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论道——穴位中的秘密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必有深意”———孙思邈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必有深意”,这是孙思邈对穴位名称的认识,一个穴位它的定位古人不会凭空定出来,就像我们给孩子起名一样,都会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名字中每一个字都是细细斟酌而来的。
一提到昆仑穴,我们都会联想到昆仑山。昆仑山脉在我国的西南部,南面就是世界高峰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被称为第一神山、万祖之山,《山海经·西山经》: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昆仑山在古时候的地位是很高的,那可是天帝在人间的都城。古人认为昆仑山是母亲河--黄河的源头,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类似于希腊神话的奥林匹斯山。
讲完了昆仑山的地理,现在回到正题来说说昆仑穴。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五行属火,位于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笔者以前一直困惑,为什么古人偏偏把这个地方叫做昆仑穴,不把内踝尖与跟腱的连线中点凹陷中叫做昆仑穴而叫太溪穴呢?为什么这个地方明明是个凹陷,却取一个高山的名字?而且此山在古人眼中还是最高山峰。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此穴的认识:
从足太阳膀胱经来看
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从头走足,在背上还有两条分支。“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如果把经脉比喻成河流,我会把膀胱经比作黄河,为什么?李白的将进酒开篇就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昆仑山正是黄河的发源地(古时的巴颜喀拉山脉也属于昆仑)。
有人就说了,不对啊!昆仑穴在脚上啊,而且膀胱经的经脉循行是从头走向脚,也没从脚上开始循行啊!其实,百会穴在最早的时候也叫昆仑穴,百会又被称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六条经脉都汇聚于此。
一条经脉的循行并不是按照单一方向,否则怎么又能出现双向针感呢。就像人体伴行的动脉和静脉它的流向是相反相对的,动脉血液从上流到下,相伴静脉就要从下流到上。经络的经气也是这样,可以双向流通,所以膀胱经的循行也不是单单从头走向足,也有经气从足走向头。所以从膀胱经气从脚向上的方向来看,昆仑穴处的经气已经呈流动不居之态,蓄积能量冲向巅顶。
从穴位位置来看
本穴位于足外踝附近,观遍全身,足外踝较其他踝突最高。前面说到,古人眼界未宽,认为昆仑山是最高山峰,所以也将此处叫做昆仑穴。脚上的昆仑与头上的昆仑(百会)是相互呼应的。
从穴位功效来看
昆仑穴尤善治太阳头痛。伤寒论第一条条文就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好比把天空中的太阳遮住,天空昏蒙,寒气袭来。你看昆仑山非常高,离着穹顶、太阳最近,如果从昆仑山上把遮住太阳的那层乌云揭掉不也很容易吗?
在治疗腰痛时,我们经常取昆仑、委中,只是因为昆仑穴在膀胱经吗?我们经常说“不通则痛”,不通的地方就像河流堵塞不畅,我从昆仑这个“黄河之水”发源地多调一些水,往前冲一冲不就通了嘛!
结语
穴位名字确不虚设,学习针灸一定不能死记书本上穴位的功效主治,要搞清楚穴名的深意,通过名字和位置来分析穴性。通过理性的分析,其结果会与书本、古人的记载不谋而合,甚至会超越他们。以上只是笔者小小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同道中人指正。
心梗的急救,有这两种简单的办法
其实心梗的急救,我们不必做那体外复苏,我们直接把中指屈起来,或者中指屈起来,屈成这种弯度,按照这个方向,猛地用力一按,如果是心梗,当时她就能苏醒过来,这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在这个极泉穴,嘎吱窝底下,心经的穴位,我们可以用力的猛地扣住它一提,这也是心脏急救的方法。这种方法风险小,效果比这个做体外反搏、人工呼吸,效果要好。
极泉穴:腋窝里的“强心穴”
总是感到心脏不舒服的人,往往左臂、肩背部也有不适感,连带着腋下也会出现疼痛、酸胀的症状,按揉疼痛点后,心脏不适的症状就会有所缓解。这种现象和腋窝中的穴位有关,它就是人体的“强心穴”——极泉穴。
极泉穴擅治“心病”
“极泉,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手少阴脉气所发。”—《针灸甲乙经》
极泉穴位于腋窝的中央、腋动脉搏动处(用手轻按另一侧腋窝中心,指下感到有动脉跳动处即是极泉穴)。穴名中的“极”为至高处的意思,“泉”则是水源之意。作为手少阴心经的第一个穴位,极泉穴是心经脉气所发之处,与心经的气血通畅与否息息相关,故可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胁肋疼痛等心系疾病。
