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的清洗行动:功臣皆死,谢晦列阵长江长叹,恨不为勤王之师
刘义隆虽然登基当了皇帝,但他面对的局势,显然没有十足的权力,文官中徐羡之掌握大权,外部又有谢晦手握重兵,唯有拔除这些钉子,刘义隆才感觉自己的皇位坐得实至名归。刘义隆将如何谋划呢?
第一步,争取支持
在意识形态方面,刘义隆进京之后,先祭拜皇陵,文武百官一律加官二等。在对待扶持他即位的功臣方面,刘义隆去掉了谢晦都督七州诸军事前面的“代理”二字,又将徐羡之从司空提拔为司徒,傅亮、檀道济等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拔和重用。
谢晦对此颇不心安,当即就问自己的心腹,自己能否幸免,心腹直说,你受先帝托孤,废黜昏君,改立英明,看起来应该是功臣,但你杀害皇室宗亲,却又手握重兵,对皇帝已经造成威胁,恐怕在劫难逃。谢晦害怕根本出不了京城,在赴任路上一直心事重重,直到船到江中,他回望皇宫,才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感叹说“今得脱矣!”
第二步,培植势力
刘义隆将王华等人从荆州调入京城,封自己几个靠得住的弟弟为诸侯王各自镇守一方。经过秘密调查,刘义隆认为王弘、檀道济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废黜皇帝的阴谋,是被徐羡之拉拢,觉得二人可用,便秘密召见檀道济,将其谋划和盘托出,并让他做好领兵攻打谢晦的准备。
此时,徐羡之为了调虎离山,奏请提拔刘义隆的心腹到彦之为雍州刺史,一方面,傅亮曾经秘密结交到彦之,他也希望将来到彦之能为他所用,或者护他周全,奏请提拔他,不仅看起来顺了新皇帝的心愿,也会让到彦之感谢他,另一方面,到彦之作为刘义隆的心腹,调到地方任职,看似提拔,实则削弱了刘义隆的左膀右臂,对他也是个利好。但刘义隆十分睿智,不仅断然拒绝了徐羡之的提议,还将到彦之任命为中领军,负责京城的防卫。
第三步,欲擒故纵
谢晦听说到彦之要进京赴任,还担心到彦之会不会顺路来看望自己,结果到彦之早已得到刘义隆的密令,亲自前往拜会谢晦,并将自己的名马、宝剑宝刀等东西赠送给谢晦,进一步稳定了谢晦不安的心。
而徐羡之和傅亮已感觉刘义隆的种种表现,有一点不友善的意思,便一连三次请求将朝政归还刘义隆,刘义隆三次推辞才批准。
徐羡之的谋士认为离开朝廷等于等死,苦苦劝谏他返回朝廷,刘义隆也是心领神会,下诏让他回朝任职。
第四步,声东击西
对朝廷里的徐羡之、傅亮等人,刘义隆并不十分担忧,唯独担心荆州的谢晦,毕竟手握重兵。他虽然争取到了檀道济的支持,并让他在军事上积极准备,为了不引起大家的怀疑,《资治通鉴》记载:“(刘义隆)声言当伐魏,又言拜京陵,治行装舰。”刘义隆对外宣称要北伐,所以备战,又宣称自己是去祭拜祖母,趁此机会将自己的行装秘密放到战舰上。
尽管这些部署看起来顺利,但仍然躲不过傅亮等人的猜疑,傅亮给谢晦写信,对刘义隆的两次行动表示担忧,还说群臣都劝阻刘义隆的北伐行动,刘义隆准备派监军前往荆州听取谢晦的意见。这说明他们已经有所预感了,《资治通鉴》记载:“时朝廷处分异常,其谋颇泄。”
谢晦安排的朝廷的人秘密派人前往荆州,让他加以防备,谢晦认为事情应该不会严重到那种程度,但他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一是前往北方保命,二是派兵镇守义阳,与朝廷决战,如果失败,还可以从义阳北上,投奔北魏,他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准备。
第五步,亮剑斩首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刘义隆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阴谋杀害皇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罪状,下令将他们逮捕,对手握重兵的谢晦,则亲率大军讨伐,只抓谢晦一人,其余人等一概不予追究。
傅亮得到消息后,立即通知徐羡之。徐羡之开了个下人出差的车逃出京城,但追兵众多,傅亮逃到一个陶窑中自杀。傅亮被逮捕诛杀。谢晦整顿精兵3万,列阵长江,他亲自指挥,战舰从江津(今重庆江津)一直排到破冢(今湖北江陵),旌旗招展,遮天蔽日,谢晦长叹一声说:“恨不得以此为勤王之师。”真恨不得这是一支保护皇家的大军,如今却要与朝廷大军为敌。然而,谢晦没有正义的起兵理由,将士们自然也没有斗志,军队一触即溃,逃奔时因为他弟弟太胖,不能骑马,被追兵俘虏,送到京城斩杀。
其实,纵观这一系列变故和权谋,刘义隆就是疑心太重,本来徐羡之等人已经将朝政归还给他,他已实质性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皇帝集权,但仍然顾及徐羡之等人曾密谋废掉皇帝,所以假想他们的存在始终让他睡不安稳,才一步步谋划这次清洗行动,这与他谨慎入京即位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