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七季第十周观后感
上周是对外赛的最后两期,决出了八强。
这两场辩论赛的辩题是第七季最实用的两期:讨论了职场攻略以及如何为人父母这两大话题。
第一场的辩题:
第二场的辩题:
通过这两场辩论,我记住了三位嘉宾:李想,杨天真以及谢楠。
李想,以前就看到过这本书:
尽管羡慕,但又觉得不以为然,以为是故意吹嘘的哪位成功学大师。现在看到,人家已经是市值2700亿的公司的老总。
显然,李想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杨天真与谢楠都是辩才无碍,口齿非常伶俐之辈。
杨天真介绍了许多职场心法,让人受用;
谢楠对于让与不让的育儿道理讲的也让人深以为然。
听完这两场辩论,还记住了马东提到的这本书,他读了书中的一些貌似鸡汤,但非常有用的建议。
这两场辩论,第一场听得我心潮澎湃的,感觉解开了心里的一些疙瘩,受到了激励。也觉得生活似乎更加有趣了;
第二场辩论到没有这样的感觉,但觉得陈铭讲理的能力真是强,把道理讲透了,但谢楠也不甘示弱,口齿便给。还记住了李诞推荐的电影,以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不管怎么样,最后将家给搬了的,还是那两位搬家的人。
不管我们觉得辩手们,导师们讲的多入情入理,或者多么貌似有理,实则胡说八道,我们一点也不认同。
最终我们的职场,育儿还是要靠自己。
只不过,也许有慧根的人可以从他人的辩论中吸取一些营养,让自己有所改变,比起未听辩论,未曾反思的自己也许就会做得更好!
我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两场辩论:
第一场:
如晶VS李想
让我想起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你是想赢还是赢得辩论?
在辩论场上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但在人生的许多无限游戏中两者区别太大了!
所以尽管导师笑谈如晶利用辩论技巧将李想问的哑口无言,但刘擎老师看的准,李想讲的完全是他想讲的。
而且不时用”对“,来肯定自己的判断。
李想说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做别人的判断题,要做自己的选择题。
他人不一定了解你,也不一定了解你的爱好,有时会有激烈的冲突,要耐得住性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不过,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反驳,出自梁秋阳。
他提到也有许多人像李想面对电脑废寝忘食,不过不是钻研技术,思考创业,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人还是需要考虑他人的判断的。
两个人讲的都是对的,李想讲的是心智成熟,为自己负责的人,而梁秋阳看到的则是被商业力量陷住,本受能驱动的上瘾者。
所谓上瘾,我听到卓老板这样定义,就是明知道沉迷进去,结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尺度,一次次沉迷。
上瘾的难度各有不同,刷抖音,看剧,看电影,玩游戏这些被动的娱乐很容易;
而跑步,读书,写字这些传统的兴趣则难了许多;
而学习,钻研,创业,创造估计是最难的,常常是基于使命,源于兴趣,建立了正循环,才能养成习惯。
当然,不同的上瘾更是各有后果。
颜如晶认为老板们讲的不用听,因为他们归纳出的成功原因也许只是幸存者偏误。
意思是:
按他们说的那样去做,也可能失败,痛苦;
不按他们说的那样去做,也可能走向辉煌,享受幸福。
我想,也许就应该用外部视角去观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吧。
像李想这样,尽管离经叛道,但是是基于内在驱动,只是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作为父母应该支持鼓励,而如果只是被游戏吸引,已经看到许多这样的先例最后荒废青春,荒废学业,那么最好还是劝诫孩子不要走这样的老路。
这一场正方另外两位:冯晓彤,梁秋阳都讲的很好。
我记住了两句话,刚好都是他们自己的例子,可以构成相互印证:
1,也可以找到好老板,让你受到鼓励,获得成长,激发你的潜能,而不只是榨取你的价值;、、
---冯晓彤四年前遇到了梁秋阳,受到老板鼓励,他们梦想成真,真成了奇葩说明星辩手
2,有权力的人没有权力让别人觉得他明显不喜欢对方----其实说的就是要公正。梁秋阳开设表达学院,不时如此自我勉励。
老板团里,王小川讲了自己的故事,也很有借鉴意义;杨天真则将背后的道理讲的更加清晰:
在职场上的选择最好基于自己的价值选择,搞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一时冲动;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不看让自己灰心丧气,又没有借鉴意义的吐槽,发泄,而要看自己创造的价值。
不过,席瑞发言指出了这番道理背后的悖论:
如果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是希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关系优先的人,那么最终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感觉的。
哪怕这种感觉也许很多时候是自己的臆测。
这种臆测其实有时候挺普遍的,我们对于他人的表扬不敏感,但对于他人的批评则感觉太敏锐。而这是需要修炼的,也就是所谓的钝感力。
对于工作本身就要被人品头论足,更是如此。
譬如影视明星,娱乐明星,甚至作家,脱口秀演员,网红均是如此。
而且这世间从来就是人红是非多,不遭人嫉是庸才!