《针灸大成》记载极泉穴可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这基本概括了极泉穴的主要作用。
现临床上,极泉穴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同时,极泉穴也常能发挥其近治作用,可治疗发于腋窝附近的肋间神经痛、肩周炎等疾病。
弹拨极泉穴,以出现酥麻感为宜
对心脏病患者或平素有心脏不适症状的人,可以每天或隔天按揉极泉穴,每次持续3~5分钟,以防治心绞痛、胸闷不适、心慌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腋窝处不仅有动静脉血管,还有大量神经及淋巴组织分布。所以,按揉腋窝极泉穴触及神经时会出现酥麻感是正常现象。腋下淋巴组织具有传输血液、免疫防御的功能,按揉此处,可通过增强血液流动、刺激淋巴回流,以改善心肺功能,缓解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即时症状。
中医学认为,按揉极泉穴出现强烈酥麻感是得气的表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腧穴的根本在于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得气之于患者,就表现为自觉的酸、胀、麻、重等反应。
按摩法:取正坐位,左臂抬起,屈肘,举掌向上,掌心对着自己的头部;用右手的中指指尖按压左侧的腋窝正中凹陷处,有特别酸痛的感觉,揉按2~3分钟;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右侧的穴位;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
弹拨法:把胳膊抬起来,用右手的食指摸到左侧极泉穴,稍微加力,有酸胀感觉时向旁边拨动,一般会有麻感顺着手臂向下传导直到手指,可连续弹拨十余次,弹拨后再用空拳沿着手臂的中线慢慢地捶至手腕;用同样的方法弹拨右侧的穴位。此法不仅能够解除胸闷、心悸,让呼吸顺畅,还能化解心中的郁结。
针刺极泉穴可治疗中风
临床上,极泉穴除了可以强心之外,还被广泛应用于中风肢体偏瘫的治疗。极泉穴具有醒脑开窍、通经活络、激发经气的功效,通过针刺,能使气至病所,有利于恢复偏瘫肢体正常运动功能,改善肢体痉挛或痿软无力。极泉穴下有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皮神经分布,针刺可引起神经兴奋,激发运动功能的恢复。
极泉穴的常规针刺方法应避开腋动脉,直刺0.5~1寸。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首创的“醒脑开窍”针法中也选用了极泉穴,以神导气,以气通经,疏通经络,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
针灸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进针方法、行针手法、针刺深度等,且极泉穴位于腋动脉搏动处,操作不当会导致出血不止,故有相关疾患时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针灸医师进行针灸治疗。普通人极泉穴处的保健禁止自行针刺,仅限按摩或者艾灸,或多进行肩关节、上肢的运动,也可以通畅经气,改善气血循环。
名老中医张士舜治疗结节症状“消结节方”经验方
张士舜,男,1939年生,主任中医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首届石家庄市名中医,2014年10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成立张士舜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现任石家庄世舜中医肿瘤医院首席专家。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60年,专著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专利13项。首倡“三辨论治”理论,多年来临床上对良恶性肿瘤的治疗颇有研究。
消结节方
组成:
王不留30克,白英20克,牡蛎15克(先煎30分钟),三棱10克,莪术10克,白芥子10克,醋北柴胡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
功效: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补肺益肾。
主治:
结节病。广泛应用于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
方解:
方中王不留为君,活血通经,是消结节的主药。张士舜认为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均为腺体的增生,临证亦常用白英治疗因腺体增生引起的各种良恶性肿瘤,颇有良效。此方白英与王不留共为君药;牡蛎、三棱、莪术软坚散结;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百病生于气”,佐以醋柴胡疏肝理气,黄芪补气扶正;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消痰化瘀、软坚散结、补肺益肾的功效。
