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图像语言讲述你的故事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
1 小王学摄影
小王打小就羡慕别人胸前挎着相机咔嚓留影,可那时家穷,没钱买,直到自己长大有了工作攒了点钱,买了台宝贝相机,又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师傅讲的都认真的听,天天琢磨,到处拍照,还配备了好几款镜头!一步步的不到一年就学会了照相技术。一年左右拍的照片也有模有样的了:曝光标准,水平线很平,色彩自然,构图基本符合三分法,把重点要突出的尽量摆放在图幅三分之一的位置上。自己也看着不错,起码把看到的拍下来了。可是拍着拍着,他感觉有点乏味了,腻歪了。
为何?他想参加摄影比赛,投了几次都没被选上,一看其他人参赛的比较好的作品,完全被镇住了,他们怎么拍的那么好?自己的照片几乎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毫无个性!小王进入了大家所谓的“摄影瓶颈期”,很是苦恼!
差距在哪儿呢?是啊!在哪儿呢?给大家看几幅获奖作品。
岳慧颖《大倭瓜》 2019年第28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入选作品
——这是三张照片后期合成的作品,手里拿着倭瓜,心里却想着让自己钻进去是什么感觉,于是创作了这幅作品。蔬菜是我们的营养来源,表达了对于蔬菜的珍惜和喜爱。
岳慧颖 《静物》 入选2016年伊朗海亚姆国际摄影展
——蔬菜瓜果各有其美,巧妙利用其鲜艳的色彩和形状特征,摆于盘中,形成造型,掰开的西红柿有即将品尝的既视感,使视觉向味觉发生了挪移,底部生菜的裙边让蔬菜有一种漂浮在半空中的感觉。
岳慧颖《鸟》 2017年入选美国纽约大联盟国际摄影三地巡回展
——古人云,鸟为食王,这是鸟类总是为了争夺食物而战的一个瞬间,互相推搡,互不想让,在半空中打起来。
岳慧颖《哈尔滨早市》 入选第27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作品
——清晨的淡蓝色调与摊位的暖光形成了冷暖明暗的对比,棉被盖着水果是为了保温,一买一卖正在交易,表现了哈尔滨的冬天早市的特点。
上述几幅获奖作品,没有一幅符合三分法构图,但每一幅照片都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其实纵观历届国内外的获奖摄影作品里,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并不遵循三分法构图,却很有视觉冲击力,吸人眼球去欣赏,去琢磨。小王之所以走入了摄影瓶颈期,就是因为被所谓的三分法构图给框住了,束缚住了,他必须走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构图究竟是什么?
2 构图是什么?
三分法构图的由来:来源于18世纪以统计学家牵头、艺术家参与的一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画面构图可以想象为从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进行三等分,之后所谓的关注点就位于形成九宫方格的第三条直线上,或者直线交叉点上。
黄金法则的由来:其来源于人们的观察和经验,也就是平面或者线段根据某一特定的比例进行分割可能带来更多审美上的愉悦感与和谐感。该点分割的两线段长度之比等于其中一条线段与整条线段之比这个比率大约是1:1.618。
上述两项构图的“规则”都是非常简单的几何线条的约束规则,两个规则的
“兴趣点”并不重合,却被很多人拿来当法宝一样的身体力行并且拿来度量别人的作品。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摄影家是怎么对待这些法则的。
中央美院关于摄影构图的课程一共48堂课,三分法只提到了一次,但老师也说了,不是不可以打破的,但要有充分的理由。我们国内很多摄影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生的,但往往很多学生由于惰性思维不去打破,很守“规矩”,最终导致作品平平。
英国摄影家Richard Garvey-Williams在其著作《摄影构图艺术》当中说:“不论如何,尽管画面构图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原理和'规则',但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过分着迷于运用这些方法,因为重复使用会导致我们的作品具有可预测性...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知道,我们在寻求优秀构图的过程中,还有大量其他因素与之相关,需要我们考虑。”
德国摄影家科拉.巴尼克在其著作《摄影构图与图像语言》一书中说:“黄金分割比例向来都被认为是和谐、美观、独具魅力的,但是如果你想制造与众不同的图像效果,如戏剧性或引人入胜的效果,黄金分割比例就不太适用。
......
