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6·元神·元气·元精》译文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来信写道:“着手做工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了。”

这是刻意寻求宁静,所以就愈加不能宁静,妄心是动的,照心不动。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正是天地永恒运动的原因所在。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也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了。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

也许你没有仔细听讲。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否开端。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有时就会放失了。就是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放失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来信写道:“先生,您前段时间说的'精一’,是不是作成圣人的功夫?” 我所谓的“精一”,其“精”字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说的。理为气的条理,气为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诚。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诚。精与一原本就不能当两件事看。但是,后世的儒生的主张,与养生的学说各执一词,偏于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长补短。前段时间我所认为的“精一”,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成圣人的工夫,其实也不过如此。

来信写道:“元神、元气、元精,各自一定有隐藏寄生之处。又有所谓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气……”

良知唯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为气,就它的凝聚而言为精。能否从形象、方位、场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气的母体。真陽之气,亦即真陰之精的父体。陰生于陽,陽生于陰,陰陽不可分割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张,那么,只要是与此类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则,如同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还会有无穷无尽的可疑处。

(0)

相关推荐

  • 健康原来在一“气”

    <道德经>中老子曾讲"-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其中有物可以强理解为一种力量(能),直白一些说就是'气'(当然不是空气的气啦).因为在道家修行中 ...

  • 《传习录·卷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译文

    答欧陽崇一 欧陽崇一(公元1496--1554年),名德,字崇一,号南野,江 西泰和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安徽六安知州.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陽明在赣州首倡"致良 ...

  • 《传习录·卷中 6、元神·元气·元精》

    ·元神 元气 元一精一·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quo ...

  • 《传习录·卷中13·神而明之》译文

    神而明之· 此篇原为<示弟立志说>. 每天清早,学生拜见行拱手礼后,老师要依序向每位学生提问:居家时爱亲敬长方面,是松懈疏忽还是情真意切?温 清定省的礼节方面,是欠缺着还是在实践着?在路上 ...

  • 《传习录·卷中12·启蒙之道》译文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 ...

  • 《传习录·卷中11·致其良知》译文

    致其良知· 此信为陽明先生与聂文蔚的第二封论学书信. 此书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写于广西,为王陽明的绝笔书信. 来信已收到,得知您最近在学问上大有进步,欣喜难以言表.认真阅览数遍,其中呈还有一两 ...

  • 《传习录·卷中10·人即天地之心》译文

    答聂文蔚 聂文蔚(公元1487--1563年),即聂豹,字文蔚,号双江 .江 西永丰人.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傅.1545年,被捕入狱.出狱即居家十年,后被起用为平陽知府,修兵练卒,整顿地方军务,颇有政 ...

  • 《传习录·卷中9·正心诚意》译文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 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 ...

  • 《传习录·卷中 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译文

    另一封 此篇为"答陆原静"的又一封论学书信. 来信写道:"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之类.为何普通的人都不能做到而一定要经过学习 ...

  • 《传习录·卷中 5·知行合一》译文

    答顾东桥书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 苏江 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见<明史>卷二八六.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