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的动画片让大人脸红,请让孩子保持童真

微博博主“反裤衩阵地”发文称,自己在朋友家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看电视,小女孩熟练地打开电视,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一部叫做《精灵梦叶罗丽》的动画片。

大家都认为动画片的都是小孩子看的,但这部动画,内容包括勾心斗角、互相陷害、人身攻击,十岁的女生画着浓妆、踩着恨天高,鄙视其他同学,甚至还有举止亲密的恋爱场景。

这些在成人世界的都不合情理的情节,却深受这些小学生的喜爱,这部动画已经出品了一百多集,让许多家长十分反感。

动画,应该要做到正确引导孩子的三观和审美,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开发想象力,更要保持孩子的童真。

点击进入阅读
【书名】《尊重儿童权利》
【作者】雅努什·科扎克
【译者】张婷婷
【作者简介】雅努什·科扎克 (原名亨利·哥德施密特1878-1942):医生,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犹太儿童孤儿院院长,“我们的家”波兰儿童孤儿院创建人之一,曾在两所机构里实践其教育理念。科扎克投身诸多社会及教育机构,参与研讨会及高等院校讲座,并曾在多所高校演讲,是知名的演说家、资深儿童问题法律专家。一生撰有专著20余部(《如何爱一个孩子》、《马特国王一世》),并在近百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1400余篇。
他所探讨的内容至今仍有启迪价值,而真正实现儿童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持童真,是孩子的权利

