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理论,应用于职场为何那么难?
先说第一个问题,职场中能否建立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所描绘的共同体感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是一种深度的羁绊关系。而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更多是合作。与“共同体”相比,“合作”要低一个层次。“合作”对事不对人,“共同体”对人不对事;合作完全是基于利益考量,有利则合,利尽则散,甚至转为竞争。这一点非常正常,它是合作的本质,并非世态凉薄。
在职场中,理论上可以建立共同体,但实际上,在中国的职场中,建立共同体的概率非常非常低。原因在于:第一,僧多粥少、利害冲突太激烈。并且中国公司的决策者普遍崇尚宫廷权斗之术,非常乐于并主动挑起下属各高管、各部门之间的内斗。当大家朝夕处在一个近乎于零和博弈的境地时,想实现共同体就会非常难,因为这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好像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里,当事者最终大多都会选择“不合作”。第二,职场中基于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家底层价值观很可能并不相通,灵魂深处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发展出深层羁绊关系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这不是说在职场中追求“共同体感觉”不可能,只是想说受挫的概率会非常非常高。所以我不是很建议大家在职场中寻找“共同体感觉”。大家在商言商,遵守职场里的规则,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即可。
为什么网上常说“职场中没有真正的朋友”,就是因为职场中哪怕表面上看着挺友善的关系,其背后也仍然是合作关系,而非共同体的羁绊。认清了这一点,就会把对职场中人际关系的期待回调到一个合理水平:职场不是一个找朋友的好地方,是一个基于利益谈合作的地方。找朋友找共同体,优先去职场以外的圈子;在职场里首先应该找的,是公司内外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这些人相处久了,经过的事情考验多了,没准会有对脾气的那个人,大家也许能发展成深层的共同体关系。
再聚焦到第二个问题,怎么跟同事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认为人际沟通技巧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看你掌握哪些资源,能够提供多少价值。“他者信赖”的理念以及我在他者信赖这集节目里讲的四个补丁,在职场合作的场景下,仍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职场中人掌握的大量信息和资源中,总有一部分是容易获取的,一部分是相对机密核心的资源。容易获取的这部分,大可以大大方方用来作为“他者信赖”的置换物,去博得对方的信任感。
假设你是文职人员,一般人接触不到、只有你能接触到的公司高层的一些信息、文档,是你的核心资源,对外人开放共享就要慎之又慎;而你擅长的Execl小技巧这种资讯,在网上免费的一抓一大把,就可以作为顺水人情,哪怕最后对方辜负了你,你没什么损失。
总之,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我认为也可以用二八法则。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少数讨厌自己,极少数能发展成深层羁绊,绝大多数都是相交甚浅、逢场作戏的普通路人。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心力,放在那些有可能成为深层羁绊的“重点对象”身上。至于其他人,随缘就好啦,不用太往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