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铸就绚烂”记当代著名油画艺术家——鲍加先生

鲍加

1933年出生,安徽和县人,祖籍歙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长期从事美术创作个组织工作。主要作品有油画《淮海大捷》、《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激流》、《大漠千里》、《家乡的老树》等,大多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作品曾在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保加利亚、新加坡等国及台湾地区展出。出版有《鲍加油画集》、《自然流韵——鲍加油画集》、《山川情怀——鲍加油画集》、《鲍加油画作品选》等。

《秋霜染江树》 130cm×163cm  2005年  布面油画

1933.9  出生于武汉市,安徽和县人,祖籍歙县。

1949.6  参加芜湖市文工团,后调至安徽省文联。

1959.12  特邀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1960.8  出席《全国第三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秘书长。

1963.9-1965.6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

1985.4  与中国美术研究所共同主持召开《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黄山-泾县)。

1985.5  出席中国美术家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5.6  中国美术家协会派往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考察,进修;并赴英、荷、比、波兰、苏联等国访问。

1987.10  被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8.12  当选中国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1.5  率团赴日本东京、群马县、前桥市等地举办“中国现代书画作品展”。

1992.9  接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人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证书。

1993.3  赴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地访问、考察。

1996.8  担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1996.12  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8.8  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聘任客座教授。

2007.9  参加中国美协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并参加在彼得堡举办的“俄中友好年——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览”。

2008.10  应邀赴台湾访问,在台湾淡水等地写生。

2009.7  参加中国画家代表团访问蒙古国,参加中蒙建交六十周年油画展。

《早春》 81cm×100cm  2008年  布面油画

艺术年表

1956.7  油画作品《汛-梅山水库》,入选《中国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和《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作品《工地的早晨》,入选《中国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和《安徽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1957.8  油画作品《大军回来了》,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美展》,并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油画《古城的早晨》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9.10  油画作品 《毛主席在马鞍山钢铁厂》入选《全国庆祝建国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1961.7  油画作品《淮海大捷》,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1965.5  油画作品《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77.8  油画作品《战地迎春》,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收藏。

1981.8  油画作品《激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由“大别山革命博物馆”收藏,另作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1982.9  油画组画《地质队员之歌》,由“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

1984.8  油画作品《大漠千里》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纽约《中国当代油画展览》。

1985.11  在法国巴黎“巴黎国际艺术城”展厅举办个人画展。

1988.6  应邀赴斯里兰卡,为赴斯里兰卡国家大法院绘制大型油画《立宪》。同时创作《菩提树》等作品。

1988.8  油画作品《家乡的老树》,参加《中国油画风景画邀请展》并获“国际文化交流奖”。

1993.8  油画作品《家乡的老树》、《中央公园的春日》由纽约“亚洲艺术馆”收藏。

1994  赴新加坡举办《自然流韵——鲍加油画作品展览》个人作品展览,并出版油画集《自然流韵》。

1997.11  赴新加坡举办第二届《鲍加油画艺术展览》,并出版油画集《山川情怀》。

1998.10  在新加坡举办《狮城情怀》个人油画展。

2002.10  在合肥举办“鲍加油画作品展览”并出版画册《鲍加油画作品选》

2009.7  油画作品《黄龙彩地》等三幅作品参加“2009·中华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油画风景系列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2017.10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联主办的《借自然而化艺境-鲍加油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文联画廊举行。

