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书法博士林峰跟你聊聊书法的那些事
林 峰
1971年出生,浙江瑞安人。
书法博士,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部委员。
一、概 述
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书法必须要通过临摹,而且临摹要贯穿书法学习的全过程。明代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可以说临摹是书家一辈子的工作。
然而对于缺乏实践体会的广大初学者,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培训和理论,往往无所适从,虽下了功夫而收效甚微。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认识和技巧掌握都有一套普遍的原则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要求,如果我们能把各种关于临摹学习的方法要求作一梳理,整理出一套从临摹、创作到风格形成等学书各个阶段的临摹方法,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限于篇幅和水平,只能述其概要,只期抛砖引玉。
二、关于碑帖的选择
对于初学者而言,从他接触书法的第一天起,首先面对的就是碑帖范本的选择。面对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碑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初学者往往见异思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到最后一事无成、徒费岁月。所以选择字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认为选择字帖除了要选择版本经典、印刷精良的范本外,还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个性化原则。碑帖选择,关乎审美取向及今后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所以一定要分析自己的个体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审美爱好、笔性和心性等等,要扬长避短,不要取长补短。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每个关键的学习阶段,都要慎重地做好范本选择。
第二、经典性原则。“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眼光决定取法,取法决定品位格调,品位格调来自经典,对经典的学习是任何艺术提高眼光的不二法门。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有其相对封闭独立的发展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以行草书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体系的根脉和树干,而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有如各部位的枝干。如果取法一些个性强烈,风格怪异的所谓经典,则相当于在大树的细枝末节上汲取营养,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而如果直接取法当代不入流的所谓名家书法,或直接抛开传统和经典搞所谓的创新,这样的学习则无异于在大树旁边的野草或荆棘上汲取营养,这已完全脱离整个系统,定将坠入野道和魔道。所以学篆必称秦篆清篆,学楷必称唐碑晋楷,学隶必称秦汉,取法乎上,旨趣高远,方能出入风雅,轶俗超凡,此中道理不可不知。
第三、顺序性原则。从字体学习来讲,从楷书入手,再到行,再到草,所谓先立后行再跑。这种由易到难、先静后动的传统的学书顺序是我们一直来形成的普遍认识。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亦可不拘于这一顺序,如有初学者特别不喜欢楷书而喜行书,一定要其习楷则可能会灭其兴趣而最终学不了书法。不妨先投其所好由行书入手,再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到一定水平后回头再补楷书应也未尝不可。总之选择顺序要与学习中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相结合。
另外关于静态书体中篆隶和楷书学习先后的问题。作为初学者其首要目标为熟悉工具、纠正姿势、改变习惯、体会用笔等,特别是尽快掌握毛笔的中锋、铺毫、调锋等动作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及熟悉笔墨纸的性能特点是能否有效深入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从篆书入手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篆书笔法简单,以中锋平动为主,结构也相对单纯,这能让初学者在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篆书基础后,再到隶书或楷书,则可解决笔法的丰富和变化。如隶书是在平动的基础上加上摆动和转笔,楷书则在此基础上再强调提按。这对以后再选择适宜自己的主攻方向直至最终个性风格的形成,便是有了重大的发展意义。这也符合笔法发展的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三、关于临摹的方式
从临摹的方式来看,不外乎摹和临二大类。摹有“双钩”(勾填)、“嚮拓”(影书)、“硬黄”(蜡本)等法;临有实临、意临等等。
