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东汉刘福功德颂》
《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位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城东二十五里处的恭门镇河峪村,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造。刊于坐北朝南的石壁上,呈不规则长方形,纵130厘米,横102厘米。阴刻隶书,凡15行,字径6厘米。原碑每行5至17字不等,共计200字。《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书体为隶书,结体方阔朴拙,内控外满。中锋运笔,多方折直行,厚重有力,落落大方,长笔多带篆意,短笔略带楷意。而崖面久经风化剥蚀之后,字迹点画锋芒不显,更使其呈现出阳刚朴茂、端严宽博、宽厚苍茫的书法风貌,方正宏阔如军阵临敌,质量得体若博雅君子。
金石文字,大体是指铸刻在金属器物或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与纯粹的历史文献又有所不同。有些金属物品由于年代的原因而锈迹斑斑,有的碑刻裸露在外,风化严重,以至无法辨认,还有一些被人为损坏,只留下了拓片,或是文字为前代学者所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但大部分金石是实物,是有形的,因而兼具考古材料的性质。正因为金石文字的这种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古代的金石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被埋在地下的文字就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史料。这些新史料,可以给纸质文献一些补正,所以说,其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在临习古代金石碑版书法时,除极少人能直接使用原拓临摹外,绝大多数人选用的都是印刷品,对着原石直接临习揣摩基本上是一种梦想。我们知道,很多碑刻原石都藏于博物馆(院)、图书馆等机构,平时也难得一见,即使偶尔展出,展期也很短,我们只能去匆匆看看原石,体会一下原石的风貌和气息,而不可能拿着拓本和原石进行一一比对。
印刷品、拓本、原石三者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其中,印刷品和拓本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拓本拍照、扫描过程中的损失;二、后期制版、调图过程中的损失;三、印刷过程中存在的损失。
而拓本和原石之间的出入,也有很多方面,依笔者的理解,这种出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拓片拓制过程中,拓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拓片最终效果的优劣,如扫纸的轻重、上墨的深浅等很多方面都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二、将拓好的拓片从原石上揭下来的过程中,由于纸张存在张力,外力作用会使纸的结构发生细微的变化;三、对于摩崖石刻来说,石刻的表面未必都是平整的,在打拓时,纸张是完全依附于原石表面的,而当拓片从原石上揭取之后,纸张的表面是平整的,也就是说局部由曲面变成了平面,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大了;四、在拓片制作剪裱的过程中,有些装裱师为了使裁剪下来的字条中间的缝隙衔接得更好,人为导致字的线条和结构发生了变形;五、很多原石在镌刻时,采用的是双刀刻,原石字口呈现“V”字型。从拓片上看,线条是凹向背面的,不管是托裱或者剪裱,都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把“V”给拉平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拓本都会比裱之前的线条显得粗一些;六、我们采用的原石图片,都是近些年所拍,而所采用的名碑拓本,都尽可能采用老拓,除非一些刻石是近些年才被发现或者出土的。时间的跨度、原石的风化、人为的破坏,抑或是原石已遗失,后人又重新刻石,自然与拓本之间存着较大的差异。
知道了印刷品、拓本、原石三者之间存在的差距,那么就不难理解原石、拓本比对的价值和意义了。把原石和拓本进行比对,对金石研究者、书法作者而言,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在做原石、拓本比对的时候,我们根据每个碑刻原石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编排方式,或单字对比,或字组对比,或局部(块面)对比。原石单字字组与拓本单字、字组的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细微变化;原石局部与拓本局部的对比,可以发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对整体气息有主观的认识和感受。总之,我们力求用更有效的方法,将两者的差距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