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枝:“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完美个性
叶平枝,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学士、心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早期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课程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前教育研究杂志编委、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委会学术委员、广东省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
如何理解激励性评价?
如何理解激励?首先我们理解“激”和“励”,从词源学来看,“激”是指原来是水流受到阻碍,被溅起。涉及到人就是如何使人更加自信。“励”就是使人进步,使人振奋。激励性评价也就是二者的集合。
常见的激励性评价涉及具体评价、化解危机、去标签这三个方面。首先,具体评价是教师对于幼儿行为的针对性评价,例如,教师对幼儿说,你的画很特别,气球被风吹起来了,记得你上次的画吗。这样的评价不是泛泛而谈,是具体确切的评价,能够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化解危机。激励性评价能够帮助幼儿,避免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因自己的画不好而沮丧时,对幼儿说他的画很特别,这会大大减轻幼儿的焦虑情绪,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幼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样的激励就能让幼儿从焦虑、自卑的恶性循环进入到自信、积极的良性循环之中。
最后,去标签。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容易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如“好孩子”“坏孩子”等等。这样不同类型的标签对幼儿的负面作用极大,会限制幼儿的发展,还可能让幼儿习得性无助,激励性评价的出现便会帮幼儿撕掉这样的标签,让幼儿拥有无限的可能。
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
(一)具体评价
运用具体评价的适应性情境。具体评价并不是夸奖幼儿很优秀、很聪明、很漂亮等,而是对幼儿的进步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幼儿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的积极向上,更愿意积极尝试新鲜事物,打破困难的壁垒。
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评价?
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儿童观要求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独特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肯定幼儿的个体价值。
其次,关爱、尊重幼儿、懂得倾听。幼儿是天生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要以包容、欣赏的心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例如,当幼儿拿着一幅画来给教师看时,教师可以说,宝贝,我看到了你画的山、水、草地还有小河,河里还有可爱的小兔子。这时,幼儿一定会说一个有趣好玩的故事,教师就应当认真倾听,适时予以回应。这种的方式下激励性评价的作用便产生了。
再次,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学会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具体评价,可以让幼儿明白自己的独特价值,从而建立自信心。幼儿长期在教师具体的激励性评价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学会自我评价,促进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
最后,让幼儿拥有成长性思维。具体评价是真诚的,能够让幼儿变得自信,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积极的自我个性。例如在美工区,幼儿奇奇认真玩泡泡拓印游戏,拓印完成,奇奇开心地一边举起来给教师看一边说:“老师你看漂亮吗?”教师回答道:“真好看,是一只大鞋子吗?”奇奇说:“不对,是一辆小汽车。”“奥,原来是一辆小汽车,真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可是小汽车想开动起来怎么办?”“我给它画上轮子吧!”奇奇一边回答一边拿画笔认真给小汽车画轮子,最后还说道:“小汽车可真开心,我可以开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吗?”
(二)化解危机
人们最大的敌人便是习惯,化解危机最重要的便是改变原有的习惯。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惯用的不恰当的评价方法便是需要改变的习惯。对于幼儿而言,陷入紧张、焦虑、沮丧、自卑的负面情绪旋涡中就是需要化解的危机。
例如,幼儿拿来自己的涂鸦作品让妈妈看,问道:“妈妈,我画的好吗?”妈妈习惯性地说:“真好,真棒。”这时,妈妈经过反思觉得,这种评价方式不正确,应当要具体描述幼儿的作品好在哪里。于是她说道:“你画一个圈又一个圈,点点点,线线线。”幼儿听说后一边微笑一边频频点头。妈妈在第二次评价时,说出了她的感受,脸上洋溢着笑容,语气间充满了钦佩和惊讶。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幼儿而言,更加有用。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改变泛泛评价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变泛泛评价为激励性评价。
当教师发现幼儿在紧张、焦虑、沮丧、自卑的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即将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时,要思考应该用怎么样的言语评价和非言语评价,缓解幼儿焦虑、紧张和沮丧的情绪,让幼儿重拾自信,进入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如之前案例中“你画的很特别,气球被风吹起来”就是一种化解。化解是非常必要的,幼儿的成长过程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各种危机,然而危机亦可是转机,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幼儿化解危机,让幼儿智慧成长。
危机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发展性危机与境遇性危机。其中发展性危机则为自卑、焦虑、危害、固化。在这种危机中,幼儿常常会想:“我不行,没有你能力强,我什么都做不好。”或者“不能做这个,不能画画,不能学习,不能……”当这些语言从幼儿口中说出时,我们要及时反应目前幼儿正处在发展性危机之中,需要我们去化解。
化解危机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学会识别危机,切不可让幼儿处于危机或负面情绪之中的时间过长,否则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让幼儿再难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及早发现,防微杜渐最为重要。其次,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每一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不可对幼儿的短处夸赞幼儿真棒、真行、真不错,而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独特之处,让幼儿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再次,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如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本该被图画中小朋友拿在手上的气球离小朋友很远,教师便可换一种角度,说道:“你的画很特别,这个气球被风吹起来了哦!”这样的评价会让幼儿对自己的画有信心,也会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敢于表达自己的能力。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评价方式还能让幼儿逐渐明白,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感觉也不一样,不要用标准答案衡量他人。
化解危机的基础是什么?
