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芹人曹霑画册与中国饮食“和”文化——以第七幅《茄子》为例
《种芹人曹霑画册》是目前红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关于曹雪芹的待考文物。画册封面为紫檀木,上面贴有题签“种芹人曹霑画册”。长31.5厘米、宽29.4厘米。全册共有八幅写意画,每幅画都附有诗词题咏。画页与诗页,粘连成帧,八帧粘连,折页成册。画册材质为绢,诗页材质为纸。八幅写意画分别为《芜菁》、《芋艿》、《残荷》、《茄子》、《秋海棠》、《东陵瓜》、《渔翁》、《峭石与灵芝》,每画之后均有诗词题咏,包括闵大章题三幅、铭道人题一幅 、陈本敬题两幅、歇尊者题一幅、曹霑题一幅。每幅并钤有椭形、方形、长方形白文、朱文印章。
《种芹人曹霑画册》与《红楼梦》有一定联系,其中隐含了不少《红楼梦》情节和人物元素,比如《茄子》借指《红楼梦》中“茄鲞”。
红楼盛馔虽然数以百计,但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作当属《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老醉卧怡红院》中提到的“茄鲞”。其中,凤姐夸耀性地提到了其配料昂贵,工艺繁复的制作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红楼众人一般是用“茄子”指代了这道菜而非拗口的“茄鲞”。
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鲞送入刘老老口中,因笑道:“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刘老老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刘老老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儿果又夹了些放入他口内。刘老老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原来,做这道菜,是要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关于《红楼梦》中这道盛馔“茄鲞”有三种说法:一、不存在,不好吃。以俞平伯和周汝昌为代表,“它说的菜事实上既没法做”,“更别提好吃了”。“有人真的按照凤姐所教给的,如法炮制,做出了茄子,但是结果并不好吃。有人认为这很意外。也许此正在理中。”二、乡野俚食,有些夸大其词。逯耀东引用丁宜曾乾隆十七年撰《农圃便览》所载“茄鲞”,认为它“行于鲁南,是一味流行民间的乡村俚食,和刘姥姥在大观园吃的茄鲞不同”。丁声树、周定一认为“茄鲞”当作“茄鲝( 或作'鲊’'胙’) ”,“广泛流行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各省”,“一般的讲,普通人家自制居多”,“做法似乎与《红楼梦》所说的是一路,当然远没有那么讲究”。三、确实存在,口味精美。邓云乡认为茄鲞是一种路菜,特点是“经久不坏,要有荤腥保证口味和营养,要便于携带,不能有汤汁”,路菜“不但自家要做,而且亲戚朋友还要以精美'路菜’,互相馈赠。是一种风尚”。
事实上,《红楼梦》中“茄鲞”这道别致的菜,是对中国菜肴极为精致的描写,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也演绎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和谐观、人格平等观。“茄鲞”中荤素搭配,菌菇类、豆制品、干果共同参与,鸡汤、香油、糟油一齐“出场”,最后,“茄子不像茄子”,每个单一物都烙上了实体的印记,浸润了实体的味道,这就是中国餐饮的“和”文化,也才是极品菜肴应具备的特征。在“茄鲞”中,每个食材都是平等的,而且只要通过精心制作,每个低贱而普通的菜都可以成为一道精致极品的菜肴,虽然此时每个个体都淹没了自己,而只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通过实践达到完美的主动权和责任感都是平等的。因此,“茄鲞”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粗菜精做,以及和谐平等的中国伦理精神体现,成为《红楼梦》中最令人难忘,也恐怕是曹雪芹最得意的美馔之一,故以“茄子”曲笔代之。
(本文接受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种芹人曹霑画册》文化生态学研究”(项目编号:UGC/FDS13/H02/1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