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前夜(下)

蓝字

连载

《血铸山河 ——桂林抗战实录》

然而,桂林的城市在现代战争中却不适合防守,因为漓江并不构成天险,多石山的地形也不利于修筑城防工事。并且桂林城的重要制高点全在城外,如城东有七星岩、穿山、屏风山、猫儿山;城西有甲山、侯山;城南有南溪山、斗鸡山、大头山;城北有观音山、虞山等。这些地方都需要分兵把守,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桂林的防守应该注重外围,重点布防如果不能远到全县,至少应该部署在兴安和海洋山,最不济也要部署在东部的尧山一带。

8月决定死守桂林后,桂林守军即开始全力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利用岩洞,修筑了纵横交错可以抵抗100口径加农炮和500磅飞机炸弹侵袭力的各种火力与人员掩蔽部,构筑成了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堡垒群。为弥补东面临漓江薄弱地带的缺陷,除了沿河设置了各种障碍外,还将东岸的七星岩修筑成了一个坚固的独立据点,与市区交叉火力相互呼应。军需品如粮秣弹药等也储备了足供半年之用。对于桂林修筑的工事,白崇禧是十分满意的,他甚至认为在地形工事设备上来说,喻之为东方凡尔登也实不为过。1944年6月底,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于战斗前来桂林视察,也认为桂林的防御设备相当坚固。白崇禧当时就在华莱士面前夸下海口,说以桂林地形之险要,防御工事之坚固,及桂系部队无可比拟的战斗力,桂林固守半年肯定没问题。华莱士听了说:“只要守上三个月,就可以创造其他方面有利的情况。桂林之围,那时可以不救自解。”并保证在柳州机场的美国空军,将全力保证桂林战场上空绝对的制空权,以协助桂林城防部队的战斗。他还答应提供一批美式武器装备如火箭筒、无线电报电话两用机等。

另据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在《桂柳会战》一文中回忆:当桂林防御计划策定的时候,史迪威将军到了桂林,白副参谋总长拍着胸膛对他说:“如果我们得到更多新式的美国兵器,我保证桂林可固守3个月的时间。”①

△国民政府副总参谋长白崇禧    桂林防守司令部司令韦云淞

由此可见,当时不论是友邦美国还是桂系高层,对桂林防守都是信心十足的。

当时,不少守城官兵对桂林的防御工事也是信心十足,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在家书中这样写道:“桂林天险,加以工事完成,真所谓金城汤池,不独不怕敌人来攻,正恐其不来攻。诚如本师某士兵对答夏总座(夏威)之询问称,当然可以守三个月,若敌不来,则费如许心机构筑这样强固工事,真系阴功(吃亏)了。”

桂林城防守阵地东面的范围包括漓江东岸的七星岩、普陀山、月牙山、穿山、屏风山、猫儿山;漓江两岸的阵地则由象鼻山经中正桥(解放桥)、伏波山、风洞山(叠彩山)、北面的虞山、鹦鹉山、铁封山、老人山、骝马山及北门外周边的一些石山共同组成;西面防御阵地由水泥厂附近一带石山及侯山隘一带的石山组成;这一带的石山南北相连,中间形成狭长的山谷,易守难攻;南面阵地由侯山隘附近到将军桥;中部阵则地以牯牛山为主要支撑点,向四周幅射开来;各方面主阵地的纵深都由城郊到城内,核心阵地以靠近北门的鹦武山为中心,包括铁佛寺、法政街北面、铁封山、风洞山、老人山、骝马山等地区。当时桂林守城部队还在桂林大大小小的山顶上,如象鼻山、叠彩山、铁封山、鹦鹉山、骝马山、老人山、观音山、穿山等地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掩体。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碉堡、堑壕已大多被毁,像骝马山、老人山、观音山、回龙山上的碉堡或被毁、或塌陷,目前只有象鼻山、叠彩山、铁封山、鹦鹉山的碉堡保存还较为完好。

