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电气公司最后的员工
1915年1月15日,常熟电灯厂发电营业,供城区照明用电。1920年,商办常熟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改称常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电气公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34年度常熟电气厂营业报告
1949年4月27日,常熟宣告解放。是日,常熟电气公司基本情况:组织机构:经理时寿芝,副经理俞仲久;员工59人,其中职员30人、工友26人、资方代理3人。主要设备:450匹马力柴油内燃机2台;2300伏高压线路3条,配变32台,供电范围仅限城区。资产股权:资本总额旧人民币35274万元,分881850股。
常熟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现年98岁高龄的叶昌明老先生,是常熟电气公司唯一在世的员工。作为一名电力职工,他经历了常熟电气公司、苏州电气公司常熟办事处、常熟县供电所(局)三个时期。
叶昌明,江苏常熟人,生于1924年,抗战胜利后进入常熟电气公司,担任抄表工。当时常熟城区划分为10个段,他负责其中的一个段。一身工装,一个帆布包,一个手电筒,一本账簿,一支笔,是他抄表、收费的全部装备。每天上午出工,下午回公司交账。每月工作24、5天,休息5、6天。解放前两年,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收取(电费)的纸币越来越多,直到他一个人背不动,要另派一个工友扛着扁担跟着他,专门挑钱。职员和工友的区别在有没有文化,他毕业于私立民德中学(注1),因此被工友尊称为先生。
常熟电气公司最有文化的当然是两个经理,尤其是俞仲久,他的本职是律师,事务所设在老县场中国银行旁,他口才好、文章好,还写得一笔好字。时寿芝和俞仲久不仅是工作上的搭档,还喜欢一起打网球,并合作创办了当时常熟唯一的广播电台——久福电台(注2)。
常熟电气公司真正能做主的是董、监事会,员工们都称之为“老板”。每到发工资日,老板都是能拖则拖,今天拖到明天、上午拖到下午。全然不顾员工们焦急万分,拿到工资就要赶紧去抢购米面和生活必需品。经济崩溃时期,有钱就能囤货居奇、谋取暴利,因此钱在他们手上多留一刻,就能多生一分利。而发电机破损、柴油紧缺,每日供电自傍晚至午夜不过几个小时,还不能安全运行,停机停电事故频频发生,他们却置若罔闻。
1949年4月29日,常熟电气公司集合员工到南门外十字路,迎接解放军(二十九军一部和接收常熟的党政干部)入城。当天晚上,葛家弄叶昌明家老宅也安排给解放军宿营,厅堂、东西厢都住满了。说是住宿,其实大部分战士是背靠墙壁或相互背靠背,坐在地上打盹,因为没有那么多床铺、甚至地方可以让他们睡觉。第二天早晨他走出房门,见几个年纪稍大的战士在庭院里抽旱烟管,和他们聊了几句,才知道是苏北过来的部队。
4月30日,常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旋即对常熟电气公司实施军事管制,首任军代表刘长会。
1950年初,发电机断轴、无法修复,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常熟电气公司与苏州电气公司签订馈电合同。当年12月26日,16.5千伏苏虞线和配套的南门变电站正式通电,常熟用电始由苏州发电厂输送。由于输电距离过长,电压不太稳定,电灯光经常红澄澄的,在用电高峰期也只能半天供电。
1954年3月,李永志任常熟电气公司军代表。之后,成立中共常熟电气公司党支部,共有党员4名,李永志任党支部书记。李永志,江苏淮安人,历任苏州电气公司供电所常熟供电站党支部书记、站长,苏州供电局常熟供电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常熟县供电所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常熟县供电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64年苏州供电局常熟供电所企业登记证
叶昌明说:“李永志是个好干部!”