所谓摹即以半透明纸蒙于帖上,按字依样写出,俗又谓之“描红”。所谓“双钩”,即先用细笔钩出空心字,再填墨,又谓之“勾填”。所谓“嚮拓”,即人坐暗室中,纸蒙帖置于窗洞上,借反光透射摹写,俗又谓“影书”。所谓“硬黄”即将黄蜡在纸上涂匀加热,冷却后罩范本上摹写,俗称“蜡本”。由于摹相对繁琐,故当前书法学习对于摹的功夫很少有人去下,即便摹也是以描红的方式摹其大要。其实摹是书法学习中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摹除了在初学阶段易于使初学者把握字法、字势、章法,可较彻底地纠正原有的书写和结字习惯,同时因以较少的精力去关注字形、字法,而可以有较多精力对点画的外廊线进行观察研究,体会古人用笔动作的细微变化,为以后深入临摹积累细致入微的形象信息。
所谓临,即置帖于左边或前方,对帖临写。主要有忠实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和综合临摹等方式,这是书法学习的主要方法。而临和摹在学习中亦各有利弊,姜夔说得很清楚:“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故学习中最好能根据需要结合运用。
四、关于临摹的过程
临摹的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有哪些要求?学习书法必须对临摹的流程有所了解。我们认为对初学者而言最重要最有效的临摹是忠实临摹,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忠实临摹的流程。
第一为准备环节。首先要根据范本准备相应的书写工具,特别是纸笔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范本的风格特点准备适宜的纸张和毛笔;其次为了尽快进入与古人对话交流的状态,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书写姿势、心态情绪,尽量做到放松、专注、闲适和从容。
第二为分析环节。做好了以上准备,不能马上操笔就写,一定要在落笔前做好认真的分析,亦可称读帖。分析的内容可根据临摹的目的进行,如果是解决基本笔法和字法的单字临摹,可遵循整体观察、局部分析的原则进行单字分析。即首先观察单字的整体特征,如整体的粗壮、纤细,字形的方圆、宽扁,字势的纵横、倚侧等。有了整体的概念后,再进入点画的局部分析,如曲直、粗细、长短、斜正、疏密、虚实等。最后再分析每一点画的用笔特征,特别是要仔细分析点画轮廓线的细微变化,从而体会古人在完成这些点画所运用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铺毫、调锋,甚至速度、节奏等动作。如果侧重于作品整体气息和章法的临摹,也要遵循整体观察、局部分析的原则。首先要感受通篇的风格特征,如整体的厚重、飘逸、恣肆、古雅等,如章法的茂密、疏朗、跌宕、平和、虚灵等。再分析构成这种感受的具体特征,如字形的大小、粗细、倚侧等,字与字连接的疏密、开合,轴线的连贯、断开、摆动等,行与行的穿插、避让、收放等细节特征。
最后为下笔和调整环节。有了以上的分析,下笔便能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这时只要把分析感受到的尽可能以适宜的工具、准确的技法表达出来即可。当然这种表达不可能一触而就,所以调整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整便是对照、再次分析、再次体验、纠错修正、再次对照……,无数次地进行下去。所以这便是书法技巧从生到熟、从难到易、从生硬到自然不断锤炼的过程。当你的肌肉、手指控制毛笔的动作能自如地表达你所感受理解的细节和特征,并且这些动作又能融入你自然书写的时候,这时便是我们为之向往、努力的理想状态!
五、关于临摹的阶段
书法学习从初学到自由创作,最终到个人风格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临摹方法。关于临摹阶段的分类有很多说法,笔者将其归类为四个学习阶段、四种临摹要求,并针对学习中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提出了配合临摹的四种创作方法和要求,列表如下。
第一阶段为无我阶段。即初学阶段。主要目的为熟悉各种书写工具,掌握正确的姿势,纠正、摒除原有的书写习惯,同时建立关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的初步概念,能较好地进行集字创作。
此阶段的临摹为忠实临摹,要求书法主体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尽量防止自我意识和原有书写经验的介入,强调唯帖是从,有古无我。所以临摹方法上可采用“描红”、“双钩”等摹和实临方法相结合,力求准确,肖似。同时选择相对与古人接近的书写工具,注意对范本笔势笔意、速度节奏、墨法神采的体会,尽可能做到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让主体完全融入帖中。这是个异常重要,但又相对艰难而长期的阶段,很多初学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认识,或中途放弃、或急于创作,导致了各种学习问题的产生。
为了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为了避免以后出现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建议已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的初学者,可穿插一些集字创作的训练。集字创作即把确定好的内容逐个从字帖中找出,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也尽量利用其他字的部首进行组合(当然也可借助工具书、集字字帖等进行借鉴,但不能完全依赖)。创作时除把单字逐个临准,特别还要注意整体章法、行气及墨法、节奏的表达,初步建立对完整书法作品的审美感受。
第二阶段为有我阶段。经过较长时间忠实临摹的锤炼,学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眼、脑、手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对范本临摹的精确性和熟悉度有了较好掌握,并能进行相对熟练的集字创作,主体意识的介入开始有了较强烈的要求,此时可进入有我阶段的学习。有我阶段的临摹为分析临摹,分析临摹还是以忠实临摹为出发点,是忠实临摹的进一步深入,即对范本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达到拓展临摹深度,而最终达到对原帖烂熟于胸、信手拈来的目的。同时可以原帖的风格特征、气息格调进行较为熟练的临摹创作。
