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地打卡计划】第一站:夏衍旧居-19戏剧学团支部
【红色基地打卡计划】
夏衍旧居——19戏剧学团支部
2021年4月1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19级戏剧学团支部前往位于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的夏衍旧居,开启“红色基地打卡计划”第一站。
夏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中国话剧史等课程上,同学们学习过夏衍先生的剧作《上海屋檐下》;高中时期,学习过夏衍先生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等,所以大家对夏先生都不陌生。
在前往夏衍旧居前,支部成员再一次阅读了夏先生的作品,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怀着对夏衍先生的敬慕之情,展开此次团日活动。
进入夏衍旧居前,同学们自觉遵守防疫规定,带好口罩、准备好健康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测量体温、登记预约。
进入夏衍旧居后,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夏先生庄严肃穆的铜像,在铜像左侧的墙上印着他的生平简介,同学们简单阅读后便进入了故居内进行参观学习。一楼主要陈列了夏衍发表过的作品、文章及作品介绍、生平介绍、家庭介绍等,有以文字形式展出的,也有以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展出的。丰富多彩的资料详尽地展示了夏衍先生为革命事业所奉献的一生。同学们认真参观、阅读资料,对夏衍先生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楼主要是夏衍先生的卧室及书房的复原摆设,以及一些革命经历的展示。认真参阅了夏衍先生的资料后,同学们对于其红色革命的经历有了更深的认识。看着夏衍先生的卧室和书房,大家纷纷展开联想: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夏先生是如何在这里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这让夏先生在同学们心中变得真实鲜活了起来。
最后,同学们在一楼的留言本上留下了对夏衍先生的敬仰之情。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参观完旧居,同学们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展开交流,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表达了对夏衍先生的敬慕之情。
学生代表感想
夏衍先生始终是一个优秀的先进文化传播者。在混乱的战争时代,他以笔为枪,始终坚守在文学的战场上,创作了《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狂流》等优秀的剧本。我仍记得那句:“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而这次参观夏衍故居的经历,也将激励我继续在艺术的殿堂努力学习,继续前进。
——19戏剧学何宁欣
夏衍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所写的剧本《上海屋檐下》为大众所熟知,那片闷热梅雨天气之下的不仅是几户人家的经历故事,更是当时颠沛动荡的时局的反映——背后则是夏衍先生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夏衍故居里面并不奢华,充满生活气息,桌上、柜里、案头,随处可见泛黄的书籍。参观名人故居不仅能够让我们切实感受这位名人的生活,对其的了解可以不只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文字介绍;更是一种和历史的近距离触碰,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19戏剧学曹益洁
对于我而言,《包身工》是夏衍先生所给予我的最初的印象,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艺家,也是20世纪中国优秀的电影剧作家和新闻报人,受到过不少人的称颂。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职业的绝对敬畏,对自己手中那杆笔的绝对尊重,在他的笔下,越来越多的群体受到社会关注,他始终跟随着革命浪潮,以笔为武器,矢志不渝奋斗着。
夏衍先生于1927年宣誓入党,并被指派进入了上海电影界。二年时间,11部电影,其高产高质轰动了整个电影界。作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他一生发表的作品数不胜数,他的每一部电影和小说作品中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紧跟革命潮流,时刻关注着社会思想,针砭时弊,笔挫列强。《包身工》这部作品是夏衍先生于1936年所创作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反映了资本家剥削下老百姓的悲惨生活,这一个群体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后,深深为这个群体感到悲哀,也由此感受到一位执笔之人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时所爆发出的无限力量。在夏衍故居的墙上,我们看到了他创作的《救亡日报》,《长途》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深深镌刻在革命的热血长河之中。夏衍作为饱学之士,爱国能人,为革命泼墨洒血,凭着一股爱国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为国家的兴亡奋斗,不断工作,不断付出。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学习,夏衍先生,实为当代文学工作者之楷模。
——19戏剧学姜怡伶
图文视频:19戏剧学团支部
排版:杜梦欣 陈莹同学
指导老师:管润青
审核:陈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