《银杏溪畔》 60cm×73cm  1995年  布面油画

跋涉与追求

鲍加

我与绘画艺术,走过了一条艰辛之路。

孩提时,正值抗日战争岁月。我随父母逃难至中国西南贵州山区。苗族妇女玲珑剔透的银质佩饰和蓝白相间的服饰图案,给我以最早的艺术启迪。十六岁那年我只身离家,加入一个文艺工作团,由学画宣传画,漫画和舞台艺术设计起,开始我最早的艺术实践。1952年春,我调到中国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治理淮河工地,宏伟的水利工程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画家,我努力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如饥如渴地向他们求教。在垂柳轻拂的淮河岸边和群山环抱的水库工地,废寝忘食地进行写生、速写、默写和油画技法的艰苦磨练和创作,其中有的作品人选《中国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可以这么说,没有淮河流水给我青春岁月的滋润。就没有后来与油画的不解之缘。苦难然而美丽的淮河是我油画启蒙的课堂。1957年秋,我创作的反映大别山斗争历史的油画《大军回来了》在全国美展展出,并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更增强了我从事油画创作的信心。1961年是我艺术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年。我非常有幸与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董希文,艾中信,罗工柳等教授一起,参加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他们对艺术的执著,严谨,热情,以及纯熟的油画技巧,给我以深刻的影响。1963年我终于跨入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正规的绘画修炼。记得当我第一次站在米凯朗基罗(NICHCLANGCLO)《大卫》石膏像前,我禁不住流下了激动和焦灼的眼泪。《大卫》是米氏26岁时创作的旷世名作,而我却在进行而立之年。才得以有机会对它画第一张严谨的素描。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两年进修期间,我从老一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和油画技巧,结业时我创作了《在共青团九大》,中国美术馆收藏。

《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80cm×160cm  1981年  布面油画

八十年代后期,我又重新背起画箱走向生活,怀着难以抑止的激情,创作出《极目楚天》 《激流》、《大漠千里》等大幅作品。1985年,我有机会到了油画艺术的发轫地欧洲,开始对西方绘画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我为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的作品所倾倒。他作品中洋溢的生命的光和色使我激动不已。在阿姆斯特丹,我被凡高(VANGOGH)的作品深深震撼。我从凡高短暂一生和艺术探索中,悟出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艺术家追求美,给人类以美的慰藉决不应终止。近些年来,我逐渐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借助大自然抒发内在情感和审美情趣,展示出抒情的明快的清新的风景画创作风格。

《老桥戏水》 60cm×73cm  1995年  布面油画

回首过去,四十多年来,我一直坚定走着向生活探索,到大自然中采撷艺术素材的道路。八十年代后,在号称“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上,我曾骑着骆驼,顶着烈日,跟随地质队员向渺无人烟的荒原深处进发:也曾牵着马艰难地攀登阿尔卡勒特尔大冰川:迈过泥石流在慕士塔格峰下描绘雪峰的壮美景色:在葛州坝工地,我尝试将高坝,塔吊的形体,色彩和线条,组合成富有音乐旋律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长江三峡烟云激荡,湍流回旋的奇妙景色;还是江南春雨绿雾氤氲中古屋残垣 ,岁月的苍苍苔痕:乃至九寨沟湖山丛林的神奇幽深:以及尼加拉大瀑布的恢宏壮阔,巴黎塞纳河畔的斑烂秋色……都令我销魂。大自然多姿多彩的风韵和如歌如诗的意境,以及它所蕴含的富有绘画性的结构,空间,层次,笔触,色彩,给我以无穷的灵感,燃烧起我炽热的创作激情。我力求把握自然的神韵,将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

《大漠千里》 84cm×112cm  1984年  布面油画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我的祖籍地——安徽歙县,古属徽州,地处黄山白岳之间。自古以来,这里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历史上著名的新安绘画自成一派,许许多多画坛巨子都曾在这一带游历作画。家乡山水的灵秀之气,村野巷闾的淳朴民风,灌注在我的情感中,浸润着我的作品我反复描画乡梓的古老民居,石桥,幽径,野藤,老树,轻舟,竹筏。它们既是我情感的载体,也是我艺术的泉源。

我非常注重意境的追求,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绘画十分讲究“意境”的熔铸对画家的重要。我认为这是画家对大自然与生活感悟后所形成的特殊语言。将这种东方艺术语言和西方油画技法的和谐的结合,是我近几年的苦苦探求。我常常沉缅在空灵而幽远,优美而隽永壮阔而浑厚的诗情乐韵之中,我钟爱表达纯朴,温馨宁静的乡土风情,挚爱含蓄而气度平和,响亮而富有韵味,绚丽而不失淡雅的色彩语言,力图在极其抒情的意境中,表现出令人愉悦,酣畅的审美情趣。

