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笔记(5月29日)古城、壁画及其它

1.

许三湾古城

去明花时,路过一古城,远处看古城保存比较完整,城桓、城墙均在。这些年对古城比较感兴趣,有机会碰到,总会到古城里面转转,下车想仔细去看看,但到跟前,发现四周已全部用田围栏围了起来,在上面还架设了高压电网,隔着围栏照了相。觉得这个电网有点低,高不到2米,如果有人不小心触碰,可能会造成事故,建议文物部门将电网架设高一点为好。查阅手机地图,古城为许三湾古城,这是我见过的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不能进去,只能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许三湾古城,城墙高12米,墙面宽1.5米,有巡墙遗迹。东西墙面有马面(马面是古代人骑马上城下城的路面,或叫马道)现存许三湾古城分为内城与外围二重结构。内城基本完整,有瓮城。从建筑结构上看,这座古城的建筑风格,与明代长城、寨堡的建筑风格一致,当属于明代建筑。地面表层遗存有明初民窑青花瓷碎片和洪武挖足过肩磁碗底遗物。许三湾古城是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高台站,明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至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之间高台守御千户所的治所遗址。这里曾经是高台明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中心。屯兵1120人,管理民户约千户左右,是甘州通往肃州的一个中介支点。 古代筑城在有水源的地方挖护城河作为防护守御城池的第一道防线;在水源短缺或没有水源的地方筑城,用黄土夯筑外围墙,以期阻隔骑兵和攻城部队直接接近城下。

2.

挑野菜

上午,朋友相约与红去双树寺水库附近挑曲曲菜。在一片去年秋天平整今年没有耕作的地上挑,地由于平整后烧过水,相对比较板结,没有曲曲菜,倒是地埂上间或有,也被人挑过了,权当转悠吧。高处的雪山、远处的村庄极为安静,最近一段时间雨水多,山也绿了起来,但还是淡绿。

在双树寺水库附近,看见地里整齐排列除草的人,下车停下来拍照,正好碰到了承包地的老板,与他聊了几句。他说今年承包的这一片地有700多亩,全部种油菜,由于近期雨多,庄稼长的好但草也长的旺,最近每天要找了100多个除草的女人,每人每天工钱130元,收工结账,除草一项要花四五万。看着辛勤劳作的人们、承包地的老板,世上没有好干的事,套用一句话:没有一项工作是钱多事小离家近,不用脑子不用劲。

3.

邮差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看到一幅魏晋墓砖壁画一张照片,讲解员重点进行了介绍,画面上,邮差骑着马,一手举着信件,一手拉马缰绳,马则抬着头奔跑着,能看见鼻孔里冒着气,首高举,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马在疾驰,信使则稳坐马背,表现信使的敬业。有趣的是,图中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据说意在表明邮差要保密信件内容,传神而有趣。

查阅资料,这幅魏晋墓砖壁画为《驿使图》,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生动再现了距今1600多年前中国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曾以此画发行过邮票。

4.

乡贤会

嘉峪关河口村成立有乡贤会,主要职责是协助调解邻里纠纷、协助兴办公益事业、协助村民自治。乡贤通过个人申报和村上推荐公示确定,主要从本村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村民代表、复退军人、经济文化能人及热心为本村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人士。乡贤会替代了调解组织、红白理事会等村上一些民间组织职能。我觉得这种形式特别好,能进入乡贤会的人一定是各方面的模范带头人,所有引领带动作用。
现代的乡贤,与古代有极大差别。现在的乡贤有两种: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在场的就是本村的村民。不在场的则是出去奋斗,人不在当地,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不在场乡贤传递的信息、观念可能更重要。
我觉得所谓乡愁就是一种乡贤文化。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乡贤文化的作用,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意义重大,这个内容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一个研究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