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红尘》读后感

幕,意为遮蔽。

天和红尘对照看,红尘为凡尘众生,天则为真理、规律。

《天幕红尘》的书名已经说透了全书——人和规律,中间是有遮挡的。

因为这层遮挡,人其实很难勘破规律。

所以人类社会但凡发现规律者,必名流千古。

我记得我在《你幸福了吗》里面看到过一句话: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

《天幕红尘》里,叶子农临死的时候说:“都是人的那点事,没啥为什么。”

如果说《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丁元英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智者。那么《天幕红尘》里的叶子农,他是一个放下了贪嗔痴的得道者。

因为丁元英只是对世俗文化有着绝对的包容,而叶子农却对芸芸众生都有着绝对的包容。

《金刚经》里说:“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读至叶子农死,我还能撑住不哭,待到叶子农说都是人的那点事,我绷不住了,哭了。叶子农他致死无嗔,他没有恨没有怨,而且他还包容着凶手,他认为只要人性没有发生质变,这种事,就是正常的。

读完书,心久久不能平复,读后感亦无从下笔。我当时不理解叶子农。

待我盘腿而坐,把心静下来,《金刚经》里的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便出来了。于是我明白了叶子农的慈悲、明白了叶子农的无嗔,继而我又去回忆,叶子农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痴心,有没有疑惑,有没有傲慢。

《天幕红尘》的故事非常平缓,平缓到仿佛没有高潮,没有转折。

故事开头,便引出了“见路不走”,继而叶子农出场,然后是劳务输出,第一次以实例形式阐述“见路不走”。再然后是老九、是政论片,然后是去纽约、是迫害,再后来是杠子面,是答辩,是巴黎,是死亡……

从头到尾没有百转千回的爱情,没有曲折离奇的经历,甚至没有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强大引力。

但就是这么一部平缓的小说,却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让人醍醐灌顶。

叶子农是为了弄清楚自己父母的信仰而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还上了两年佛学院。之后因为预料到柏林墙会被推倒,而去了柏林。

叶子农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后,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是讲实事求是的主义,不是执着于形式,不是执着于理论,不是执着于意识,而是从实事求是出发,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所以,他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结论。

小说中,对于见路不走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叶子农给出的解释,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

在我看来,叶子农提到的实事求是,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任何事,从实际出发,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被经验困住,不能被意识困住,不能放大某个条件,不能比照他人结果,不能生搬硬套。

小说里的九哥开面店和生产基地的过程是详细写的,就是为了给读者阐释什么叫见路不走,什么叫实事求是。

九哥的面店和生产基地,是条件产生结果。每个条件都是客观的,不给自己放大某个条件,就是去客观的实现所有的条件,待条件都成熟了,结果自然而然的就到来了。

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

九哥创新一个面店的经营模式,他在摸索中前进的样子,其实就是一个缩影,一个治国之道的缩影。

《天幕红尘》其实从始至终说一个道理——实事求是。叶子农在红川事件中钻了漏洞,但他也是以客观条件去转化结果的。他看到了漏洞的条件,看到了果的必然。

叶子农他从因果出发,所以他是没有疑惑的。

叶子农他有没有贪心痴心我慢呢?

要说起来,叶子农应该没什么贪心,他连自己的生命也不贪着,对大明星戴梦岩的爱情都清醒的保持着距离,我认为他是没有贪心的。

至于我慢,那就更没有了,他不让笔记公开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见解,都没有自大傲慢的执着之心。

但若说痴心,如果说叶子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算作痴心的话,那他是有痴心的。叶子农从来不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却可以为了表明自己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定的爱国情怀去舍去生命,我认为,他其实就是信仰着马克思主义。

叶子农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虽然他没有说,但他已经通过走出房子的行为说出来了:叶子农要光明正大的走在巴黎的路上,光明正大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光明正大的爱中国,光明正大的继续自己普通人的生活。如果谁不让他这样,那么那些人的信仰、意识、主义、旗帜,就是狗屁!

然而叶子农死了,死在了繁华而又自由的巴黎,叶子农用他的血,打了那些狗屁们一个耳光!

叶子农用这个耳光,揭开了世人的无明。

所以,“天幕红尘”四个字,把这尘世的无明道尽了。这块遮天的幕,在人心里啊!

小说里的凶手,是一个叫做“自由红色战斗旅”的极端组织,理由是“自由世界不欢迎共产主义者”和“藐视民主”。 短短八行字,便把人心之幕刻画至真了——原来想杀一个人是可以打着自由和民主的旗帜的。

所以,不光人与天之间有幕,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幕。

人,只要人性没有发生质变,所行所想便轮回不止。

叶子农,他理解这一切,他还包容这一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