你在本书中无法找到的内容之一就是'构图规则',这一概念总是会在摄影者之间的争论和对话中出现,也会在摄影文学中出现——大多数时候与打破这些规则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除了根本不存在这些可疑的'规则'外,这个概念的背后还存在着错误的假设,即如果人们遵守这些规则,就能拍摄出优秀的照片。这种硬性的规定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照片。”
”
美国摄影家布鲁斯.巴恩博在其著作《摄影的艺术》当中说,1/3法则起源于18世纪50年代的一次有缺陷的研究,该研究由一名统计学的教授主持,他决心研究伟大绘画作品的成功之处。他与若干名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学家一起研究,这些艺术学着为他挑选了250幅最优秀的绘画(注意这一点:一个没有任何实际艺术背景的统计学家,与一帮研究艺术、不理解统计学的人一起工作。从一开始,他们的沟通就很成问题)。
他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兴趣中心应该在什么位置。统计学家意识到,兴趣中心可以放在四个象限的任何一个中,而平均后应该位于正中间,他将所有位于中点周边的兴趣中心旋转到右下角,然后开始应用自己的统计分析。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创造了有意义的分析,其实,他没有。
想象一条从角落延伸到中心的虚拟直线。显然,在这条直线之上和之下,与直线的距离大致相同的点,其数量应该是相等的。所以,统计的平均值肯定落在直线上。而在绘画作品中,兴趣中心不会落在极边角的地方,所以边角对统计没有贡献,而中心则会有贡献。换句话说,答案会落在直线上,而且越接近中心比重越大。
不出意外地,这位统计学家发现兴趣中心平均位于这条线的2/3处。他的分析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个结果是预定的!如果没有他的象限旋转,分析结果应该是:兴趣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正中。
当然,这条直线的2/3处,也就是距离角落垂直和水平1/3的地方。这个结果毫无用处,因为它来自于一个愚蠢的问题。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加上有缺陷的分析,居然成为了这条毫无根据的构图规则的基础。
有时候,为了取得稳定性、力量性、平衡性、对称性,或者为了任何其他原因,你也许希望把一个物体设置在照片的中间。有时候,为了刻意营造不平衡性,或者为了平衡另一侧靠近中心的较大元素,你也许希望兴趣中心(如果有兴趣中心的话)放在边角的地方。
1/3法则很多构图教学的基础——在相机俱乐部和专业摄影比赛,它都被认为优秀构图的典型,这个理论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垃圾桶。
摄影 布鲁斯.巴恩博
(胶片照片,中间的石头前的阴影是暗房后期制作而成,为了营造石头即将滚落的动感,画面纹理清晰,触感很强,呈动态的流线型)
布鲁斯.巴恩博也同样提到了水平线等分照片以及黄金分割法的看法,水平线不应该等分照片?为什么不应该?这条愚蠢的构图规则毫无逻辑或视觉上的理由。在图像空间垂直(或水平)分成两半,对某些特殊的图像也许可以产生最强烈的构图效果,每一幅图像都必须按自己的特点来创作。在构图的时候,把无用的规则放在自己面前,是毫无意义的,如果真的有什么规则的话,我们就应该把它扭曲和打破,帮助你建立自己的论点。然而,在没有具体理由的情况下,有些摄影师会有意把地平线挪高或挪低,而不是把它放在中间,这真是愚蠢。不要被毫无意义的规则所动摇。这两条荒谬的构图规则经常被认为有意义,并四处传播。还有其他规则,例如所谓“黄金分割法则”创立它的人对黄金分割比例的数学基础毫无概念,而这个比例,其实是欧几里得在2300年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黄金分割没有任何艺术上的衍生物,实际上,所有纯粹的数理思考都没有构图意义。
每一个构图都是独特的,遵循某些捏造的公式并不能保证带来好照片。没有公式,没有法则。我强烈建议每一位摄影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手,拒绝任何声称有这些法则的指引——它们都是假的。
无论任何时候,你都要保持灵活变通,你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条件来调整工作,即使条件不是你想要的。
每一幅图像都应该按自身的特征来处理,每幅图像都需要自己的一系列规则,而这些规则很少运用在下一幅图像中。有些人觉得了解规则是有用的,因为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它们。我不同意,因为规则本身就是没用的,了解它们只会约束你去跟从或者故意打破它们。如果它们一开始就是没用的,为什么要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这相当于毫无理由地在自己的路上添加障碍。
我的创作方法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最佳总结:“没有任何规则”。
我们比较黄金分割法与三分法,二者在平面上是不重合的,既然不是普遍适用而且互相矛盾的,怎么能成为规则?充其量也是构图方法当中的两个,万万不可当成规则。规则的东西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比如自由落体定律,地球上任何一个物体抛向空中都会由上而下的掉落,这是自然法则,由此而拍摄的斜坡高处一个重物,你必然会产生“它即将滚落而下”的趋势或者动感,在构图方面的运用就是利用自由落体法则制造动感,它让观看者紧张。
那么,什么是构图呢?
用布鲁斯.巴恩博的话来说,构图是“对艺术作品各个部分的布局,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如果摄影是你表达自我的途径,那么构图就是用于清晰地(确切地说是流畅地)表达自我的交通工具,构图是把观看者带入照片的途径,使他们保持足够的注意力,以读懂你表述的内容,并明确自己的感受”
同样是二维平面作品,中国的国画发展到现在2000多年,对于构图的法则包括: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透视法有“三远法”。种种法则,都比“三分法”丰富而优美,为何不能借鉴到摄影中来呢?
传承至今600多年的西方的油画与国画不同,无论人物还是风景,很讲究用光用色,描绘细腻,整体氛围感强,故事性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分割就能搞定的。
柯罗《蒙特枫丹的回忆》
(画面遵循了黄金法则了吗?哪里是黄金分割点?)
