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天鹅戴颈环?
◎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你们这是要把天鹅勒死吗?快放开!快!!”“快把什么环去掉!”“什么研究?你们就是瞎搞,谋私利!”……5月24日,正在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给疣鼻天鹅戴GPS定位颈环的科研人员,遭到游园群众大声呵斥。有人还将环志的两段视频发到网上,呼吁“救救天鹅!”(注:环志一般指鸟类环志,鸟类环志是指世界上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由镍铜合金或铝镁合金制成,上面刻有环志的国家、机构、地址(信箱号)和鸟环类型、编号等。)
扛不住汹涌“声音”,25日上午,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与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配合,将头一天刚刚戴上的颈环拆除,湖岸响起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
“郑州疣鼻天鹅环志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周,但它警醒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爱护和保护动物?动保与科研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科技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陆军及相关科研人员。
郑州北龙湖湿地的疣鼻天鹅。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摄
天鹅包括大天鹅、小天鹅、黑天鹅和疣鼻天鹅等七八个种类。其中,疣鼻天鹅一夫一妻,终生厮守,对后代也十分负责,被作为爱情的象征。
成体疣鼻天鹅体长14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23公斤,是最重的飞鸟,飞高可达9千米,能轻松翻越喜马拉雅山。它主要生活在欧洲,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少量繁殖和越冬。但在2020年初,5只疣鼻天鹅却飞到我国中部地区的郑州市贾鲁河、北龙湖湿地栖息繁殖。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目前,郑州共有成体、幼体疣鼻天鹅22只。
这些疣鼻天鹅从哪里来?在郑州繁殖的后代又将怎样迁徙?它们反常留在郑州繁殖的原因是什么?……河南省野生鸟类观察学会对此极为重视,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批,为疣鼻天鹅环志,采集数据。
那么,是否真像“民意”所言,环志太紧,影响天鹅进食,要把天鹅勒死?陆军说,按照规范,戴上颈环后,应留4厘米的空间范围,两根手指能很容易插到颈环与脖子之间。环志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紧勒脖子,太松易脱落,还容易在飞行过程中导致意外,比如挂到树枝等障碍物上。
他认为,从视频上来看,郑州此次环志是合适的。知情人士也证实,为天鹅卸掉颈环时,并没出现勒痕。
那么,戴了环志的天鹅老是去啄环志,是怎么回事?陆军表示,初戴一个不属于自己且有点重量的东西,有不适感是自然的。前几天不进食或经常啄环志都属正常。几天后就习以为常,不会有大的影响。
视频截图
至于“民意”认为天鹅受到了惊吓,更是一种正常情况。陆军说,所有野生动物,只要神经系统稍微复杂,被抓捕时都会有应激反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而且给这些天鹅做环志时,已应激一次,而取掉环志,再应激一次,这是毫无意义的。
另据国外研究,戴环志和没戴环志的天鹅,在重量和生育率上,并无显著不同。
陆军说,为鸟类环志是研究鸟类迁徙的经典方法。对个体救助后检测、个体行为节律研究、种群检测、疫源疫病监测、栖息地保护等科学研究、鸟类保育、政策制定工作,可提供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环志,是1899年丹麦教师H.C.Martensen给一百多只紫翅椋鸟戴上的脚环,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我国在1982年成立鸟类环志中心,1983年首次在青海湖进行鸟类环志试验,也已近40年,环志技术已经成熟。当时环志斑头雁、海鸥2种鸟类共1015只。我国现在每年至少环志近10万只鸟,最高年份30万只。目前我国已约有840种390万只鸟佩戴环志标识。
所谓的鸟类环志,是指用特制的鸟环来标记鸟类个体的行为。除了戴在腿上的特制金属环、塑料环、彩色旗标外,还有戴在翅膀上的翼标、戴在脖子上的颈环等。更广义的环志还包括给鸟类佩戴卫星追踪器等。环志编号全球唯一,相当于鸟类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图片来源:央视《动物来啦》节目
此次在郑州采用的实际上是追踪器,它将追踪器与颈环结合起来装置,是专门为天鹅研发的。此前在三门峡,已为数百只大天鹅佩戴了这样的追踪器,大部分是背腹式,用绳子绑在背上。
陆军认为,对于鸟类环志及相关科研活动,我们应保持科学和理智的态度。
1956年,一只雌性黑背信天翁在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被环志。研究人员测算,它当时已经至少5岁。
50年后的2006年,科研人员发现这只信天翁依旧健在。科研人员为它更换了脚环,并取名“智慧”。“智慧”几乎每年都会回到繁殖地生蛋、孵蛋、养娃。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年已经至少70岁高龄的“智慧”,竟然再度成功生育了下一代。
“智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年长的野生鸟类母亲。
“假如没有环志,这个奇迹就无人知晓!”陆军说。
在我国,2007年出生的雌性天鹅“A97”,从2009年开始,每年冬天都从西伯利亚飞抵山东荣成,成了这个城市的一员。但是,从2020年冬天至今,“A97”一直不见影踪……这只12岁的天鹅,难道已经折亡?
2020年冬季,繁殖地和越冬地通常都在欧洲的一只白颊黑雁,罕见地出现在河南。它戴的脚环明确告诉我们,它来自荷兰。
2014年,研究人员给北京颐和园的31只北京雨燕背上了光敏追踪器。第二年,其中13个追踪器被科研人员回收研究,发现北京雨燕竟然在冬天飞抵南非过冬,迁徙路径往返约3万公里。科研人员又给大杜鹃背上定位器,发现它们竟然也要翻山过海,远赴南非。这些平凡的鸟儿竟然要经历如此伟大而艰难的旅程,才能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这些都说明,环志能帮助我们确切地了解鸟类的个体活动,确定鸟类的寿命、研究鸟类迁徙的规律、监测鸟类种群数量变化、发现鸟类重要活动区并提供保护。”陆军说,“对于保护鸟类及其生活环境而言,环志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工具。”
“此次郑州疣鼻天鹅环志事件,环志人员和民众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天鹅。但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分歧,得不到好结果,甚至对立?”河南省科协副主席谈朗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做好动物科研,首先需要对民众做好科普教育。”
她说,在这次事件中,科研人员缺少和民众的有效沟通。如果在给鸟类上环志时,能就地宣传讲解,事情就不会演变至此。科学研究不仅要做,而且要向周围的人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向大家传递有趣的、应该知道的知识。
谈朗玉强调,见不明真相的人逮天鹅,民众上前阻止,说明大家关注、爱护鸟类和环境,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民众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不盲从众议,误解原本正常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也要更专业、透明,通过科普让鸟类环志更为民众熟悉。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环志水平还有待提高。为天鹅配戴颈环,一般十分钟即可,包括测量、称重、上金属环、佩戴彩色标记及安装追踪器和采集生物样本等,还要给天鹅戴头套,减轻应激反应。但在郑州这次事件中,环志用时约40分钟,取掉环志用了1个多小时。再比如抚摸天鹅的动作,完全没必要,不仅不能舒缓天鹅压力,反而更容易应激。
此外,这次给疣鼻天鹅佩戴的高科技定位器价格较高,且有一定重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鸟类活动负担,一些太小的鸟更不能背负。环志要靠人们观测到被环志的鸟类个体,才能读取它的信息。这对大型鸟类而言,环大、字大,容易被发现并看清。对小型鸟类就太难,不近距离观察很难看清,甚至得抓在手里才能看到;还有目前的发射器功能也不太稳定……
鸟类专家希望研发出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鸟类的高效轻便的环志产品。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