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从伦敦寄回上海的第一封家书
亲爱的妈妈:
今天是这次来伦敦的第七天,我开始写这封信的时间是2017年10月3号伦敦当地时间19:35,你们应该此时正在梦乡(2017年10月4号北京时间02:35)。
一直计划着要写一封家书给你正式报平安,但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安定下来感觉无从落笔。刚刚把最近读读书的思考整理成了一页纸发给了我的两位导师,为明天见面讨论做提前的准备,所以算是一个定下来的时刻。
虽然我不太可能和马克思一样在图书馆坐到这个位置底下都陷下去一个他的脚印,但现在坐在图书馆里码字看书还是觉得有一些归属感,不再是之前在家里夜不能寐啦。
妈妈你知道这一点应该特别开心吧,我作息时间很规律啦!我现在可能有一部分是因为时差的原因,更大一部分是因为如愿以偿,每天都睡得特别饱,11点多睡7点多醒。
妈妈跟我说你自己选择的坚持坚持,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慢慢来。我选择走这条路的时候妈妈都一直跟我说这条路肯定是更难走,会比同龄人苦很多。我一直都执拗地说自己选择这条路,哭着也要走下去。或许这是遗传了妈妈和外婆的一点点好强,但我觉得还蛮好的,很满意自己这一点。
回想第一次出国先是来伦敦然后又自己办签证去赫尔辛基开会的时候,我导师David有问我说:你一个女生第一次出国怎么这么胆大?我当时就回答说:“我妈妈和外婆都是敢于走在前面的人。我妈在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想出路想办法。而且九十年代从我家乡到上海谋生,其实比我现在到欧洲来,自己和父母在心理上要克服的障碍更大。所以,我有这样两个榜样在身边,去到哪里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觉得有什么好退后的。”
这种向前一步的态度支撑着我走到现在,肯定也会照亮我继续往前走的路。如果没有路,我来来回回走得多了,应该就成了一条路。
女儿
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图书馆某个小隔间
(UCL IOE Libraray)
及:题图就是这个小隔间照亮我的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