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这么多年的''离离原上草'',''离离''啥意思?多少人集体蒙圈
唐德宗贞元三年,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带着数卷诗书,自江南进入长安,希望以干谒的方式博得一方官爵,大诗人兼名士顾况就在他投谒的名单之列。当顾况见到这个年轻人,那是一脸的不屑,瞥了一眼他的名字,更生嘲弄之意,便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米价尚贵,居来不易。
然后,他从怀里掏出一首诗递给了顾况,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顾况大为惊异,激动地说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这就是16岁的白居易一夜成名的故事,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旋即成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至今在小学语文课本之中,它都是不可抹去的必背经典。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课本省去了后四句,省去了离别的悲伤,但只凭前四句它也可在诗坛占一席之地。或许是这首诗太经典了,经典得已经让我们把它当成了亲人,以致对其理所当然、不加思考。然而,最近小学生上网课传出了有趣的新闻,那就是''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单字''离''是离开、距离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我们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可双字''离''该作何解释呢?这么乍一问,不少家长直接蒙圈了:这是个词语还是个固定用法?这是个动词还是个形容词?根据前后诗意的理解,轻易也难以猜出。
离离,盛多貌,在白居易诗中是青草茂盛的样子。其实这是一个在古文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比如《诗·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文选·张衡》:''神木灵草,朱实离离。''都是说果实累累,非常丰硕。诗人贯休在《经弟妹坟》诗中有''泪不曾垂此日垂,山前弟妹冢离离''之句,以''离离''谓''冢'',可谓悲极。
那么,白居易为何要将青草塑造成丰满茂盛的样子,这不是与送别的场景格格不入吗?毕竟用草之茂盛来衬托人之离情,会更添离愁别绪。其实这与此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因为题虽为''送别'',但送别只是一方面,白居易的另一主题是歌咏生命之坚韧。''离离''与''荣''呼应,枯萎过,火烧过,但它第二年仍能离离。
再者,被课本省略的五、六两句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长满了古道,路上弥漫着青草的芳香,阳光照耀下,碧绿连接着这座荒城。这两句是为''送别''的主题服务的,正是由于草的疯长和肆虐,才造成了古道、荒城被侵占,所以草必须是''离离''的。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歌的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萋萋''也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与''离离''遥相呼应,达成统一。意思是说,在这样的古道和荒城来送别王孙,那满眼弥漫的绿色不是别的,是那满怀满肚的离别之情。假如白居易选用了其他词语,那就与''荣''、''侵''、''萋萋''等字眼矛盾了。
盛多貌只是''离离''的一个含义,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几近消失,但在古文中却拥有很多很高的出镜。浓密貌,曹操《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井然有序貌,《讲武赋》:''始轩轩而鹤举,遂离离以雁行。''明亮貌,齐己《还人卷》:''金梭札札文离离,吴姬越女羞上机。''
此外,''离离''还有清晰貌、隐约貌、懒散貌、飘动貌、悲痛貌、若断若续貌等一批意思,可见其用法之多、用处之妙。通过这一个小学语文的问题,真是让人心生感慨,只能道一句学无止境,即使是耳熟能详或者人尽皆知的知识,其中也可能含有高深的论调。不知此前大家是否清楚''离离''的意思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