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三十首《春梦》(岑参)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春梦

     【中唐·岑参·七言绝句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拼音版:

dòng fáng zuó yè chūn fēng qǐ,gù rén shàng gé xiāng jiāng shuǐ。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zhěn shàng piàn shí chūn mèng zhōng,xíng jǐn jiāng nán shù qiān lǐ。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作品介绍]

《春梦》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通过写梦境,表达思念之深切迫切,以梦境的恍惚写感情的真切。诗人用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艺术处理,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全诗一改岑参平素以奇峭豪放、金戈铁马、宏大气魄令人震撼的边塞诗风格,写得凄婉迷离,一往情深,极尽思念之情。

[注释]

⑴洞房:幽深的内室。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
⑵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⑶片时:片刻。
⑷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译文]

卧室里昨夜感到有春风悄然吹起,想我的心上人还隔着渺渺湘江水。
在枕上那片刻入睡的迷离春梦中,我就走完了去往江南的千里万里。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壹/

整体赏析

岑参集中,凡怀念朋友的诗篇,每每在题目中明言其人,如《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等皆是。其实这也是古人写诗的通例,不独岑参如此。而此诗却题作《春梦》 ,很是暧昧。根据诗题,根据诗中“洞房”“春风”“枕上”“春梦”等措辞以及全篇的风格来玩味,它的抒情主人公又似应为女性,是一首传统的闺思诗。

此诗写法独特。洞房忽起春风,极反常。然梦中春风,则合理。梦中千里寻人,可见思念之深切。所谓夜有所梦常因日有所思。因为是梦,所以能片时行尽千里。此所谓“反常合道”之巧思。

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诗的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诗人在这里对这种经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名家点评

胡应麟《诗薮》: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盛唐之近晚唐者,然犹可藉口六朝至中唐。“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则全是晚唐矣。此等最易误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善于写梦。

贺裳《载酒园诗话》: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显《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如非思友,便是忆内之作。”此二句(即“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似用《韩非子》张敏于梦中往寻高惠事(沈约《别范安成》诗李善注引)。唯不云半道迷路,而云片时行尽数千里也。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唐诗和唐代小说中不乏写梦之作,但大多是描写旅愁和闺怨的。这首小诗通过春夜梦游,反映好友间的深切思念。

佚名

赏析

贰/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唐诗中就有不少写梦之作,无论是描写旅愁,还是闺怨,它们都是诗人在潜意识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故这类诗作,它的情感非常饱满,读起来真切感人。正如那句俗话“心有所想,夜有所梦”。

《春梦》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的主要内容,便是岑参通过自己的梦,来表达对故人真切的思念之情。众所周知,岑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但这首诗却一改他平常的奇峭豪放,反而写得凄婉迷离,极尽思念之情。虽只有短短四句,千年来却打动了无数人。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岑参的这首《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首先,作为一首思念故人的诗作,《春梦》这个诗题就显得比较特殊。纵观唐诗,但凡思念故人的诗作,都会在题目中明言其人。如岑参自己的诗《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等等。所以不了解这首诗的具体情况,还以为它是一首颇有暧昧的诗作。

但从这首诗的开篇首句“洞房昨夜春风起”看来,诗题为《春梦》极其合理,它只不过是岑参的独特写法罢了。洞房,除了我们熟知的“洞房花烛夜”之外,它的意思通常指幽深的内室,也就是岑参所居住之地的卧室。故首句的意思便是说,昨夜的卧室中吹进了春风。言明了季节,是春回大地的时候。而春天夜里所做的梦,自然也就是《春梦》了。

次句“故人尚隔湘江水”,则点出诗是怀人之作。即岑参在春夜里想到了隔着渺渺湘江水的老朋友。而春天在古诗中,除了姹紫嫣红的迷人景色外,它还最易引起人的相思之情。故岑参由春风,产生了春思,也进而有了下午中的春梦。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构思之巧妙。

最后两句“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便是岑参对自己的梦境描写。它的意思是说,在枕上片刻入睡的春梦中,岑参便走过了前往江南的数千里路。“江南”,便是岑参所思念的故人所在的湘江之滨。两地相隔数千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来说,其思念之重可想而知。