桂林的石山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岩洞,可谓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较大的岩洞有七星岩、风洞、还珠洞等,另外,鹦鹉山、虞山、宝积山、隐山、南溪山都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山洞,小一些的岩洞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岩洞用来防空效果肯定是不错的,但作为防御阵地就不太理想,首先是射击的死角多,敌人可以贴着山崖攻到阵地面前;其次上下交通不便,互相间火力难以支援;其三是石质坚硬挖掘困难,构筑掩体和交通壕都成问题。于是当时只能尽量搜寻能利用的岩洞来做工事,但洞口的方向、大小就不一定合乎要求,将没有前后两个洞口的岩洞用来作工事已经不妥,用来作掩体又明摆着在那里不能变换阵地,会成固定靶子,如果敌人用大炮来轰,炮弹可能打进洞口,也可能震裂岩口,大石块塴塌下来就会堵塞岩口,炮弹打在石头上会四处溅飞,等等这些都可能增加防守部队伤亡。再因当时工兵部队和施工器械缺乏,申请的钢筋水泥很多又没到位,在这种情况下,防守司令部只好指示守城部队购买铁钎、铁锤打眼,用黑色炸药爆破,用石块砌掩体。由于桂林水泥厂早已停厂,没有水泥,不少工事只能用石灰沙浆砌。可想而知,这样构筑出来的阵地,要求“死守三个月”,已存在很多隐患。②

关于阵地前地雷的埋设,本来预定在敌军到达之前埋设地雷的,但在埋设地雷的过程中由于标识不清,第131师的一个姓杨的营长,就踩着自己人埋的地雷被炸死了。后来日军有一段时间未进入广西,情况不太紧张,附近的百姓就又纷纷回来。一天,从大圩过来的几个老乡,走到七星岩附近时,就因踩响地雷被炸死了两个人。这些都是由于埋设地雷时间过早,又没有适时把地雷起出来造成的。另外,当年桂林的秋汛较往常严重,雨一直不停地下,而守军在埋设地雷时对天气状况又考虑不周,以至战斗打响之后,导致漓江西岸的鹿砦、地雷、铁丝网等防登陆设施大量被浸泡在江水之下,防御作用大大降低。这也是后来日军偷渡漓江轻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修筑桂林城防工事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没考虑到的,比如说,给防御工事配套照明设备的问题。第131师参谋长郭炳祺曾经在其回忆文章中,提到过守军缺乏照明设备这一点,他说:“由于日军习惯于偷袭和夜袭,但是守军显然对此准备不足,以至在后来的战斗中被敌人乘夜接近我方阵地,偷渡漓江,占领中正桥桥头堡及盐街负隅攻击,对战斗全局起了极大的影响。”③

或许,当时诺曼·文森特·皮尔那句“细节决定成败”的名言还没传到中国,至少没传到白副总参谋长的耳朵里。

白崇禧在“精心”布置完桂林的防御工事后,还特地向守城部队校级以上军官发表一番信心满满的训话:“衡阳防守战,大本营兵力部署错误,无力打外围战的部队死守孤城挨打。这次桂林不能再蹈衡阳的过失,应该依城而采取攻势防御。桂林三面环山,东南是河,构筑有永久性设堡阵地,附近岩洞很多,敌人优势是飞机大炮坦克,在桂林不能大量发挥。我们有盟军飞机支援,制空权是我们的,后勤部储备有足够半年用的粮食弹药和药品。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几个军在外围打击敌人。胜利将属于我们,我们要鼓舞士气,不怕牺牲,打一个漂亮仗,为国争光。”④

便宜话都好说,要命的是白总长当时拍着胸膛讲的我方三大优势,待桂林保卫战真正打响后,竟全都不见了踪影。先说空中优势:10月下旬,当美国第14航空大队将桂林机场设施与跑道炸毁紧急撤离后,派驻桂林的美军陆空联络组也不愿“牺牲”,紧跟着撤走了,于是盟军的空中优势便泡了汤;其次,讲话中提到的足够半年用的粮食弹药和药品,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就说炮弹吧,战斗开始后,才打了几天弹药就没有了。以至象鼻山、伏波山上的我方炮兵,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筏着橡皮小艇悠闲地横渡漓江,却可奈何;再说抽调在外围的部队,真待防守战打响时,这些部队却瞬间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见,正是白总长上述提到的所谓优势,最终给桂林防守战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战时修筑在桂林石山上的碉堡

注释

①见《广东文史资料》第五十五辑364页

②见中国文史出版社《粤桂黔滇抗战》李汉冲《桂柳会战经过》第330页

③见中国文史出版社《粤桂黔滇抗战》郭炳祺《桂林防守战》第364页

④见《广西文史资料》第18集,冯璜《阚维雍与桂林防守战》

桂林广播电视报·漓江周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