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孙权劝学》有感
今日背诵了《孙权劝学》,文章不长,就十句,很快就背了下来: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但因为背诵,所以思考更加细致入微一些,想到了如下三个问题:
1,如何才能劝服他人改变习惯?
2,读书对于见识,工作有何作用?
3,人能够立马改变吗?
对这三个问题展开了思索,辑录于下:
1,如何才能劝服他人改变习惯?
孙权劝学很成功,基于如下几点:
a 他有权势地位,处于更高的位置,而且被劝说的对象对他的态度是恭敬的,所处的时机是正在上升期,志得意满之时。结论是有权威者劝没那么高权威者更容易;当人心情好的时候劝其改变也许更容易,常常成功是成功之母,而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b 他清晰标明了自己不改变的原因,说明他意识到改变的难处,而不是假装应和,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c 孙权将目标放的很低,让其觉得容易达成,而非高不可及;改变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先走出第一步,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d 孙权就其面临的困难进行评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榜样,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他人改变了!
e 孙权指明改变习惯后会发生的好事,让其有正面积极地期待。要有改变的愿景,要让人相信这幅愿景!
-------------------------
类比一个场景,孩子学业繁重,但是作为家长仍然希望他看点课外书。如何劝他呢?类比着可以说:“老爸也不是要你通古今,全面发展,只是让你扩展视野,增长见识,多一些智识上的乐趣;你说学业很忙,难道比得上老爸吗?老爸读课外书,觉得既可以放松心情,而且常常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获得启发,大有所益”:)期待儿子就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吧!
----------------------------------------
2,读书对于见识,工作有何作用?
这一方面,在文中主要是通过鲁肃与他交流发出的感慨来体现的,鲁肃大惊曰:卿今日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其实颇让我心生吐槽之心,你鲁肃的才略也不怎么样,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最后中了反间计
-----------------------
我为了确定这个故事的出处,一查,发现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人家鲁肃确是牛人,是孙权倚为臂膀的人物。而我想象中的鲁肃其实是蒋干,也不是诸葛亮使的反间计,而是周瑜!不读书很尴尬啊!
鲁肃是很厉害的牛人: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引自百度百科
所以吕蒙的进步相当于是得到权威的肯定了,也许也与其之前给人的印象有关,因为过于鲁莽或者不喜欢思考,所以虽有才干,但谈不上深谋远虑。
孙权建议他的但当涉猎,见往事尔,以及因其当上了涂掌事,这里我又理解错了,以为是一个官职,原来是如下的意思:
涂,通“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
吕蒙让我联想到了毛泽东,曾看过讲毛主席用吕蒙举例勉励部下的故事,刚刚搜了一下:
毛泽东讲吕蒙发愤读书
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4-8/16/content_5636656.htm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在火车上,毛泽东谈到《三国志》里的《吕蒙传》。吕蒙是孙权鼎足江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袭取荆州的战役,使孙权的势力从局促的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获得了一片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也解除了来自荆州上游的威胁,为孙权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孙权掌握了荆州,使刘备继续扩张的趋势骤然停顿,孙、刘的长期稳定的联盟才成为可能,三国鼎力的局面才基本确定,吕蒙对孙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此,所以孙权对吕蒙的早逝十分惋惜并深感沉痛。在闲谈中,毛泽东说起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毛泽东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他还对罗瑞卿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罗瑞卿回京后,挤出时间熟读了《吕蒙传》,又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以激发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这对公安系统干部队伍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引用至上述网页
原来是吕蒙夺下了荆州,吕蒙也是大牛人: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1]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引自百度百科
去年看过电影《影》,据说依据的是三国的历史进行的架空演义,也就是说吕蒙与孙权的关系还很复杂,还真不只是简单地忠臣良将那么简单:)
--------------
3,人能够立马改变吗?
在文中,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自然意味着人是可以快速改变的。但我们同时又有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结合起来,按《笛卡尔的错误》中的分析就是有一些神经回路是很稳定的,有一些则不然。
这让我想起万维钢精英日课有一期讲到,人们的观念有可能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而观念会影响人的行为----他讲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攻占巴士底狱。
但真能如此么?我还想到了一句古话,叫为善如登,为恶如崩。联想到《黑镜》中有一集,标题是《致命鳄鱼》,讲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最近好像有一部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讲的也多是这样的故事。
还有一部电影《浪潮》,则讲的是集权是多么容易战胜民主,独立的信仰,只需要一些仪式,需要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改变,联想现在因为难民缘故,欧洲兴起的右翼思潮,都可见一般!
扯得有点远,还是回到读书对人的改变,我对于通过读书改善人的三观,是比较悲观的,罗胖有一次在语音60秒曾经探讨过为什么美德如此难得?觉得正确的逻辑是倒着来的,是因为有些事情非常难改变,难做到,与本能冲突,所以被称之为美德,予以赞扬,鼓励,宣传等等。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则认为这些的彰显正是因为大环境的败坏,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读书能改变什么呢?
1,见往事尔,太阳底下无新事,凡发生过的必再会发生,只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当前科学理解或者思考洞见,有些深刻的洞见一旦发现,了解,就再也回不去了。
3,对于悲剧的认识,譬如历史的一次次重复,人们从历史中得来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会汲取任何教训,今人笑前人,将来的新人笑今人等
----有时是如此虚无,有时又不然,觉得还是总在进步的!他人血泪的教训然后凝成今日的传承,像我想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奔驰车维权之后的金融服务费等,假疫苗之后的各种追责,以及对内部人良心的鼓励等等
4,书籍是经验的凝结,也可能是凌空蹈虚的胡诌,需要我们去分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