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50:
转眼又到了农历三月了。农历三月,传统上叫窉(bìng)月,又叫樱笋时、莺时,一年中的第三个月份。三月又叫辰月、季春、桃月、桐月、蚕月。
大诗人李白曾经送别故人孟浩然作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自此,“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成了文学上的语码,一代代传承下来。
我们一直以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即便没上过学的人,但凡有过见闻,也能听到一些家喻户晓的诗词。如今的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无疑是大大弘扬了我们的诗文化。
古人将一年四等分春夏秋冬,每一等份即为一季,每一季又分三段,比如春季分为初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在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由此『乍暖还寒』一词也成了文学上乃至口语中的“常客”。
到了农历三月,也就意味着春天即将远去,即将迎来初夏。宋代词人秦观有诗云:“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的男女总是苦苦挽留春天。那五彩绚丽的花朵凋谢何必感到遗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我们知道,文人向来有伤春悲秋的传统,这也不稀奇。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儿时就会背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古人,今人,当面对落花垂柳,情不自禁地会触动内心深处。
宋代吴文英也作过《望江南·三月暮》的词,其词云:『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
三月暮春时节,花儿凋落后,情意反而更为浓厚。人离开后秋千在月光中静静地悬挂着,拴在杨柳树下的马儿疲倦得都不想迎风嘶叫。停驻在堤边的画船上空无一人。
小帘栊中的人整日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归家的燕子因为银烛正亮着,不敢飞回巢中。绿树荫内,流浪的黄莺不停地啼叫。春光流逝了,连那凋萎的花也无处可寻。
词人以写暮春花落开始,以残红难觅结束,这首《望江南·三月暮》颇有首尾呼应之感,妙趣横生。
清代周济面对暮春也作过『柳絮年年三月暮,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万转千回无落处,随侬只恁低低去。满眼颓垣欹病树,纵有余英,不值风姨妒。烟里黄沙遮不住,河流日夜东南注』。
暮春三月,柳絮纷飞,万转千回,落向何处?眼前春老花残,颓垣病树,时光如流水,感慨时光飞逝,不舍昼夜。
关于三月或春天你还想到了些什么,欢迎来留言评论。今天说三月就到这,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