上任后,李永志就吃住在了公司,叶昌明觉得他好像一个月没出过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满电力技术书籍、图纸资料,除了日常工作,就是埋头学习、钻研。有一次叶昌明到办公室向他汇报工作,他一直低着头看书。叶昌明见状,转身想走,他突然抬起头来,问:“为什么要走?”叶昌明说:“你不理我啊。”他说:“你知道我没在听吗?”于是,两个人面对面笑了起来。
了解相关技术理论后,李永志开始深入基层,熟悉各工种的业务工作,和全体员工打成一片,主动为大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不久,每月24日晚上的月度会议,他就能把各项工作布置得井井有条了。
第二年有一天,辛庄某村干部来电话报告,经过他们那里的苏虞线在冒火星,有一根导线快断了。公司的外线工当时都在乡下施工,李永志不慌不忙,先电话苏州发电厂汇报故障,得到指令后,再电话凤凰泾开关站,下令苏虞线停电。然后拉上刚抄表回来的叶昌明,一起背起抢修工具和线材,乘公共汽车来到故障地点(就在车站附近)。叶昌明说:“我不会爬电杆。”他说:“我会。”看清故障情况后,他就蹬起三脚板爬上了电杆,先松开故障导线、放到地面。处理好断股后,他又爬上电杆,把导线拉上去,固定在瓷瓶上。整个抢修过程,叶昌明边做下手,边默默夸赞。
1956年1月19日,常熟电气公司并入苏州电气公司,改称苏州电气公司常熟办事处(供电站)。并入苏州后,所有常熟的干部、职员都要轮流调到苏州电气公司,熟悉规章制度、业务工作。叶昌明在苏州一年多,先抄了一两个月电表,然后在营业柜台工作。由于妻子调到唐市医院,一双儿女年幼,无人照顾,李永志就帮他和苏州领导说了家庭情况。于是每周六下午开会学习,叶昌明都会坐在后排,到三点钟,苏州领导就给他递眼色,他就悄悄溜出,乘车回常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常熟电气公司公章
让叶昌明永生难忘的,是抗战爆发后随逃难到长沙,一路艰难困苦、时刻都有性命之忧。
常熟城沦陷前一天,叶昌明父亲决定带领全家逃难。离家不远,遇到一个战场上退下来的中国士兵,对他们喊道:“快点逃命去吧,我们撤走后,这里就没有中国兵了。”从葛家弄到南门要穿城而过,经过县南街时,他们被一个持枪警察拦住了,因为国民党县政府有令,要百姓守土抗战,禁止迁移,而当时常熟城里的豪绅巨贾,大多已逃之夭夭了。一边想逃命、一边要阻拦,空袭警报呜呜响,日军飞机马上来轰炸。焦急万分时跑过来一个警长,向警察挥挥手说:“快让他们走吧,日本兵就要进城了。”于是,他们和警察一起逃到了莫城。几架日军飞机飞过,见村庄就炸、见人就扫射,他们趴在水沟里才保得性命。
经过商量,父亲带着他和弟弟,随“难民大军”继续向西逃。过宜兴后,大部分人往南京逃去,父亲没有随大流,而是一直向西。当年如果进了南京城,就难逃出生天了。等父子三人逃到芜湖时,城里已经大乱,住旅馆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因为日军先头部队逼近了。
“难民大军”沿着长江逃到贵池,经过一大片流沙地,大家都光着脚(穿鞋有可能被粘住),小心翼翼地从用芦苇标注出来的地方穿过去。叶昌明看见沙地上一顶帽子,想去捡,马上被人大声喝住。流沙地里到处都是吃人的陷坑,没走出多远,他就看见一匹马陷在沙里,只剩马头还露在外面,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但是没人敢去救它。
走过湖口,来到九江,父子三人终于搭上西去的火车,来到了长沙。在长沙呆了一年,听说又要打仗了。常熟传来消息说市面逐渐太平,父子三人就千里辗转,或走路或搭车,经过江西、浙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上海。因为没有学校能接收兄弟俩读书,就回到了常熟。
常熟电气公司最后的员工、年近百岁的叶昌明老先生,记忆力和听力已严重衰退,本文作者只能凑近他耳边大声说话,才有了这次难得的交流。往事必定如烟,但是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最痛苦的经历;永生难忘的,是对你好的人。
注1:沦陷期间,1938年,在孝友中学原址建立私立常熟中学。1939年,改名私立民德中学。1942年,改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又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停办。
注2:俞仲久、时永福等人发起筹办的久福电台属商业性质,台址设道南横街,1947年4月正式开播,频率1010千赫,发射功率200瓦,天线高20米,在常熟各乡镇均可清晰收听。广播时间每天下午4时至11时,内容以播放各种文艺唱片为主,或邀请著名评弹艺人和本地京剧、曲艺等票友直接演播,中间插播商业广告。电台的创办,促进了常熟无线电行业的发展,当时全县有各种收音机5000多台。1948年10月,因经费拮据等原因,久福电台关闭。
本文作者收藏的常熟电气厂员工徽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