这些都是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我的向往。

- 1994.8

《雪地放牧》 97cm×130cm  2009年  布面油画

心灵铸就绚烂

—— 记鲍加艺术生活方式:读书、创作

刘继潮

1993年,在纽约海伦·凯勒纪念馆,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话:“当你感受到生活中有一股力量驱使你飞翔时,你是绝不应该爬行的。” 读到海伦·凯勒这句话,此时,鲍加已入花甲之年,仍血涌百会,震撼、激动不已。由自学之途跨入神圣油画殿堂的鲍加,对读书痴迷与执着,以及对名人箴言的敏感,伴随他的艺术人生。

(大图,建议横向观赏)

《新安江畔-二联画》 100cm×200cm  2010年  布面油画

鲍加年少失聪,接着声带麻痹。幼小的心灵压抑、无助。鲍加说,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给我安慰和支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给我很大的力量。约翰·克里斯多夫于彷徨、茫然处境中,不屈于命运的奋斗精神,对一个贫弱少年,真是最大的支撑。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无为而感到羞耻……”已刻在我人生的历程中。

《霞光山庄-吕霞光在枫丹白露的别墅》 60cm×80cm  2016年  布面油画

鲍加回忆:“前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我喜欢的美学散文集,翻阅了不知多少遍。”《金蔷薇》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有“散文抒情大师”之美誉。《金蔷薇》一书面世时,苏联文坛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尚盛行,甚至把探讨自我表现和写作技巧的言论,斥为异端邪说。《金蔷薇》在有限的篇幅中,对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艺术精神活动,娓娓道来,精致入微地描绘人类的美好感情等,无疑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皖南老墙》 120cm×140cm  1993年  布面油画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要想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一味地去'苦思冥想’。相反,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 帕乌斯托夫斯基又说:“尤有甚者是某些画家和雕塑家把灵感同'癫狂状态’混为一谈。这实在是对作家艰苦劳动的无知与不敬。”鲍加在初涉艺术途中,有幸巧获《金蔷薇》,百读而不厌,而接受到最好的最纯粹的艺术启蒙和神圣的艺术洗礼。

《皖南古宅》 53cm×73cm  2010年  布面油画

大量阅读西方绘画大师的传记、日记,加深了鲍加对艺术家的理解。鲍加说《德拉克罗瓦日记》让我知道,一个艺术家“每天一睁开眼,就毫不迟疑的起床走到画架前”!雷诺阿手痹瘫了,将画笔绑在手臂上作画。莫奈画睡莲时,已经86岁,失明、年老体衰,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精神活力。他们成为我的榜样。

《台北淡水榕树》 114cm×146cm  2008年  布面油画

鲍加幼小贫弱的心灵,因为读书,而强大坚韧起来。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之,心、心灵,是人类实践的起点与终点,是人的理智与意志的主宰,心有自决的能力,心之所知,既含摄经验,又抉择行动。唯“发明本心”,才可能“明心见性”。20世纪初,文化革命的新思潮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然而,在民间,传统文化重视的自身修持的余脉仍潜行不绝。鲍加自幼开始喜好读书,读书养心,修持自我的努力,正是传统文化余脉的回光反现。只是鲍加读书之范围已大大扩展。古代先贤內省与外观的经验历史地积淀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这种“合外内之道”的深度思考,是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不断地由内而外的一系列的学习、修养、实践及验证的生命过程。“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涵养本体,记取根源,致知于行、开发心性、创造自我的本心。人的一生必须奋勉振作,接受艰辛与磨难,无懈而勇敢,自觉强化创造的生命意识。

《通往大山的石桥》 81cm×100cm  2014年  布面油画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我们大都是在青年时代能听到心灵的声音。那时我们的感情世界生气蓬勃,还没有什么摧残过这个感情世界,没有将它肢解成碎片。”年青的鲍加体验到内在心灵的召唤,体验到艺术初心的萌发,进而,感悟到时代、人民的召唤。回忆往昔,鲍加感慨道:“从事绘画艺术,我走过了一条艰辛之路。”鲍加认识到:“人是可以掌握命运,也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鲍加说:“这与早年热衷于读书、思考有关。”

