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读了古人诗词后,再读现代诗,就感觉很没水平?

为啥读了古人写的诗歌后,再读现代诗,就感觉一些现代诗很没水平?


原因其实很简单,所处的时代不同。

因为时代的跨越,所以要流传下来,要脍炙人口的古人诗歌作品,必然是格式内容、修辞意境都是上乘才行——因为它要经过上千年的文人共同考核、审定,要经过上千年老百姓口口相传。如果太深,比如西昆体,就为大众所弃,如果太浅,比如打油诗,老百姓人人可以开口就来,你的作品又如何能长久流传?

所以但凡在普及教育层面能看到的古人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文人大浪淘沙下来的闪耀黄金,最后还要经过当代高级文人、教育局官员、出版局官员的把关,才将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美味的作品呈现到我们眼前。

你说精挑细选三百遍,剩下的不可都是天人之作?

而现代诗呢?除了那些几十年前的公认作品,大部分还处在创作寻路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和初唐时期的格律诗寻路是类似的。只不过格律诗借助科举直接上位,成为中国古诗中的明珠,而当代诗在混乱的诗坛中冲杀浴血,却是生死自负——除了对意识形态有帮助的作品之外,其它领域的作品,一般都得不到来自上层的支持。你看食指和当代女诗人的大战,可有真正正儿八经的相关部门吱一声么?

从文化的层面来说,百花齐放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初唐没有科举的助力,格律诗是否会像西昆体一样走入死亡,却也是个未知数。

也正因为没有任何社会层面对现代诗野蛮生长的约束(精神垃圾除外,可还有屎尿屁不是),现代诗本身又是对中国传统格律的背叛,所以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现代诗都是千变万化的,这其中有精品,但是更多的都是垃圾——虽然可能是作为实验体出现,但是走不出流派的作品风格,最终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像梨花体、幼儿园体、浅浅体之类的作品,在诗坛能够探头,露出一点内裤的颜色来,已经算得上社会主义诗坛文明下最大的宽容了。

我并不是说诗坛需要约束——老子所谓“无为而治”,其本意是通过无为来自动调节、自动清理垃圾,需要整个诗坛的自我清醒、自我净化。而格律诗则借助了科举的势力,如今的诗坛,实际上在国家实力比拼的年代,早就已经边缘化,只剩下自以为文人、诗人的这些角色在里面沉浮,霸占着各自的既得利益不肯松手——可是偏偏现在是个自由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质疑,大多数人教育水平尚可,诗歌这个最不需要权威的领域,也最早被混乱淹没,被真心的文学耕耘者所抛弃。

诗词没有专家,从来没有。

我们能读到的现代诗,绝大多数都是水平一般的作品,当然不乏精品,但是因为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诗极低的进入门槛,让很多作品根本就毫无文学水平可言。

拿这些作品去和上千年流传的古诗词经典作比较,其实是不公平的。

诗歌的未来,必然是现代诗的,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形成气候,推不动中国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至高地位。

即使在科举相助下,格律诗在盛唐晚唐发展到顶峰,也无法挡住大量创作中的泥沙俱下。是当时代的人,是宋元明清的文人,为我们一点点从淤泥里翻出经典作品,集结成篇,供我们享受——因此古诗词好,实际上只是我们读到的好。假设我们去读前人自行编著的诗歌全集,即便是神、仙、圣,也不乏不忍卒读的作品。

我们要感激前辈的文人,为我们试吃,在屎里面挑出黄金来,光耀我们的心灵。

推己及人,我们正在试吃现代诗坛的屎,为千年之后的人们挑选能够照亮他们自豪的历史情结的黄金。

诗坛虽混乱,亦有纯洁的心、美丽的作品,需要我们奋勇前行于巨量垃圾中精挑细选,为后辈留下如唐诗宋词般美丽的现代诗作品。

不过你也完全不必做这个事情,因为诗歌这个东西,前程未卜。说不定就在二十一世纪消亡了也不一定——这个消亡,是指丧失了改变和前行的动力,成为书上和博物馆里的记载。

格律诗消亡于唐宋,而现代诗,很可能就消亡于这个世代。

风起于清萍之末,成于高山之巅,散于星空之下。

起承转合,生老病死,此消彼长。

风如是,人如是,诗亦如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