而岑参在梦中,便将这平常可能数月之久的距离,片刻间就完成了。足以证明,他对故人的密意深情。这种独特的写法,在文学创作中,便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增重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后来晏几道在他的词《蝶恋花》中便化用了岑参这句诗,写出了著名的“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综观岑参的这首诗,虽然记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寻常小事,但是能将自己在醒时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实现,终归是一件美好的事。我想这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切身体验。岑参这首诗,便是将我们的这种切身体验给予了最动人的再现。所以它千年来能够打动无数人。

佚名

赏析

叁/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论是“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的《诗三百》风格,还是“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浪漫主义的《楚辞》风格,在唐诗中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相对自由,且风格多样的古体诗到唐代非但没有式微,反而经过众多大师级诗人的助力呈现出繁盛的景象;至于唐代出现的新体——近体诗,或今体诗(绝句、律诗和俳律)虽然在音韵、格律和节奏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但作为一种新事物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虽然文学发展到唐代诸体,像散文、唐传奇等都取得较高成就,但相较于诗歌而言,它们的锋芒没有那么耀眼。

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之所以傲视群芳,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属诗歌题材的丰富多样和体裁的多元开花。从时间上看,初唐的转型蓄势,盛唐的喷薄,中唐的下沉,晚唐的余威,时间的节点不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折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沿革和世情的原貌;就题材而言,山水田园、边关塞漠、登高怀人、闺怨相思、咏史寄情、托物言志等,可谓是无所不及;就诗人看,有居庙堂之高者,有处江湖之远者;有达官显贵、商贾巨匠,有山野村夫、山林隐士;从流派看,现实主义的杜甫和浪漫主义的李白,两座丰碑高高耸立,无人能及,王孟的山水田园,高岑的边塞......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大致对唐诗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并不是说各自的界限是鲜明的,它们彼此间都存在着交叉与重叠。因此,就唐代诗人来说,很多人不是专注于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而是多体兼备,并为后人留下许多经典佳作。像岑参,作为盛唐时伟大的边塞诗人之一,其大部分的诗歌都是对边塞人事物景情的书写,而且以其风格的独特而成为领军人物,诸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家喻户晓的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对岑参来说,除了精攻边塞,把视野投向边关塞漠叙事写景抒情,他也时时把视野向内收,描写寻常生活中个体生命生活与人生的另一面。像《春梦》诗,就是一首风格有别于边塞诗,短小清新,情真意切。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从字里行间能够识见诗人另一面的性情与人格。

诗歌的品读,每一个构成元素都不当忽视,文字的,标点的;标题的,作者的,内容的,注解的;语言的,意象的,意境的,思想的,技巧的。只有以“一点不肯放松的谨严”读诗,才能解得诗中之味,读懂诗中之意。就《春梦》诗而言,标题简单的两个字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本诗写作于春天,伤春悲秋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特质。春花烂漫的时节,正是尽情享受良辰美景的时候。可是,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这种背离自然会引发出哀怨惆怅;梦,非真实。回溯中国诗歌,以记梦为题材的诗歌在诗林中占有一定的数量。诗人之所以热衷于对梦境的抒写,源于在现实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寄情于梦,以此纾解自己的苦闷愁绪。堪称经典的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便是一种豪迈而悲壮的爱国之梦;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则是借由梦境表达了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诸如此类有关“梦”的描写,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标题的两个字不仅点出诗歌书写的内容,同时也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有了标题的暗示与指引,进入诗歌本身。四句诗从反映的内容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两句写梦前所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预示着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本是春色满人间,但深居内室之人,却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迭容易引发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良辰佳日,本当沐浴融融春光享受造化所赐的美景。可是,美好的畅想与现实相遇时不是喜悦,而是无法释怀的忧伤。因为一个人独守这美景,纵使景再美也没有心情欣赏。内心时刻牵挂的人不在身边而遥居在湘江之滨,相距既远,自难相会。念及这些,自然伤感。从两句诗书写的角度看,既有时间的——昨夜,又有空间的——隔湘江。时间与空间的交叠,不仅有现场感,更有时空的阻隔感;而“洞房”“故人”和“湘江水”三个意象,有地点,有人物,有背景。这里的“洞房”,是深邃之房的意思,不是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的居所。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洞房,一作“洞庭”;“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湘江水”,即作者思念之人所在的地方。

