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散文】万丽萍《又到端午粽香时》
【作者简介】万丽萍,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贵阳市作协会员,乌当区作协会员;现供职于贵阳市乌当区新闻传媒中心。闲暇时喜欢写一些小散文,曾在《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州民族报》《中国散文网》《贵州作家网》《晚晴》等报刊及网络发表过散文作品。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时光如梭,四季轮回。在不知不觉中,又到端午节了。
在乌当新添寨(贵阳新城区之一),端午节前几天,在上、下班途经的路上,不管是街上、菜场里,还是食品店里、超市里,都摆放了各种式样、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粽子。走近看,有腊肉粽子、绿豆粽子、花生粽子、白米粽子、火腿粽子......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绑粽子的有稻草、席草、彩色线,一个个粽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甚是夺人眼球。
这些漂亮可爱的粽子不仅香,还展示了包粽子人的心灵手巧和智慧。还没走近粽子摊点,就有阵阵粽子香味扑面而来,让人馋涎欲滴。商贩除了卖粽子,还外搭炒熟的引子和黄豆面、蜂蜜等,方便人们买了粽子马上就能沾着这些调料吃,解解口馋、饱饱口福。
紧挨粽子店和粽子摊点旁边,还有人摆放着从乡下采来菖蒲、艾草、雄黄等与端午节习俗相关的东西,不停地叫卖:“菖蒲一块钱一支(方言,读音为第三声),艾草一块钱一支(方言,读音为第三声)......”于是,便有一些大妈上前看,有的看看就走了,又到另一处看去了;有的一边嘴里说着“(价钱)不能少点呀?”一边将钱递给商贩就捡走一、两支菖蒲和艾草。
端午节这天一大清早,我刚出门准备去上班,就碰到邻居彭大妈从街上回来,手里拎着从早市上买的菜、苍蒲、艾草,见到我就笑盈盈地打招呼:“要上班去了?”我笑答:“现在端午节都放假不上班了,我是去值班。”
走出家门环视周围发现,一个个邻居的家门上都插上了新鲜的苍蒲和艾草,从屋里还飘出阵阵粽子香味,我猜想一定是家中的主妇起了大早煮好粽子了,只等家人们起床来吃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过的透着浓浓中国味的端午节了。虽然离开老家多年了,但在我小时候老家过端午节的印象,却时常清晰地浮现于脑海。
我记得小时候,当教师的父亲跟我讲: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我的老家贵阳市乌当地区,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最隆重的;大端午为农历五月十五日,有的人家会过,有的人家忙插秧就不过(正是插水稻秧的农忙时节)。
听父亲说,端午节原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不知道从哪个年代起,又增加了一些民间的地方性活动,比如,端午节晚饭后各村寨的人们三五成群地爬山,叫游百病;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这天会带着礼品回家看望娘家父母;在外工作的人会拖家带口地回家陪父母过节。有趣的是,还有人用“端午”取名字呢,比我小一岁的邻居周家小妹是端午节那天出生的,周奶奶就给她取名叫“小端午”。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门眉上和堂屋中插上菖蒲、艾条。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说,艾草可以驱蚊子,菖蒲能杀虫灭菌,插在家里天热后就没有蚊虫;等到菖蒲和艾条风干后,还可以用它熬水洗澡,身体清爽,不容易长热痱子;端午节喝雄黄酒,杀菌防病。端午节的早上,母亲就用雄黄酒围着我们家100多年的老屋洒一圈,说洒了雄黄酒夏天蛇就不会进家了(好像人们都挺怕蛇似的)。
端午节前一天,母亲就在我们家自留地的园干(方言,即栅栏)上采摘自家种的粽粑叶(方言,即粽子叶),到自家的水田里割来新鲜的蓆草(一般是等蓆草老了晒干后用来织凉席的,在它嫩时用来包粽粑,叫粑粑草或粽粑草),在滚的开水里煮上几分钟,取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再量出好几升(升子:量米的容器,1升米是3斤3两米)糯米,把糯米摊在大簸箕里,用干净的湿毛巾将米灰搓干净,偶尔也会有一些腊肉、豆豆之类的东西混在糯米里,拿来几支筷子和勺子,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包粽粑了。