《太湖岸》 60cm×73cm  2001年  布面油画

鲍加周围的朋友,经常点赞他气质高雅,儒风雅趣,自然流露。殊不知,鲍加个人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是长期内在修持、精神气质的变化与升华。坚持读书,是鲍加自我塑造的内在驱动力。

《古曲悠悠》 81cm× 100cm  2001年  布面油画

鲍加自幼年开始养成读书习惯,后来有条件了,买书、订杂志成为他唯一的嗜好,他每年至少订阅七、八份杂志,如《诗刊》、《散文》《国家人文历史》、《美术》、《中国油画》等。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版西方的美学、艺术类的翻译作品,如《艺术符号》、《艺术心理学》等,鲍加都会买来研读。鲍加的读书习惯,雷打不动,每晚都读到十一点之后。深厚的文化内蕴与底色,成为鲍加的油画创作的宽阔的人文背景。

《塔川秋》 50cm×65cm  2006年  布面油画

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主张:“以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话,三分写字,读书——包括读马列著作及中外文学书,倒要占去四分,作画却仅仅是三分。”“如果一头只埋在画里,没有其他学问的互相促进,到一定程度,再提高是很难的。” 对画家来说,陆俨少的经验是珍贵的文化资源。现在有不少画画的人,喜欢在画室中陈列各种古玩,好像博物馆,书橱里的书都是崭新的。浮躁的当下,画家不读书的顽疾,令人忧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随着高科技的发达,微信社交媒体上,以“美图秀”塑造的个体形象,美丽、动人,快捷,立即见效。“美图秀”的流行,说明当下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外表,忽略内在;满足虚荣,丢弃本心。

《榕树林》 81cm×100cm  2014年  布面油画

近现代,从事中国画创作,自学而成大器者,不乏其人。而从事油画创作,自学而获得成功者极为罕见。油画是舶来品,自20世纪初引进中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代油画家,是一百多年前去欧洲留学,直接向西方人学习绘画、或去日本留学,间接学习西方绘画的那代人。第二代油画家,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国留学、或考入美术学院,接受第一代油画家们授业的那代人。第三代油画家,为新中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培养、接受过苏联油画训练的那代人。鲍加属于第三代油画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鲍加起步于自学,没有美术院校油画学习的专业背景。自学而成为油画家,且成为现代有影响的油画家,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鲍加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大图,建议横向观赏)

《毛主席在马鞍山钢铁厂》 82cm×2000cm  布面油画

1959年原作已毁,2006年重作

鲍加的自学经历,往往会被评论家一再提起。然而,读书在鲍加艺术人生中,重大而深远的决定性影响,却无人深究。鲍加注重读书,努力铸造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意志,百折不饶的精神,这一非同一般的内在自觉,对自学绘画,特别对自学油画的鲍加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梨园》 80cm×80cm  2009年  布面油画

鲍加16岁便成为文工团员。20世纪50年代初,安徽现代美术如一张白纸,亟待创发。1954年,“青年鲍加初次展出他的一幅表现水库的油画——《汛》。那幅画篇幅不大……但画面上却流露出一股不可抑制的生机和闪烁的才华,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是著名版画家郑震先生。鲍加也曾写到:“首届安徽省美展中展出郑震几幅精彩的水彩画,我至今还依稀记得那透过淋漓水色所描绘的优美江南农村小景。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曾给予我最初的审美启迪。”郑震早年自学木刻,20世纪40年代已是宋庆龄版画基金会的会员,郑震长鲍加11岁。相遇于安徽现代美术队伍组建之初的两位画家,皆自学绘画、喜好读书,他们在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相惜相重,相互支持、激励,携手共同开拓安徽现代美术教育和安徽美术创作的荒原,为安徽现代新美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古城的早晨》 44cm×34cm  1957年  纸上油画