在临床上,治疗痰湿较重者应加强理气化痰之力,如清半夏、紫菀、陈皮等;瘀血较重者,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如川芎、赤芍等;气滞明显者,加大醋柴胡用量,加郁金、香附、佛手、香橼等。
张士舜根据“三辨论治”中的辨病位论治,肺结节可加入肺形草;乳腺结节加入蜂房、路路通;甲状腺结节加入夏枯草,以引药入相应的病灶。
临证备要:
古代中医并没有“结节病”的记载,肺结节可归为“咳嗽”“喘证”“痰证”范畴;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属于“乳癖”“乳岩”“瘰疬”范畴。
清代沈金鳌所著《杂病源流犀烛》记载:“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张士舜认为结节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虚邪实,正虚即肺肾气虚,邪实即气滞血瘀痰凝成块,从而导致结节的产生。治疗上以消痰化瘀、软坚散结、补肺益肾为主。
仝小林院士应用李东垣治疗火郁三方临证经验
仝小林,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
火郁的治疗
(一)辨治心法
升阳散火①为通治,气虚补中益胃齐②。
识得治火个中味,别赏一番新天地。
注:
①升阳散火:即升阳散火汤,此方为火郁通治之方。
②气虚补中益胃齐:补中,即补中益气汤;益胃,即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此三方为李东垣治疗火郁之效方,简称“东垣三方”。
(二)“东垣三方”
1.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汤是治疗慢性咽炎和感觉神经障碍的效方,为阳气遏型火郁证的代表方。过食寒凉或木郁土壅,胃阳被遏,阳气不能发散,或向外郁于体表,或向上郁于咽喉。
笔者用东垣升阳散火汤,一是治疗糖尿病以四肢、胸背发热为表现的末梢感觉神经障碍,二是治疗火郁所致的慢性咽炎(似咳非咳,似痰非痰,咯声不断),诸法不效者,疗效显著。
附:升阳散火汤治验
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女,55岁。双下肢烧灼感8年,伴大腿根部刺痛,静坐时明显,惧怕穿衣,夜间不能覆被,坐立难安,常以冰袋敷于下肢。舌淡苔白,脉沉细略弦数。
诊断:火郁证。证属阳气郁遏。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
柴胡9g,升麻6g,防风9g,羌活15g,独活30g,葛根30g,生甘草9g,炙甘草9g,白芍30g,党参15g。1个月后双下肢灼热减轻50%,刺痛轻60%。继加减调理愈。
升阳散火汤治疗慢性咽炎
患者,女,45岁。慢性咽炎病史5年。刻下:咽干、咽痒、咽灼痛、异物感,欲咳不出,干咳频频,劳累或闻异味后加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伴鼻塞,口干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火郁证,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加减。
葛根30g,升麻6g,柴胡9g,羌活12g,独活15g,防风9g,西洋参6g,白芍14g,生甘草6g,炙甘草6g,桔梗15g。服14剂后,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安睡。
升阳散火汤加治疗火郁案
患者,女,61岁。症见咽干、咽部异物感,伴耳鸣,口苦,急躁易怒,自觉眼耳鼻出火,上半身窜痛,日脱肛2~3次。舌红苔黄厚腻底滞,脉细弦沉弱。
葛根30g,升麻9g,柴胡9g,羌活9g,独活15g,防风9g,淫羊藿15,枸杞子15g,党参15g,黄芪30g,鸡血藤15g,生姜15g。28剂后咽喉异物感及眼耳鼻出火减60%,急躁易怒、口苦及上半身窜痛症减80%,调方继服。
2.补中益气汤
为阳气虚型火郁证的代表方。
3.升阳益胃汤
介于两者之间,虚实夹杂,属阳气虚而湿热郁遏型火郁证。
附:升阳益胃汤治验
升阳益胃汤治疗血管炎案
患者,女,46岁。四肢、腹部发热感9个月,关节受凉即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夜重昼减。西医诊断:血管炎,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刻诊:气短乏力,纳差,苔厚腻,脉略滑偏弱。诊断:火郁证。证属气虚湿遏,治以益气化湿散火。
方如下:党参9g,炒白术15g,生甘草15g,云茯苓15g,清半夏15g,白芍15g,黄连6g,泽泻15g,羌活15g,独活15g,生黄芪20g,柴胡9g,防风9g,生姜3片,大枣3枚。服6剂后,热除痛止,激素撤掉。
4.“东垣三方”鉴别要点
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三方均治火郁,只是脾虚之程度不同而已。升阳散火汤,脾胃气虚程度较轻,胃阳被寒凉抑遏,而成火郁,以四肢发烫(自觉发烫,扪之未必烫)为辨证要点;升阳益胃汤,脾虚程度较前方重,脾湿胃热,以四肢发烫、苔黄厚腻为辨证要点;补中益气汤,中气下陷,以小腹坠胀、周身发热为辨证要点。
如何辨识脾虚程度,临床上除一般性的脾虚症状外,笔者常以舌体为界定依据,舌胖即是轻度脾虚;舌胖大伴明显齿痕即是中度脾虚;舌胖大齿痕加小腹下坠,即是中气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