第一,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幼儿;
第二,教师要懂得倾听,识别幼儿目前的危机状态;
第三,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感同身受。
第四,教师要有成长性思维,幼儿是不断发展中的个体,我们不能给他过早贴上标签,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
第五,教师要有教育智慧,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过程,并能够用巧妙的方式帮助幼儿化解危机。
综上所述,即用好教育智慧,把握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三)去标签
幼儿成长过程中总是容易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其实为幼儿贴上表现,便可能扼杀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标签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常有,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的导向作用。无论好坏,都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认同,有着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局,往往会使他向标签预示的方向发展,并让他做出相应的自我管理,努力成为标签所描述的人。去标签就是当幼儿被成人贴上各种标签之后,教师通过日常评价来消除他们对自己的这种刻板印象,开放自己、恢复自信的过程。
标签效应容易出现以点概面的情况,容易将我们类化成为不同的人,例如好人、坏人、好孩子、坏孩子,等等。这是一种固化思维,而非成长性思维。标签的存在会起到暗示、指向作用,还可能会让幼儿无法真正认清自己,或者出现依赖、嫉妒的不良心理。
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孩子你真棒成为我们一生的魔咒》,原文中作者的同胞刚刚自杀,遗书上写着,从小到大大家都说我最棒,可到美国我发现除英文尚可,其他一无是处,活着真没有意思。由此可见,为幼儿贴上标签是充满着各种各样隐患的,会让幼儿产生习得性无助,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如何去标签?
第一,教师要学会倾听,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心灵去感受,然后用大脑去思考幼儿的行为,切不可以标签固化幼儿。
第二,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自己,例如,当一个幼儿已经被贴上了“坏小孩”的标签时,教师要为其创造机会,可以让他帮助教师一起给全班幼儿拿饭,之后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表扬和评价,让幼儿建立自信心。
第三,教师要合理地想向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期望。教育是情感性的,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师幼互动,给予幼儿不断试错的机会,以包容、耐心的状态看待幼儿的行为。同时,教师要相信幼儿,适时对幼儿提出适宜的期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激发幼儿向善向好、实现自我价值的天性。
第四,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长期批评幼儿否定幼儿会让其逐渐变得自我放弃、堕落、自卑,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要想成就幼儿,点亮幼儿的人生,便要让幼儿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了解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
第五,让幼儿无意中听到来自教师或者他人对他的正面评价。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幼儿在小班时,教师常对幼儿的妈妈说他有多动症,并让妈妈一定要带他去医院看看。然而,这位妈妈没有带幼儿去医院,而是对他说,宝贝,你老师表扬你了,说你过去一分钟都坐不住,可现在你已经能够坐三分钟了,你要好好努力,你能够坐上六分钟的。就这样,从六分钟再到九分钟,慢慢地,教师没有再让幼儿去医院,他顺利渡过了幼儿园。他上了小学以后,数学总拖后腿,教师也经常为此跟他的妈妈沟通,妈妈回去后高兴地说:“儿子,你老师表扬你了,你过去倒数第一,现在倒数第五,进步多大啊!如果好好努力,你一定能够超过你的同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努力,后来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由此可见,撕掉标签后,幼儿可以拥有无限可能。
教师如何做到去标签?
首先,教师要具有成长性思维。在教育幼儿时,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可因幼儿“屡教不改”而将其定性,而要以宽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相信幼儿,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幼儿。一个研究习得性无助的伟大的心理学家与女儿关系非常糟糕。女儿五岁的时候终于忍无可忍地跟爸爸说,爸爸以后我们两个都变一变,你这么老吵我,从小到大老看我一无是处,以后是不是换一种眼光看我,你看我的闪光点好不好?这样我也尽量不打扰你。心理学家想着也可以改变一下,于是说,好我们都试一试。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现在看到的女儿的优点和闪光点越来越多了。甚至后来他决定,不再研究习得行无助,要研究习得行乐观。因此,积极心态非常重要,撕掉标签要有教育智慧。
最后,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标签意味着危机,尽早撕掉标签,能够让幼儿拥有积极的评价,帮助幼儿找到积极的自我,发展其积极的个性和美好的人生。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具体评价是基础,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化解危机是常态,幼儿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一样的危机,这都需要成人帮其化解。而去标签是目的,可以让幼儿探索积极的人生,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激励性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完美个性,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习惯养成,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形成良好的个性成长性思维等。
本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