鲍加油画写生《古城的早晨》34cm×24cm,画于1957年。今天看来,作为一幅现场写生,无论作品构图的完整性,画面的黑白灰节奏,冷暖色彩与光感的表现,以及画面上的线与面、疏与密、大块与细节等,都恰到好处。需特别提请注意是,作者不是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学生。这年,鲍加24岁,是一位自学油画的艺术学徒。这张作品充分展示鲍加的写实才能和色彩禀赋。正是这张画深深铸就作者的艺术初心与以油画为生命的生活方式。由此,笔者自然联想到,马克西莫夫的写生作品《正阳门之晨》。马克西莫夫1955年应邀来华,1957年返回苏联。《正阳门之晨》当画于来到北京之初。也许鲍加看到过《正阳门之晨》的印刷品,也许鲍加的《古城的早晨》受到过马克西莫夫的《正阳门之晨》的影响。如是,当看出一位自学者对油画发展思潮的特殊敏感,和内在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

(大图,建议横向观赏)

《淮海大捷》150cm×320cm  1961年  布面油画  合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6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庆祝建党40周年,点名鲍加参加革命历史画创作活动。一名自学走上油画创作之路的青年作者,能与全国油画专业著名画家们一起,参加革命历史画创作,对26岁的鲍加来说,既是极大的激励,又是严峻的考验。《淮海大捷》几易其稿,终于找到表现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气势和氛围。《淮海大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长期陈列并列为中国百年油画经典大展作品。

(大图,建议横向观赏)

《毛主席在共青团九大》150cm×285cm  1965年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以宽广的学术情怀,接纳了受慧于读书、生活,创作实践丰富的油画自学者鲍加。鲍加进修结业时创作的《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油画作品,色彩绚烂、场面宏大而成为当时重大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的力度和影响,使鲍加进入了中国油画家的专业队伍。

油画《极目楚天》,尺幅为100cm×232cm,创作于1979年。2016年出版的《鲍加油画作品选集》,第一次收入该画。经“文革”极左思潮冲击后,人们开始反思。1979年《美术》第5期发表吴冠中撰写的《绘画的形式美》的文章。油画《极目楚天》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

(大图,建议横向观赏)

《极目楚天》 110cm×232cm  1979年  布面油画

《极目楚天》描写普通人的劳动生活,这是鲍加创作取向的新视角。驾驭、处理宏大场面是鲍加的优势。高空塔吊平台的巨大体量,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平台上四个人物,疏密有致,形成倒 u 字形环绕,收拢画面前冲的气息,使画面险峻中见平稳。画面右方的连拱大坝工地,灯火一片,热气腾腾,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整幅画的主色调是蓝灰、绿灰、紫灰的交织,略用暖色侧光点缀。鲍加说:“在葛洲坝工地,我尝试将高坝、塔吊的形体、色彩和线条,组合成富有音乐旋律美的艺术形式。” 油画《极目楚天》创造出写实与浪漫的交响,回到了油画写实表现的正途。 80年代初,面对新时期美术创作的异彩绘呈的多样面貌,鲍加以“玩命”精神深入生活“淘金”,以继续构建一直追求的诗意油画的美学理想。鲍加不顾艰难险阻,随一支地质调查队,向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发。油画《大漠千里》可以说是生活琼浆、艺术激情的结晶。《大漠千里》也成为鲍加油画创作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葛洲坝工地写生》 54cm×38cm  1979年  布面油画

1985年6期《美术》杂志简讯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安徽分会发起,汇同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美术史论》编辑部共同筹备主办的“油画艺术讨论会”1985年4月21日在安徽泾县开幕。来自各地的油画家和理论工作者60余人本着“创作自由、评论自由”的精神,结合我国当前油画创作中的问题,就“艺术观念更新”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著名画家吴作人、吴冠中、艾中信、罗工柳等出席会议。“85’油画艺术讨论会”提供一个平台,让文革之后的国内、国外,老、中、青油画家们,齐聚一堂,畅所欲言。“85’油画艺术讨论会”是改革之初,油画界的大事件,已经载入中国现代油画发展史。