经过前两句的思考铺垫,后两句开始写思后之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晚独眠于洞房,才有了梦境。尽管在枕上只是片刻的功夫,但在梦中却已飞到数千里之遥的江南。“片时”与“数千里”互相对衬,同样是时间与空间对照,时间距离之短、空间距离之长,既写出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也就是说,诗人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在古人的情感世界里,他们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正是这样,所以诗人在枕上片刻,便进入到了迷离的春梦中,在梦中诗人走完了去往江南的数千里路,也就是前往故人或美人所在地的路。“枕上”,抒情主人公所居之处,“江南”,被思念之人的处所。千里之隔,一个“尽”字描写速度之快,极言盼团聚的心切。很显然,如果不是两个人情深意笃,就不会有“片”行数千里的迅疾;如果不是相思之切,也就没有落枕即梦。

一首绝句,诗人以直白浅显的语言写情造境。没有使用复杂的技巧,只是用近乎自然呈现的方式直白的表达。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叠对照中,读出的是两个人的真情挚爱。而典型的季节——春天,独特的书写视角——记梦,让诗歌表现出凄婉迷离,感人至深的审美意蕴。

佚名
赏析

肆/

”洞房昨夜春风起,

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唐朝岑参《春梦》

诗文漫读:幽深的房间,昨夜春风穿过。

知道你尚在湘江水畔。

枕上的片刻,我已经行过江南数千里。

去见你!

编者解诗:读岑参的《春梦》总想起仓央嘉措的那些明快而深情的诗。比如“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或者这是诗人常年的军旅生涯,在高原漠北,自然环境,战争状态,长期共振而达到的一种明快,明朗,豪放的姿态。连感情都这么的明朗干净,如湛蓝天空里飘荡的嘹亮清脆的歌喉。

按道理韵脚是仄声,最适合表现缠绵,曲折的意境,但诗人明朗高飘的情致,却使这样的韵脚,在轻快中只多了一点沉稳,不影响整首诗的爽脆快感。

可以想见诗人率真的个性,当春风吹过了幽深的帐篷时,他忽然在片刻的春梦里,梦回江南。没有太多的惆怅,只有见到故人和家乡的快乐。他赶紧地写了下来。于是我们看到这首诗时,还流着梦的流泻轻灵,片刻千里。这真真说到了梦的实质。梦就是这样的,在瞬息之间,跨越了时空。

作为在湖北出生的荆州江陵诗人,在开始他的官宦生涯之后,就常年驻守在安西武威边塞,往来北庭轮台都护府之间,为朝廷的边疆边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浓浓的军旅情怀。写边塞的雪花居然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真是何其的豪迈的浪漫。“一声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可以说岑参不仅是唐朝的高官,还是唐朝的军旅诗人。

也就难怪他写的春梦,梦见的江南,也带着身上的英气,也就如此的俊逸流畅,与众不同!

那么这首诗到底是写给友人还是写给自己的妻子的呢?

因为这首诗有两个版本,在另外一个版本里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里,行尽江南数千里。”

将“故人尚隔湘江水”,换做了“遥忆美人湘江水”。当然这么一换,无疑是这首明快的诗,多了一种儿女情长。

在宋朝人所编撰的《全唐诗》和《文苑英华》里,是“故人尚隔湘江水”,但是其他的有些版本会做“遥忆美人湘江水”,到底哪种版本更贴近诗人的心境呢?

诗人肯定是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又“故人尚隔”,当然显得友人之间的真诚与大气,况且好不容易做回梦,梦到了回去,自然会兴高采烈的写下来。而用“遥忆美人湘江水”,虽然旖旎,作为寄给妻子的,这个美人也用得相当轻薄,而失去了岑参一贯的深厚爽朗。就算是寄给妻子的,用“故人”也比“美人”合适。所以我认为这首诗本来就是寄给友人的,而“遥忆美人”这是在传抄过程中,有人篡改了。

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并不能确定篡改者是谁,这才将这两首诗一起并录,以便流传下来。

这首写春梦的诗,非常明确的写出了梦的特点,又饱含着诗人饱满的情绪,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的明丽。相思是惆怅的,但诗人这样的相思,确实惆怅,变成了一种明快和记忆,看,看看我做的梦,一瞬千里,行过江南,万水千山。

这是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诗人显然是乐于做这样的梦的,可以缓解边旅的孤寂,充满了人生的正能量。我甚至听到他梦外的朗朗的笑声。

让我们感受着明快的梦境吧:”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