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四大名山之首——云台山

今天讲讲献县四大名山中,为首的云台山!有人会问,献县怎么会有山呢?在此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其实献县本无山,称呼的人多了,便就有了山。而且一有就有了四座山!说是山,它们实为汉墓。以云台山居首,再有百草山,万春山,和九莲山。

云台山,史书和民间传说最多的,是汉代经学家匡衡的墓地,因封土高大映入云端而得名。有人评价说匡衡是小时偷光,长大偷国的罪人。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也正是匡衡因小失大的不幸。元帝将匡衡封为安乐侯,又赐予他31万亩封地,这已经很不错了。但当时地图上的标记出了问题,多给匡衡划了四万亩地,只因他默默笑纳了。后因儿子杀人,小人又落井下石揭发占地之事,一点小错误,却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背负世人的骂名,郁郁而终。其实匡衡自小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刘秀在位时,将他手下28位有功之臣封为南宫云台宿将,这28位宿将死后有9个葬埋在献县境内,云台山乃其中之一。

大墓东侧有一块文保单位碑,碑文记载推测这座大墓是西汉河间惠王刘良的墓。刘良是献王刘德的五世孙,他在汉成帝元年被复立为河间王,并且他还继承了献王刘德收集民间儒学著作的工作,虽然没有献王刘德整理《诗经》贡献大,但是也对儒学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种揣测,众说纷纭,现时难有定论,还待以后的考古有所发现吧!据清乾隆年间《献县志》记载,云台山有“穿土见石门行者”之说。1970年春,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五七干校在云台山主峰(中锋)的山后,沿地平线往山里掘进约25米远的地方时,发现了石头墙。石墙很坚固,均由厚10厘米、长30厘米的长方形石灰石垒砌而成。破墙继续挖进,因里面的松土夹杂着石块从上往下坍塌坠落,危险异常,此项工程不得已叫停!

云台山原有前、后、中三座“山峰”,主峰最高,约28米。峰顶原建有寺庙,名“盂蓝佛祠”。 庙院中有一眼深达二三十米的干井,井口之上有一尊高一丈七尺、重达两万多斤的铸铁大佛,香客络绎不绝,盂蓝佛前,香烟缭绕,昼夜不熄。庙内的住持名叫沙正,每当香客叩头拜佛之时,沙正则击锤,声闻十数里,使人有俨然肃穆之感。

至于沙正和大佛最后的消失,民间有不同的声音。一说光绪年间,在华北地区的传教士倚仗外国人的身份勾结官府,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逼走了盂蓝佛祠的住持沙正,霸占了这块地方。另外我看到一篇貌似天主教内人士所写,听起有些冠冕堂皇的说法:盂兰佛寺遭雷击失火,三殿仅余其一,且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寺内住持沙正穷困潦倒,四处化缘屡屡遭拒,幸得天主教李连壁接济,勉强度日。当时献县大张庄正修建主教座堂,外籍传教士高价广征土地。沙正和尚便托李连壁与外国神父联系,看是否能将自己的寺庙卖与教堂。献县教堂有一中国籍神父名孙承益,为深县孙家庄人,愿意将自己多年积蓄拿出,买下这座山丘及周围土地。

孙深知清朝法律:寺庙乃公共产业,私人不能做主。他便几次向献县县令提出申请。县令回应称,只要住持同意即可。1864年5月19日,孙不幸去世。他离世前将自己计划买云台山的款项交给教区外籍传教士。外籍传教士再次向县府提出申请,县令回答亦然。教会便托李连壁与住持沙正商洽。7月1日天主教徐听波与住持沙正定好买卖契约,并将契约送到县衙,县令当即点头同意并给予公证。7月6日,天主教将佛像捣毁,在山顶树一木质十字架,并为云台山重新命名圣若瑟山。附近百姓群起抗议,并派人于吴桥一带抓获正在逃跑的住持沙正。沙正称是李连壁将其以酒灌醉,徐听波拿他的手按下指纹。县令当时对卖庙一事也表示不知。

两种说法,真真假假,谁能说得清。但总也逃不了四个字“威逼利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