我想孟子说的好,有时需要反省,反求诸己,但如果反思之后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也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这当然不容易,但我觉得值得追求: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也就是蔡康永说的,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恶意,那怎么办?难道就需要去死吗?
我想肯定不应该是这个答案,至少我更欣赏战斗的姿态。Fight back就是了。
再来看第二场辩论。
印象最深的是陈铭对概念的厘清:
道德 VS 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则是以道德论断他人,他人做不到自己认为他们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就想要进行惩罚!
谢楠关于权利边界的看法,我是很赞同的。
看育儿相关的知识,就提到如果是孩子的玩具,不必强行要求孩子分享,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在相处中,出于交换的需要,有时就会学会分享。
不过我不赞同反方对孩子的高调吹捧,认为孩子一定善良,可爱。这肯定是错觉。
否则就不会有陈铭说的那么多的巨婴了。
这些巨婴的态度是: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个世界都是我的。
这个世界都应该让着我,让着我是理所当然的。
而这才是最危险的。
我听这场辩论,想到自己家的两个宝贝,我有时就要求哥哥让弟弟。但一般不是做道德上的教育,而是做利益上的交换,有时也不只是提供表扬,而是会提供惩罚。
我家老大喜欢看电视,有所求就会受制于人,所以我会要求老大不能与老二发生争吵,如果发生争吵,那么就不能看电视。
这个规则肯定不公平,听着辩论,我觉得确实有做父母想偷懒的动机作祟。
不过我的另一个观察时,我们家有时老大喜欢撩拨老二,就是制定了一个规则后,老大更容易利用规则与仲裁者,变得锱铢必较,一旦弟弟违背规则就不依不饶。
所以我才制定了这个不公平的规则。
原因无他,两个孩子他们对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是不用人教,天生就会。但谦让,合作这些美德则更需要学习,克制才可以习得。
从这个意义上,我确实同意踩铃说的这场辩论辩得有些花哨了,太美好了!
作为父母,我还是认同王烁老师的态度:随机应变
而关于老大为什么需要让老二,陈铭老师下段辩词以及万维纲老师一期精英日课中的思考,对我很有启发:
那人类的道德判断,有什么客观标准吗?
有本书叫《人心的本质》(2020,得到电子书有)作者是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和库尔特·格雷。
这本书中对此提出了一个“统一理论”。
这本书说人有两种心智能力。
一种叫「感受性(experience)」,意思是你能感觉到痛苦。
一种叫「能动性(agency)」,意思是你的行动力。
这个理论说,
道德程度的高低 = 主体的能动性 + 受体的感受性
什么意思呢?
小婴儿是人,他有充分的感受性,而机器人没有,所以我们应该救小婴儿。
县长大人打人的能动性很强,他挨小女孩打的感受性很弱,而小女孩正好相反,所以小女孩打县长可以,县长打小女孩不行。
----引自精英日课第四季《日用而不知的难题》
可以用这个统一理论来理解为什么需要教导老大让着老二。
因为一般而言,老大的能动性更强,感受性更弱,所以老大让老二更可被接受。
当然,这里说的感受性指的是身体被击打的伤害,至于对于父母关注与爱的需要,有时则不分年龄,这也是反方立论的关键所在。
最后,用那副公正之图作结:
不论是做领导,还是做父母,我们都需要给予下属或者孩子以公正。
最后,这周估计BB King 就要角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