摄影是平面图像,对于绘画方面的构图应该是可以借鉴过来的。艺术是非常感性化的东西,是不可量化的、程序化的东西。即使人工智能高度发达,这些依附于人类情感、阅历、审美才能完成的工作也是取代不了的。
用于拍摄的场景中的元素与构图的关系相当于词汇与文章的关系,每个文章作者组织语言的能力都不一样,写法与风格也不同。有人喜欢写小说,有人喜欢写散文,有人喜欢写诗歌,有人喜欢写悬疑、侦破等等。构图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风格,有叙述性的,有诗意的,有画意的、有的富有音乐的节奏感,有的会给读者设谜团让你猜。
无论是文章风格还是构图风格,我们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感受,却无法用语言精确的描述,就好比前方一个你很熟悉的人的背影,你无法用很确切的语言来描述他的身材特点、举止特征,却在大脑中立刻比对出就是印象中的他。一幅感人的作品对于观看者来说足够感动他,而评价时却只能寥寥数语,更多无法言说的感觉在里面,图像语言是那么的神秘和深奥,以至于文字语言都不能更细腻更准确的表达。
图像语言的解读依赖于你的阅历、知识、视觉心理等等。好的构图是一边让人读懂你的作品,一边在脑海里进行二次创作,浮想联翩,因而印象深刻,这是需要长期磨练才能做到的。
3 构图是个大学问
摄影80%靠的是技术,剩下的则要靠构图,如果您仔细听过摄影者之间的谈话,你一定会觉得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摄影者之间的谈话大多围绕技术展开,很少会提及照片的构图。但在我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恰恰应该反过来。
——马丁.布罗德曼
“构图”一词,关键字是“构”,它既是构思,又是结构和布局,构图的目的是希望照片能有代入感,引人入胜,让观看者明晓主题。根据完形心理学的“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的原理,构图绝不是简单的几何构成,而是包含了视觉习惯、个人经历、拍摄现场条件、视觉心理、情感、照片应用方向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拍摄素材进行有关视角、机位、光影、反差、正负空间、相机参数、色彩配比、虚实、冷暖、轻重、质感等等多方面考虑的一种布局,在按下快门之时,就完成的图像规划。其中的多项内容都需要至少一本书的知识或者需要若干年的经历,所以说,构图是个大学问。
在视觉心理方面,在格式塔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完形心理学,被广泛的应用到摄影领域。完形心理学的主要论点就是“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在一幅作品当中,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不是简单的叠加,比如由符号A组成一个大大的圆环,画面不再是A,而是圆环。它的定律包括:
1、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有被知觉或记忆成更接近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征成为“封闭性”。
2、连续性:是完形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所干扰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之线条,这种认知的特性成为“连续性”。
3、相似性:完形法则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4、接近性:指当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5、共同命运:相似性的一个特例,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6、视觉伪装:传播信息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识出视觉信息的真相,在信息本身额外加上的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与方法。
7、异质同形:任何一个真实的知觉并非盲目地连接于相应的精神物理处理过程之中,而是在大脑本质构造诸多特性中,找到类似的特性与它相连。
——摘自蒋载荣《摄影的视觉心理》
巧妙利用人们的这些视觉心理,可以创作出令人着迷的作品来。
4 构图之前的思考
我们开始写一篇文章,主题定好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立意、布局、修辞、神韵、情感等几个方面,那么一幅摄影作品在构思方面是否也要想到这些呢?答案是非常类似的。摄影之前我们要想到的一些问题有什么呢?比如可以考虑下列问题。
1、照片的主题是什么?画面上需要出现哪些元素来突出主题?用哪种方式来突出最好?
2、光线的方向在哪里?拍摄视角在哪里?机位选择在哪里合适?
3、作品风格是什么?后期要不要处理?怎样拍摄才能给后期留有余地?
4、通往主题的线索是什么?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5、这样的照片美感够不够?能不能打动自己?如果不能,重新设定构图方案。
5 建议
希望初学者多读些摄影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书,多读那些经典作品,从中悟出里面的精髓,积累间接经验,多拍摄多思考,千万不要一端起相机,就想起那些所谓的“构图规则”,否则拍的久了,你就被束缚了,很难走出来,要有很大的智慧和勇气才能打破规则,放弃这些破规则,你会发现,创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老摄影师们,你们也不要再给新手灌输那种单一的几个构图法则了,您这是误人子弟,在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情形下,不能对随便对别人的图片动刀子,按“老规矩”进行裁剪,希望我们大家的艺术道路都是越走越宽广的。
某些国内影赛的专家评委们,请不要再限制作品的拍摄创意及后期处理了,那些规规矩矩的获奖作品显示了你们的水平不够高、格局不够大,这会限制你们那个地区摄影发展。
感谢您的浏览!欢迎多提宝贵意见!本文参考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