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航空公司的分与合

运营了45年的新加坡胜安航空上个月彻底“不在”了。自去年开始,它家飞机已逐渐换上了新加坡航空的涂装。它的机组和乘务组也将在六月份完成转换,正式与新加坡航空合并。
图:胜安已融入新航 Jetphotos图片
摄:Benedict K.
胜安航空是新加坡航空的子公司,成立于1976年,主要使用窄体客机经营东南亚航线。根据网络资料,5月6日从加德满都飞回新加坡的MI411航班是它的最后一次商业运营。
无独有偶,运营了24年的日本“亚洲天网航空(Solaseed Air)”昨天也宣布与北海道航空(Air Do)合并。两家将成立联合公司,但是否统一品牌形象还未可知。
图:亚洲天网航空 摄影:拉上窗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航空公司选择合并?当然是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合并可以减少竞争,节约市场费用——但是,这两起合并都无法提高票价和利润,为什么呢?
因为胜安航空本来就是新加坡航空的资产,它们之前并非竞争关系。新航是一个庞大的航空集团,除胜安之外还有虎航和酷航。在业绩较好的时候,这些子品牌各自卖票,各自宣传,各自坚守市场定位。但是当客源少到所有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就只能“抱团取暖”了。
图:虎航已变酷航 摄影:拉上窗帘
新加坡虎航在2017年变身 “酷航”。它与澳大利亚合资的“澳洲虎航”在2020年3月已停业,现在仅剩“台湾虎航”还在运营。酷航是当前新航集团保留的廉价品牌,但它与泰国合作的“酷鸟航空”在2020年6月也已经清算了。
因此新航集团的策略看来已经非常明确:旗下只保留“全服”与“廉价”各一个品牌,其余的重复品牌一律合并。至于在海外合作的公司,不赚钱的,统统关掉。
图:北海道航空 摄影:拉上窗帘
亚洲天网与北海道的合并与此类似,它俩现在都是“全日空航空集团”成员。但与新加坡不同的是,它俩不是由全日空创建,而是“收购”来的。全日空在日本是一家非常“高尚”的航空公司:哪家经营不下去的时候,它就出资把人家买下来。
全日空出资并不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为了让对方活下去,所以资本构成比较复杂。因为这个原因,这两家公司不能直接并入全日空,而只能“谈合作”。至于疫情过后两家是不是依然分开?——拉总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
图:“贼高尚”的航空公司 摄影:拉上窗帘
把机队拢在一起无疑能提高利用率,但子品牌或分公司也不是没有好处,其中最重要的好处是“引进资金”。最著名的例子,恐怕就是我国的海航集团四处忽悠地方政府,合资成立了十几个“马甲”。
图:子品牌有利于资金腾挪 摄影:拉上窗帘
航空公司还有一个较常见的操作,就是把“客货分开”。例如我国的“中国货运航空”其实是东方航空的货运公司,“中国国际货运”则是国航的货运公司。就连海航旗下的“天津航空”,也单独成立了货运公司“天津航空货运”。
每个公司都需要独立的“班子”,这会造成一定的浪费。特别是人事和财务部门,在公司规模较小的时候若无法“复用”,会带来人力成本上升。但是疫情之下货运赚钱,客运赔钱,竟然也有很多公司想把货运部门独立出去,以便“引资混改”。
图:南航货运 摄影:拉上窗帘
2020年7月,民航局批准了中国南方航空成立独立的“南航货运公司”。2020年11月,南航货运宣布当年前八个月赚了26.42亿,言外之意是“各路资金赶紧来呀”——考虑到东航物流当时引进了联想、德邦、绿地等多家资金,很多投资人也看好南航货运的前景。
可是也不能不说,“南方航空整体扭亏”这项课题,又少了一个帮手。
图:“一个锅里吃饭” 摄影:拉上窗帘
全球不少航空公司的货运部门在独立运营,例如汉莎和卡塔尔,土耳其今年也准备“剥离货运”。但也有很多公司“一个锅里吃饭”,例如阿联酋、国泰、中华航空和长荣等。若是为了省钱,应该“合锅吃饭”;若是为了引资,“独立经营”更妥当。
无论是哪种方式,能应对疫情,努力赚钱或至少收支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