《风雪路遇》 114cm×145cm  2009年  布面油画

在鲍加的策划组织推动下,1990年6月16日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成立大会。鲍加参与组织全国性油画学术活动,是一次大手笔;鲍加力主成立安徽省美术理论研究会,当是鲍加视角下自身协会工作的创新。鲍加历来重视协会的理论建设,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为安徽美术创作的繁荣,精诚服务。同时,中国美术家协安徽分会的平台,也给鲍加带来机遇。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选派部分画家赴法国巴黎考察,难得的巴黎朝圣机会,幸运地降临鲍加的头上。

《阿勒泰的桦林》 60cm×80cm  2009年  布面油画

鲍加以十分虔诚的心境,开始巴黎之行。印象派大师光与色的世界,他叹为观止,后印象派画家作品的激情与律动,他受到震撼。徜徉在异域艺术天地里,他更多感受到艺术自身语言和风格的多样与魅力,色彩和形式的奥妙与神奇。他喜欢莫奈作品中洋溢的光色之美。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在碰撞与启迪的心领神会中,鲍加体验到内在自我的苏醒。

《爱尔兰的白桦树》 60cm×80cm  2012年  布面油画

20世纪90年代,鲍加开始从关注社会转向神往自然,从宏大场面的渲染转向平凡景观的捕捉,从倾心于热烈的壮美转向清纯的诗意的优美。画家的这种转变不是外在的迎合,不是简单的逆反,而是时代文化转变对艺术家的影响与规定,也是深思熟虑后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内在选择。对鲍加来说,始终持守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路,既没有偏离,也不存有回归。

20世纪90年代,在商品大潮的冲击,美术界某些有影响的油画家也难以抵抗诱惑而制造平庸之作。有文章惊呼:坚持进行室外色彩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少了。彩色照片作为画家创作的参考或资料本无可厚非,一旦完全以照片代替对“自然女神”的信仰和崇敬,作品恐怕只会剩下干瘪的外壳。这种缺少真诚的短视创作行为,既是对艺术的亵渎,又断送了画家的艺术和市场。

《春雨初晴》 81cm×100cm  2003年  布面油画

《金蔷薇》在鲍加心灵上,曾留下深深的印迹。帕乌斯托夫斯基说“作家决不可脱离生活……只有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构思才得以绽出鲜花,灌满土地的浆汁。”鲍加背着几十斤重的画箱和画材,肩上磨成老茧,两臂晒脱皮,也全然不顾。鲍加全身心地扑向山川自然的怀抱之中,他走到哪里,画架就支到哪里。他的大部分油画风景作品都是面对自然,直接写生创作的。秀美的山水林木,浸润在画家的血液里,积淀在画家的心灵中。鲍加以底蕴深厚的本体之心,感悟、体验山水自然。心灵、精神,与客体自然,在虚无缥缈的状态中相互渗透,相互糅合。自然因心灵而有了情感,心灵因自然而有了载体。在心灵与自然的碰撞中,物性化为诗性,瞬间化为永恒。魂牵情系的自然,终于以诗化的意境呈现为油画艺术形式。鲍加的乡情系列有:《皖南古巷》、《寂静的深院》、《家乡的老村》等;域外系列有:《巴尔奇克海岸》、《黑海边的花墙》、《白桦》、《纽约中央公园》等。与某些抄照片的作品大异其趣的是,这些作品都具有生动的直接感受和浓烈的生活气息。

《风雪归牧》 60cm×80cm  2009年  布面油画

心灵铸就绚烂,这是艺术的绚烂,更是人生的绚烂。以传统文化视角观之,绚烂,当是天对勤勉不懈的艺术家的激励与褒奖。鲍加最终选择了绚烂后的淡雅。鲍加说:“我钟爱表述纯朴、温馨、宁静的乡土风情,挚爱含蓄而气度平和、响亮而富有韵味、绚丽而不失淡雅的色彩语言,力图在抒情的意境中,表现出令人愉悦、酣畅的审美情趣。”鲍加追求的“绚丽而不失淡雅”的诗意油画的审美境界,也就是古人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东坡居士尝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鲍加的油画艺术于绚烂之极,终致平淡。

