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仁王庙遐想
游广仁王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原来,它不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中。那天,芮城游的第一站本是坐落在县城里的城隍庙,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大殿建于宋代,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由于消防原因,正在封闭整修。我们吃了闭门羹,只能在外围感受一下气氛。
第二站是永乐宫。永乐宫名闻遐迩。它原是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元代建筑群,尤其是三清殿里的元代巨幅壁画《朝元图》,所绘人物众多,可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精品,完成于1325年,早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修建三门峡水库,从1957年到1966年,精心分割,搬到芮城边上的古魏国遗址原样重建。这项抢救文化遗产的盛举,和国际力量重建埃及阿布辛贝神庙几乎同时。永乐宫因而成为国务院1961年颁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我们想要入内参观,工作人员告知,星期一休息,不能入内。只能改天再看。
遗憾之余,想起近侧还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广仁王庙,于是前往一试。
广仁王庙又名五龙庙,距永乐宫只有一公里。有专人管理,是免费参观的景点,只需出示身份证,便可登记入内。

景区不大,参观者只有我们一行。但一入景区,就让人感到气象不凡。

广仁王庙是一个五开间坐北向南的单体建筑,结构简练,平缓的厦坡,明显是唐代建筑风格。古碑《龙泉记》记载此庙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即公元832年。虽然曾经修葺,基本面貌没变。
中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四处,都在山西境内,即五台南禅寺、佛光寺、平顺天台庵和眼前的广仁王庙。芮城不通火车,不在繁忙的交通线上,所以游人不多。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面对风雨侵蚀,火灾兵灾,要想长期保存,颇为不易。一些古代建筑,虽然始建时间可以追溯久远,但每次重修都是另起炉灶,未能保持始建时代的风格。所以中国大地上仅存的几处唐代木构建筑,都是国宝。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提出,中国境内保存最古之建筑是辽代(1038年)建成的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中国和朝鲜境内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至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接受这个结论。从1932到1937年,他们在中国北方大地上野外考察和测绘,终于找到了1300年前的唐代木构建筑。
早在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系学习时,父亲梁启超就把新发现的李诫编纂《营造法式》寄给了他。从此,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便成为他的宏愿。然而,他和林徽因的学术考察刚有收获,中国便陷入日本侵华战火之中。他们夫妇只好南渡流亡,数千里跋涉,营造学社得以在长江边的四川李庄安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将同仁十年田野考察探访的中国古建集于一书。插图是梁思成和莫宗江等人用鸭舌笔绘制,构图精准、细节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梁思成将考察中拍摄的古建筑底片存入天津一家银行的地下金库,但1939年全部毁于大水,随身带着的照片,成为孤本。1947年,梁思成赴美国访问,携带《图像中国建筑史》文稿、图纸和照片寻求出版机会。几个月后突然收到电报,林徽因要做手术。梁思成只好把图纸和照片托付给美国友人费慰梅,只带文稿归国。1957年3月,梁思成托人捎信,请费慰梅将图纸和照片还他。由于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费慰梅只能将图纸和照片寄给一个英国华裔学生,请她转交给梁。梁思成直到1972年逝世,也没有见到这批资料。逝世前,他嘱夫人林洙:“等到中美建交的时候,你一定代我向费正清先生和夫人要回《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手绘图纸和照片。”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林洙致信费慰梅,说明梁思成遗愿。费慰梅这才知道,图纸和照片没有回到梁思成手中。为了完成老友嘱托,她执着地打听华裔女生的下落。直到1980年,才找到那个女生在新加坡的地址,当年她寄出的邮包,原封不动地存放在书架上。终于,邮包到达北京,与清华大学保存的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遗稿合璧。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198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当年荣获“全美最优秀出版物”。接着,绘图中文版也在中国问世。
梁思成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办者。为保护广仁王庙,王石等人捐资,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专家专家设计,修建了保护设施。这些设施,依据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为这座唐代古建做历史定位,并在周边逐一介绍山西运城临汾两市古建分布情况,展示中国木构建筑的特色,俨然一座博物馆,传达着对梁思成的敬意。由此,人们可重温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筚路蓝缕之功。

凝望古寺,不时传来阵阵鸟鸣,更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回想梁思成献身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之初,中国大地上元、明、清古城、古楼、古屋何止万计。然而不到一个世纪的光景,只剩下零星遗存。许多古建不是灭于天灾,而是毁于建设。面对权力的傲慢,梁思成有心保护而无能为力,一次次独自饮泣。其中的苦涩,不知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