分析临摹中主体以理性的分析介入书法学习,比忠实临摹提出更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主要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总结等方式对范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另外还可通过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特征面貌的分析、归纳,了解变化统一的规律,从而拓展艺术视野。
随着对范本的精确临摹、熟练程度和风格特征把握的进一步加强,此时相对应的创作称之为临摹创作。即对于任何诗文内容,基本能以范本的笔法、结字、章法进行摹仿性创作,虽个别结字、章法不完全等同于范本,但作品的气息笔意则完全是所学范本的面貌,对原帖的技巧和风格把握已娴熟流利、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为自由阶段。此时已不满足于寄人篱下的书写状态,书法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膨胀,临摹由忠实摹仿开始转向主观理解与体验投入的印象临摹。这是寻找自我的临摹阶段,是迈向自由创作最终建立个人艺术语言的开始。所以此时印象临摹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书法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性格气质有意识地对范本做出调整和变化。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其取法的对象不再限于某家某帖。此时的兴趣和视野将努力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展开。所以此时也是书法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走向将取决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审美修养,阅历情性等,所以在学习中不要仅限于技术的操练,更要加强对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审美的品质和格调,而不致于在寻找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中迷失方向。
伴随印象临摹的是自由创作。这时的创作已到非常自如、随意变化的自由境地。创作中则会明显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特征。如在创作中夸张或减弱原帖中的某一特征,而营造不同的气氛和格调,开始尝试锤炼自己的审美样式和语言。从创作能力来讲已是一位相当水平的书法家了。
第四阶段为融通阶段。这是书法学习的最高阶段。临摹不是目的仅是手段,而最终建立自我语言来表现自我、创作自我则是书法艺术的旨归。正如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所以艺术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是所有艺术家的毕生追求。
我们认为风格的建立不是一种蜕变,是一种渐变,更是一种融通,是书家在追求形式美、风格美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而达到法与意,情与理,形与神,面目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是入帖出帖、自立面目的过程;是一个增损、裁剪、洗筛、汰练、熔铸古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博返约、融铸百家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当然这时候的临摹不同于初学时临摹,这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各种不同的临摹方式,进行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临摹,我们把此阶段的临摹称之为综合临摹。综合临摹是指除了常规性的忠实、分析、印象等临摹外,还可进行非常规的临摹,如局部临摹、重组临摹、破坏临摹、溶合临摹、选临、跳临、小字大临、大字小临、楷书行临、行书楷临等等,以最终完成自我风格语言的建立。而此时的创作则必定是围绕风格建立的风格创作,这可以说是一项异常艰难的过程,需要书家投入全部的智慧、勤奋和才情。当然书家风格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除了技术上对传统法帖的不同取法和融合外,还要受社会变革、时代环境、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个人性格、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时特别要注意的是,除了技巧语言的继续锤炼外,更需要精神和境界层面的修为,即所谓字外功的修炼,这将最终决定你艺术价值、风格品位的高下!
六、结束语
以上关于书法临摹的碑帖选择、临摹的方式和过程、临摹的不同阶段等问题,仅为笔者在书法学习中的一点肤浅体会和认识。清人蒋骥言:“学书莫难于临古,”临摹是书家一辈子的功课和任务,如果我们真要把书法作为我们毕生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作品融入绵延几千年的书法长河,并努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将其继续引向未来,那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遵循书法艺术的规律努力前行。关于临摹的话题还有很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书友来共同研究这一书法学习的永恒话题。
林峰书法欣赏
#这才是国风##书法##知识分享##书法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