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者,从容

东坡先生在《留侯论》里如是说:“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洵在《权书·心术》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即泰山在眼前崩塌而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指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我们常说的大将风度主要临床特点便是从容与淡定。

今年夏天,我与火兄进京办事,同行者三人,一人从别处直奔机场,我二人从银川出发,火兄是个慈父,临出门前给马上中考的女儿做好第二天的饭菜,拖了点时间。赶机场的时间稍稍有点紧,加上上班时间有点堵,送我的哥们说有条捷径从北京路直行到机场附近走便道可省时间。那天他换了个加汽的车,空调一开,马力便不足,他恨不得把脚踩到油箱里,但车开起来还是很肉。走到机场附近,前方修路,那条捷径不通。本来省时间,却又浪费了时间,我们掉头从五渡桥上高速。没想,一路红灯,等得人着急。我边走边看表,认为误机是铁定的事了。因为飞机起飞前半小时,停止办理登机手续,路上火兄电话联系机场先置机出票。

我一贯是一个心上不搁事的人,不是从容,而是没心没肺。用小时候我妈的话说就是狠撵到尻子也不慌,锥子扎上不出一滴血。但那一阵我多少有心焦,我想,若我们俩改签下趟航班,机场已登机的领导或许会发火,到北京见了面不得骂个狗血喷头。但是,他不急不徐,也不催司机。火兄的平静让我释然。我心想,皇帝不急太监急。你不急我急什么?领导收拾也先收拾你,等收拾我的时候火大概已经发得差不多了。其实,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急一点用都没有。司马懿兵临城下,如果孔明急得在城楼上干搓手,瞎求转,求用不顶。相反会被敌人识破。还没等对方出手,你先尿一裤裆尿。那怎么行?这个时候不从容的办法在哪里?还是强作镇定,弹琴合适。火兄掏出香烟点着凝视前方,默默无语......待我们进候机大厅,离飞机起飞仅有15分钟,幸好那天我们俩都没带行李箱,我们提的三箱资料也来不及拖运,直接安检。人总是越忙越出岔子。我随身背的包上一个隐蔽的地方竟然有一火机,忙得找了好半天才找见。待我们推上行李车狂奔到登机口,所有旅客都登机了。在首都机场下飞机后,我们走在通道上,我看到一个大广告牌上赫然四个大字:将者,从容。我笑着指给火兄说,你看——

人在大事面前能保持淡定,那当是一种修炼。比如说许多仁人志士从容面对生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视死如归,留下的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汪精卫青年时因为刺杀清朝摄政王而几罹大辟,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传诵一时,国人皆以英雄视之。彼时他何以从容?因为想明白了,头掉不过是碗大的疤。杀人不过头点地。况且,伸头是一刀,缩头是一刀。怯懦与恐惧没有意义。然而,人的变化有时让你无法想象。后来,最戏剧性的汪精卫这个行刺者成了被刺者,革命者成了大汉奸。许多时候,对于男人而言,除坚强之外更需要坚韧。即使蛋疼也要忍住,保持一分淡定。说虽这么说,直正到那一刻,不是每个人都会从容面对的。即使是无恶不做的地痞流氓黑社会,在临刑时也有大小便失禁的。

一个人一旦将生死置之度外,淡看得失,往往会绝处逢生,得到意外的收获。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卖豆腐的,突然意外地接到一个武士的挑战,生命危在旦夕。他请求一个禅师救他一命,禅师教他静下心来,不要把决斗当作决斗,当成做豆腐就可以了。决斗的时刻到了,只见卖豆腐的不慌不忙,轻轻摘下斗笠,放在凳子上。又不急不忙,缓缓解开长袍,轻轻弹了弹袍子上的灰尘,仔细叠好,慢慢放在凳子上,然后淡淡走过去,缓缓拔出长刀,连正眼也没看武士一眼。突然,武士扑通一声,跪倒了,丢弃了手中的刀。武士被他的淡定从容震住了,彻底丧失了信心。如此淡定,一定是世外高人!其实,我们往往是败给了自己,令我们失败的,是那颗患得患失的心。所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很重要。

记得东晋对前秦那场伟大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开战之时,东晋只有8万兵,而前秦雄兵百万,是东晋的十倍多,晋军必败几无悬念。然而,坐镇建康的谢安似乎并无担忧。《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之时,谢安却怡然自得与客人下着围棋。棋局进行中,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接过信看完,什么话也不说,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大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如此淡定,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比之亦逊矣。

当然,有些时候的淡定也未必是什么好事。《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记载石崇请客宴宾,常令美人劝酒。如果哪位客人不干杯,就叫家奴杀掉劝酒的美人。如此一来,既然成了石崇家的座上宾,这沉重的生命之杯你如何不端呢?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一起到石崇家作客。王导虽不胜酒力,但还是勉强自己一杯杯喝下,直到大醉。而王敦淡定如初,坚持不喝,直到石崇连杀三个美人。王导责备他,王敦说:“他杀自家人,干你什么事?”王敦霸气侧漏,而他的兄弟王导则更温敦周圆。这兄弟二人后来的结局与他们的性格息息相关关。一次帝因故大怒,“左右莫不悚惧”。此时,一向温文尔雅的王导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因惧怕而沉默一旁,反而十分从容自如地上前,落落大方而又委婉地替他人向帝王谢罪。最终,使帝“释然”。仅凭这点,便可知王导决非等闲之辈。他的勇气与智谋绝非常人可比。王敦后来起兵谋反失败。王导作为其兄弟,若换作一般人,避犹不及。而此时的王导,却似乎拥有了一种异常强大的勇气,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执意去向帝王谢罪。最终,凭着他的勇气与才智赢得了帝王的信任,而宽恕了他。

为什么中国人用如丧考妣比喻人的狼狈与慌乱。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人。你最在乎的至亲的逝去,天都要塌了,所以,你伤心你慌乱。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广武山对峙时,汉军断绝了项羽的粮食,项羽窘迫无奈,就将刘邦父亲太公放在一个专门装盛牛羊等祭品的高大的祭器上作为人质要挟他说:“如果你不答应我的条件与要求,我就把你的父亲煮了吃掉。”刘邦不仅不急,反而嬉皮笑脸地说道:“当初起兵反秦时,咱们俩曾一起受命于楚怀王,并结拜为兄弟。照这么说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烹煮你父亲的话,请别忘了分一杯鲜汤给我喝喝。”项伯说:“天下大事还未能知道,而且为了天下的人都不顾身家,杀了刘邦的父亲也没用,只能增加祸患。”项羽就听了他的,没杀刘太公。刘邦的从容是将项羽道德绑架。

我的同学给我讲过他村上兄弟俩的故事,此二贼不孝。身残的老母无人供养独自生活,年初一老母爬到老大家吃顿饭遭受冷眼,回去后气病交加,当夜一口气没上来,死了。第二天中午死讯传来时,哥俩在村上另一家人的婚宴上。按理说,生死事大,尸骨未寒。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是穿老衣,还是做别的准备。哥哥说:不管咋先吃席么。于是,弟兄俩不慌不忙地吃完席才回去。村上人对此兄弟俩的举动予以无声道德批判:日你的妈,你先人养你没吃过个席,什么事能比你妈的死更重要?这种从容是冷酷是无情,是大不敬大不孝。同学还给我讲了这个老大的因果报应的结局,晚年,他竟然也和母亲一样下肢瘫痪,爬着走路,而且晚景凄凉,儿女也不孝敬。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