区。人们依然门对着门,窗对着窗,墙挨着墙。但是,煮饭的时候,大家关上了门,吃饭的时候,大家锁上了门。住了几年,不知道对门邻居姓什么。走街串巷的小吃,也渐渐看不见了。
奶奶的老屋拆迁的时候,我去看了。外墙上,还有我和表妹小时候拣石头画上的小人,太阳。可是,当挖掘机一个按键按下,那小人,那太阳,都消失了。
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这样的房子,慢慢消失在城中。青瓦红砖,邻居家做饭的味道,你来我往的人情味,是不是也埋在拆迁推到的废墟之中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