“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会怎样发展?”我们不安地问自己。
我们都希望孩子超越我们。我们梦想他能成为完美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他的谎言,看穿深藏的自私,小心看似无辜的骗局。
我们原谅并接受自己,自我宽恕,不愿再做改进的努力。我们把一切归咎于良好教育的缺失——为时已晚,缺点和恶习已然根深蒂固。我们不允许孩子对我们提出批评,却又不愿自律改进。
旧病难医,于是我们不再为难自己,把责任推给孩子。
教育者总是热衷于行使成年人的特权:宽恕自己,而对孩子严加管教,原谅自己的错误,却对孩子的过失百般指责。
孩子那些令我们不得清静、阻碍我们实现野心、使我们感到不适的举动,他们惹我们恼火、占我们时间、害我们操心的行为,统统都是罪过。我们不相信所谓的无心之过。
孩子无知,听不清我们的话,不能理解,把事情搞混,所有这些都是罪过。孩子的失败和沮丧的情绪,每个艰难的时刻——都是罪过和恶意。
无论多么迅速都不够,不管如何敏捷都不能让我们满意——疏忽、懒惰、走神、不情愿,统统是罪过。
孩子没有完成不近情理的要求——罪过。心有不满和疑虑——又是罪过。我们的担忧、疑虑,甚至自我改进的努力,统统都是孩子的罪过。
我们总是能找到指责的理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难道不能适当让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让共处的日子变得更加融洽?那个固执、挑剔、恼人、任性的人,难道不正是我们自己吗?
只有当孩子妨碍或是打扰我们的时候,才会吸引我们的目光,我们能注意到、能记得的只有这些时刻。当他安安静静、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的时候,我们便会对他视而不见。我们忽视他同自己、同世界、同上帝交谈的那些神圣的时刻。为了避免成为取笑和调侃的对象,孩子会掩饰思念,压制对沟通的渴望,不承认改正错误的决心。
孩子顺从地隐藏敏锐的目光、惊奇、不安、遗憾——愤怒和反抗。我们希望看到他们欢蹦乱跳、拍手兴奋的样子,于是他们便露出乖巧的笑脸。
那些令人侧目的行为和生性顽劣的孩子总是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使我们看不到孩子的美好,事实上美好总是千倍于恶劣。美好的事物是强大和永恒的。所以请不要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我们总是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和发现能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明察秋毫,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制止,避免可怕的预感和担忧变成现实。
(我们可曾对老年人严加看管,禁止他们玩足球?不断监视孩子是否手淫是多么令人不齿)。
偶尔一次用力的摔门、弄乱床褥、弄丢外套,一次把墨水滴在了练习册里。当我们因此而责骂孩子时,总是只顾得大发牢骚,却不曾因为这些都是偶然事件而感到庆幸。
我们总是听到孩子相互抱怨、彼此争吵,但是多数时候他们是彼此包容、互相谦让、互助互爱、相互促进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而美好。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欢笑而非泪水。
为何同一个孩子,在一位教师眼中乖巧可爱,在另一位看来却变得不可理喻?我们这是在要求孩子德行的绝对统一,而且——是按照我们的标准和模式。
我们还能在历史上找到类似的暴君吗?只怕我们要成为当代的尼禄了。
健康总是与疾病并存,富足和匮乏同在。
生活如童话般美好幸福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孩子要面对的是一个犀利而残酷的现实世界。
粗俗和贫困可能会毁了孩子,但过度的富足和优越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
有污点、缺乏信任的、不合群的,未必是坏孩子。
父母不是孩子唯一的模范,走廊上、院子里和街道上偶遇的人,都可能成为他的模仿对象。孩子重复身边人的话,相信他们观点,模仿他们的行为举动。世上没有绝对纯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曾受到过或多或少的玷污。
但是,孩子有能力迅速摆脱周围环境的玷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操心,就像污点可以用水清洗一样。此外孩子自己也会积极配合,乐得摆脱那些污点,恢复昔日纯净的自己。他就像等待沐浴一样期待着我们的指导,对你,也对自己微笑。
这样的成功实例宛如一部描写孤儿的小说,令天真的教育们者兴奋不已。而那些头脑简单的道德家们会相信,一切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庸才们对这样的例子推崇备至,野心家们居功自傲,简单粗暴的家伙则愤懑不已,抱怨这类例子的发生概率实在太低。为了取得类似的成功,一些开始人苦口婆心,另一些则棍棒相向。
除了有污点的孩子外,我们还会遇到真正受过伤害的孩子,有些轻微的划伤,不会留下疤痕,只要小心包扎就会自己愈合。而那些重创,恢复起来则需要很长时间,会留下令人心悸的伤疤,并且不能轻易碰触。
人们常说:康复中的身体。应该补充一句:和灵魂。
校园里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伤病发生,又有多少诱惑和蛊惑的声音在传播,而孩子总是善于摆脱恶习,自我清洁。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让生活中充满阳光,就不必担心疾病的威胁。
康复的过程有如奇迹。在我们的血液和身体里隐藏着数不清的伟大秘密。失衡的机能和受伤的器官都会努力恢复平衡和正常运转。而植物和人体,心脏和大脑,以及一呼一吸之间,又蕴藏着怎样的奇迹。哪怕是最轻微的感动或是一点点的工作,都能让心脏加倍努力地跳动,生机勃发。
孩子的灵魂同样有力而持久。他一样追求道德的平衡,一样听从良心的召唤。所以不要认为孩子会轻易由橘变枳。
儿科医学终于被编进了学校的教科书,这是个正确的决定,虽然有些姗姗来迟。缺乏对人体平衡的正确理解,就很难参透和尊重迁善改过的奥秘。
那些好动的、胆大的、挑剔的和所有令人不快的孩子被错误地归为一类,而健康的、未受玷污的孩子,却被同那些真正受到玷污的孩子放在一起。毫无经验、初次接触的人,只看到表象,很容易把这些身心健康的孩子与那些被玷污的孩子混为一谈。
那些健康的孩子,因为被迫与乖扈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而承受着双倍的委屈:他们忍受欺负,并被卷入罪过之中。而我们,难道没有草率地一概而论,不会因为集体过失而惩罚他们吗?
“他们就是这副样子,只有这点能耐。”
再没有比这更糟的惩罚了。
还有那些真正误入歧途的孩子。他们的过失并非由外界的影响所致,而是对内心声音的屈从。当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如何不同,将独自面对重重困难时,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天生不足,将遭人唾弃、被人利用时,这将是他们生命中的灾难性的时刻。于是便有了与丑恶斗争、改过自新的决心。其他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在普通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他们要经过残酷的斗争才能得到。他们四处寻求帮助,若遇到信任的人,他们便会与之结为同伴,透露心底的秘密,渴望改邪归正,彻底、马上、一蹴而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