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适老化改造 杜绝做样子
在信息时代,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如何让互联网应用无障碍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扫码验证、人脸识别、一键订购……科技赋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APP界面交互复杂、操作不友好、与相关设备不兼容,很多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不能用,造成了明显的“数字鸿沟”。
工信部去年底出台专项规划,重点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提高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并部署从今年1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目前,时隔近半年,通过对首批列入改造名单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改造进度参差不齐,大部分旧版应用远未达到合格水平,一些应用程序的更新的快并不意味着它们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因此,要保证用户后续的稳定使用,还需要继续努力。
一般来说,在改造过程中暴露出几个典型的问题:
一:改造进度缓慢,被列入首批改造的应用,老版本至今没有推出;
二:“关怀”只是在首页上,一旦跳转其他页面,就会回到正常模式;
三:是缺少锁功能,关闭软件后再打开必须复位;
四:是携带“私货”,有诱导广告或引流;
更有甚者,一些知名的电商应用,在落实适老化要求的同时,仍然不忘营销,要求用户向老人账户发起家庭号邀请,并得到后者的认可后,才能进入“关怀模式”;表面上看,一些电信运营商表面上送礼包,却误导老年用户绑定新合同,可谓“套路十足”。
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不仅关系到所有人能否平等享受技术赋能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温度。一些互联网应用开发和服务提供商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适老”被异化为“坑老”,不仅吃相难看,而且对社会责任漠不关心。
互联网适老化,并非只是调大界面字体和音量这么简单,也不是刻意迎合老年人需求。
根本的一点是,面对技术飞速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让每个群体更好、更充分地分享技术变革的成果。
毕竟,技术是冷的,但人是有温度的。如今,人们对照顾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共识和努力,也是为了自己更好地融入将来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