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释义8
禹王碑在宋朝谜一样地消失了,如今人们看到的只是宋代嘉定年间的复制品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最初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刻》,该碑唐代还在,韩愈、刘禹锡还曾为此赋诗歌咏,但从宋朝以后就谜一样的消失了。
而随之替代的是岳麓山的禹王碑,该碑是宋代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33年)由南岳衡山岣嵝峰摹刻而来的复制品,距今约800年历史。因衡山至今未发现史传的禹王碑真迹,因此,该碑就成了惟一最古老的禹王碑蓝本。
该禹王碑高1.84米、宽1.4米,碑文9行,共77个字,每字直径约0.16米,碑文形如蝌蚪,似篆非篆。相传碑文内容是讲述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洪水淹没,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洪水的感人事迹。
相传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古名)立下了石碑。由于禹王碑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石刻,所以历代学者对禹王碑都十分感兴趣。相传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识得3字,除此之外,至今无人能识,也正是这个原因,碑文内容至今还是谜。
专家否定巨石就是“禹王碑母本”的说法
旷光辉发现的禹王碑是否真的就是“禹王碑母本”呢?
为此,曾去现场考察的湖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江文辉说:
他们当时的确也把墙体拆开,而且也看到了墙中的那块巨石,但是,他们并没有看清上面的字迹。不论是用水冲、用布擦都无法识别上面的字迹究竟是怎样的。
最后,专家们还是用拓片拓了一些碑上的痕迹,准备拿回去与岳麓山的禹王碑对照。但令人遗憾的是,所拓回来的拓片也无法与岳麓山的禹王碑对上。而且,专家们在现场也并没有发现任何蝌蚪文,甚至没有看到任何的字迹,大部分都是划痕。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它的意义非常重大,80年代,旷光辉发现时,也曾有专家曾去考察,但也没有认定该碑就是禹王碑。
“我们即使在碑文上找到一两个能够对的上的文字都算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但我们并没有找到,可以说连一个清楚的字迹都未发现。惟一与禹王碑相近的就是它的位置。该碑的位置与史料上的记载很相近———在南岳。但不能因此而认定该巨石就是禹王碑的母本。”江文辉说。
禹王碑内容的释义仍未能达成共识
禹王碑的内容如“天书”难释,人们对于禹王碑的说法,历代也各有不同。据史料记载,自明代嘉靖年间,许多学者就对禹王碑的内容十分好奇,杨慎、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对碑文都有释文,但都相去甚远。大部分的释义也只能成为一家之言。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杨慎和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其中,流传比较广的当得属明代杨慎的解释。如今岳麓山的禹王碑也采纳了这个注释。
(1)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状元,明世宗时任经筵讲官,博览群书,当时推为天下第一。他对禹王碑的释文是: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大意是叙述了大禹接受舜帝的治水任务后,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赶走猛兽蛟龙,治理好洪水,让百姓从此安宁生活的功绩。
(2)但当代学者曹锦炎认为,禹王碑不是大禹纪功碑,而是古越国祭南岳衡山的一篇祭文,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在南岳上祭山的颂词。
(3)而株洲的刘志一则认为,禹王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衡山发现失踪千年的禹王碑[2]
6月20日以来,湖南省文物局先后几次组织专家到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对一块巨石进行考古鉴定,初步认定其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
湖南长沙云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郭沫若钻研3年仅识得3字。
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
但从宋朝以后,就谜一般地消失了。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