母亲心灵手巧,只见她拿起几张粽粑叶,在手里扭两下,就成了一个圆锥体,先把一支筷子放进空圆锥里,再往圆锥里将糯米,一边装、一边用筷子插几下,说这样插后包得紧才会成粽粑型。装满糯米后,把预先留下的粽粑叶子头和尾拢在一起,扭向一边贴在粽粑身上,再用粑粑草将成粽粑“五花大绑”,打好结,一个活脱脱的粽粑就包好了。母亲手脚麻利(方言,动作快)不一会儿功夫,就包好了一大堆粽粑。
看到母亲包粽粑似乎很容易,我和妹妹手痒痒的想尝试一下包粽粑,便学着母亲的样子取来一张粽粑叶扭了起来,可是扭了半天还是扭不成圆锥形。母亲放下手里的活,过来手把手地教我们,教了好几次,我终于扭成了圆锥形,学着母亲的样子做,在捆粽粑时,不是太松就是太紧,太松了粽粑当场就散了;太紧了,蓆草绷断了,洒了一地的米,招来母亲“你真是笨得要死,这白花花的米都被你糟蹋了。走开走开,先去用煤灰学会了再来包。”的训斥。
粽粑包好后,母亲将其五个一小提(组)、十个一大提(组)地捆在一起,放在大水缸里泡着,等到晚上吃过晚饭后,母亲就用一个很大的铁锅将粽粑煮上。这一煮就是一个晚上,母亲说这叫汗粽粑。我们这些早就馋得快流口水的小孩子,兴奋地坐在火灶边等,就想等粽粑煮熟后吃上一个再睡觉,可是等得困得不行了,一个个打瞌睡打得东倒西歪的,粽粑还是没煮好。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我们才不情愿地去睡觉。母亲却守了一整个晚上(以前没钱买煤,大多数人家都是烧柴火,如果不守着,万一柴掉出灶肚就会引起火灾)。
第二天是端午节,大清早,我们醒来刚睁眼就“一个翻咕噜”爬起来,脸还没洗就跑到厨房灶边去看粽粑,母亲爱怜地一边嘴里说着“快去洗脸,花起脸不准吃”,一边麻利地倒出热乎乎的粽粑水,取来毛巾给我们洗脸,说用粽粑水洗脸眼睛亮。洗完脸后,母亲从煮粽粑的大铁锅里取出早已煮熟的鸡蛋,一人一个地分给我们兄妹几个,说端午节吃鸡蛋,一年到头都不生病,小孩还会聪明。吃粽粑时,母亲叮嘱大家:“撤下来的粽粑叶不能乱扔哈,要放在一起,更不能踩着,否则到冬天脚要生冻包(方言,即冻疮)。
过端午节最隆重的是晚上吃端午饭。中午,母亲就开始准备做晚饭的食材了。她从自家的菜地里摘来新鲜的红汗菜、嫩四季豆、小青瓜、葱和蒜,择好并洗干净,还从楼顶上取下来炕得红红的老腊肉炖上。到了下午五、六点钟,一碗碗香喷喷的菜就做好了,摆了满满当当的一大桌子,有素的、有荤的、有咸的、有辣的......馋得我们真想马上就吃。这就是我们家的端午饭。
在吃端午饭前,要供老祖公(祭祖)。母亲在饭桌的四方均匀地放上八副碗筷和小酒杯,倒上酒后,嘴里嘀嘀咕咕地念叨着请逝去的先人们来喝酒。大约五分钟后,将酒杯拿走,分别在八个碗里添进米饭,嘴里又嘀咕着请先人们来吃饭。又等了大约五分钟,才取来钱纸(冥纸),分别在饭桌的四个角烧,一边烧一边念着“老祖公们,快来领钱喽”,最后一撮钱纸烧在门坎外,意思是先人们吃完饭了,把他们送走。“老祖公”吃完饭后,我们才开始坐上桌吃饭。
吃端午饭时,父母总要说“多吃点,吃汗菜,进入百天后身上凉快不出汗”,“喝点雄黄酒,热天蛇多也不怕(传说蛇怕雄黄,它闻到雄黄味就会躲得远远的,就不会攻击人了)”......小孩儿们不管大人们的客气,夹着自己喜欢吃的菜,呼呼呼地吃着,看那吃相,真让人觉得菜那个香呀!那时,虽然家里穷,没有什么好吃的菜肴,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端午饭、过端午节,是那样的幸福,至今想起来都还会回味无穷。
端午节游百病,这在我的老家端午习俗中,是最有特色的,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句“早端午,晚(这里读an,第四声,方言)年饭”的谚语,意思是端午饭要吃早、年夜饭要吃晚。吃完端午饭,天还亮着,母亲就会催着大家:“吃完端午饭,出去游百病”喽。据老人说,端午节吃晚饭后出去游玩,会把所有的病都带出去,一年到头就不容易生病。
我们村子附近有一座高高的山,其中一个山头的顶上很宽很平。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说,很早以前,山顶上有一座庙,还有一个宽宽的院子,庙里住着一个和尚,村子里一个姑娘小时候还拜继(做干女儿之意)给这个和尚。解放后破“四旧”,把这座庙拆了,和尚不知道去哪里了。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和尚坡”。人们端午节时“游百病”都喜欢去爬这个和尚坡。大人,小孩,甚至是老人,只要爬得动的人,都爬到和尚坡顶上去玩,有的还在坡顶上放鞭炮,大声尖叫,或唱歌,以我们特有的方式过端午节。
在我的老家贵阳特有的气候里,端午节是进入热天的一个标志。老人们总是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意思是说,贵阳的天气不光冷还潮湿,虽然开春后天气暖和了,但端午节前,贵阳的天气仍然比较冷,过了端午节,天气才真正热起来。
30多年过去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记忆却丝毫没有淡忘,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真想回到那个纯朴的年代,再过一次有着浓浓的亲情和过节气氛的端午节。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