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语专栏】十二属钱鞭调
钱鞭长短的差异又与舞蹈的动作和形态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鞭形状的制作及碰击关节部分所反映的内容与白族农事活动有关。首先从钱鞭长短制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鞭的直径为2公分左右,沿洱海地区的钱鞭鞭长为80公分到100公分左右,坝区或半山区的鞭长为120公分左右。山区鞭长为140公分左右,是最长的一种。制作的形状为每根鞭挖长条形四孔 (四孔代表一年四季),每个孔装有6枚铜钱共24枚 (表示一年24个节令)。鞭碰击身体关节的十二处 (双手腕、双手肘、双肩、双胯、双膝关节、双脚腕关节)称为打十二个月,跳一套动作24动,称为跳24个节令。
沿洱海周围一带的“钱舞”则是一种单纯的集体表演舞蹈,队伍排列以偶数为主,相互对舞,人多时可成百上千,最少时也要成双成对。其舞蹈最大的特点是:动作灵活多变,跳跃性较强,有低区的舞动、有中区的表演、互相缠绕,身体粘合分开,有行进的舞蹈,有原地竞技的表演。以洱海为界,海东地区的钱鞭舞原始古朴、舞动粗犷,海西的“钱鞭舞”则细腻多变,舞动弧度大,为适应灵活多变的舞姿,沿洱海地区鞭的长度为80公分左右,在鞭中属最短的一种。它们的基本打法有:“背合背”、“心合心”、“胯合胯”、“脚勾脚”、“仙人搭桥”、“虎滚花”、“叠背跳”、“破四门”、“八仙庆寿”、“打面花”、“打背花”、“三插花”、“二龙抢珠”、“打一条街”等。舞蹈的动律特征是:在连续均匀地颤动中,双腿微弯、稍坐胯、节奏均匀地上下起伏,带动整个身体上下连续均匀颤动,在颤动中,以腰为轴,两肩左右交替绕8字圆,前俯后仰,左右交替,前后摆肩。此动律包括白族的“八角鼓舞”、“双飞燕舞”、“手巾舞”及“巫舞”,都在此动律中各自完成各舞种的动作。
坝区和半山区的“钱鞭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以洱源县凤羽地区的“钱鞭舞”为例,歌舞时,以唱《十二月调》为主要内容,舞者边舞边唱,动作缓慢,合着唱的节奏,围圈转动舞蹈。当进入纯舞蹈之时,节奏加快,动作急促、幅度较大,舞动速度越打越快,直至多数人跟不上节奏。逐渐从群舞中淘汰出来,剩下少数人时才结束,有相互赛舞之感。动作多以“打面花”、“打背花”、“虎滚花”为主,加上钱鞭点地,双脚来回踢鞭的动作较多,舞动时,身体基本保持在中区完成各种打法,稍长的钱鞭,才便于完成此种形态的舞动。因此该地区的钱鞭长一般保持在100~120公分之间。
相关文章:
写留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