2017.7.12.观观堂于合肥

评语

罗工柳先生为1990年出版的《鲍加油画集》做序

鲍加是安徽人,我想起李白的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就在安徽。鲍加的老家在歙县,歙县在黄山脚下,我又想起清初'黄山画派’三位大家:石涛,弘仁,梅清。......有人说:'石涛得黄山之灵,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得黄山之影。’总之,'黄山画派’的艺术成就及共同经验,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心悟。我看了鲍加的新作,我觉得他开始悟到了。

鲍加很重视生活,因此,他乐于'行万里路',并进行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也是 '黄山画派'石涛艺术实践的总结,并行之有效的理论。在这一点上,鲍加是石涛的好学生。能当上石涛的学生,是大有希望的。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鲍加,当时他是在北京创作一幅大场面的历史画,年仅26岁,他是在工作中艰难的学习、探索并逐渐掌握油画技巧自学成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到巴黎住了半年,深入研究欧洲的油画艺术并举办画展。1988年他应邀赴斯里兰卡,画了一幅画面上有160多个人物的表现解放奴隶题材的巨幅历史画,受到了广泛的称赞。

-罗工柳

艾中信-1994年信函

鲍加就是绝对信仰“自然”的诚实而真挚的油画家。 惟其绝对信仰“自然”,所以总是不辞辛苦地作实地对景写生,一有机会便背起画箱走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日晒风吹 在所不顾,专心致意于“自然女神”所赐予的美的灵感。他的一片虔诚之心,在许多作品上得到了验证。我们看到他近期的风景作品气度平和,清明爽朗,兼有外光派和印象派色彩之长,不求形式的感官刺激,却蕴涵着怡然沁胸的气韵,正好符合东方人的欣赏习性。

-艾中信

鲍加笔下的天地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最熟悉的、最富有情感的景物的写照,这就是中国皖南山乡。他本是这山乡之子。从这些画幅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他的笔下情味往往更加率真。那些绿灰色的潇潇春雨,浅滩长桥的隐翠,江流的生气,小院花影的平和……一一催人乡思。还有那就是很多画中的大树、大山、大石、大坝、大桥和在这些巨大而且常常形态苍老的意象之旁的人的生机。例如那些家乡的老树、海浪中的巨礁、斑驳的石壁、层峦和老屋等等,蕴含着自然精神的力量。我觉得这构成了他的乡土乐章中最显著动人的两个互相呼应的正副主题。

-钟涵

鲍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国油画家,他用绚丽的色彩,或浓郁或清淡,用笔斑驳苍劲,既有油画应有的浑厚感,亦存中国画所追求的清新意境。他对于油画最注重的光与色的处理,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并更进一步在光处、暗处、近处、远处都做了细腻的铺色,交代的清清楚楚。鲍加的风景画由于融入自己的感情,尤富有艺术感染力而处处引人入胜,读了他的画,不禁令人沉醉于那甘醇与成熟的色彩不忍离去,多看他的画一眼,便多一份迷恋,使自己浸淫在完全的艺术享受中。

-何家良 博士(新加坡艺术总会会长)

在日本奈良市,与中日美术家一起交流写生。

与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及安徽省文联主席吴雪先生在稻香楼宾馆。

与赖少其夫妇在一起。

1953年,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工地写生。

1978年,在葛洲坝水利工程工地写生。

1981年,为创作《大漠千里》,在塔什拉玛干沙漠深入生活。

1982年,创作完成合肥客运站巨幅壁画《黄山全景图》与庞壔、吴环在一起,该幅作品被收录英国作家《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

1985年,鲍加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画展,法国国家艺术院院士朱德群先生亲临展会,与鲍加交流。

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开幕式。

2006年在皖南宏村写生。

2008年,在台北淡水写生。

2009年3月,在新疆青河白桦林中写生。

2012年11月,在爱尔兰古堡写生。

2018年初秋,86岁高龄的鲍加在皖南写生。

2018年初秋,86岁高龄的鲍加在皖南写生。

广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