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家乡趣闻
我的家乡在《人文商都》栏目中老Q子的作品《元宝山下的往事》里提到的元宝山北麓八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座落在巍峨的高山脚下,却有点说道,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将一一叙说。
其一,小山村叫“押地方”,单就这个村名就是一个故事,据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讲,(民国十年)1921年,从山西迁来一户“吴”姓的逃荒农民,开始在山下垦荒种田,经过几年辛勤努力,最后定居在此,并繁衍后代,(在《商都文史》资料有记载)。“押地方”就是供吴家人耕田犁地,歇脚的房子,从此而得名。
其二,“押地点”这个小村子人杰地灵,物华天宝,1946年1月从蒙古国归来的一支人民军队一一内蒙古骑兵第11师,在我村休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支部队师长叫“乌力吉敖喜尔”,政委叫“关保扎布”,即人们常提到的“四支队”,这支部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比如云泽,莫杰,奎壁等)这些共产党人在我村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与我村老乡同喝一口井的水,同吃一块地的米,为我村乃至全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其三,上世纪60年代初,为响应“反修防修”的号召,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795部队的一个团进驻“押地方”大东山,团部机关设在了村“大东山”峡谷,营以下的部队人员驻防在村中老乡的堂屋中,与老乡同吃同住,共同守护着祖国的北大门,体现了军民一家情。
我清楚地记得,70年代初,我还不足十岁,解放军指战员一边军事训练,一边进行专业施工。当年,部队练刺刀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边,个别战士的音容笑貌还记忆犹新。
为了解决部队的营房,解放军在村南坡建起了“砖窑”,烧制出的砖块用卡车运往东山峡谷的建筑工地。那盖房砌砖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那“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久久回荡在村子的上空。我们这些刚入学不久的一二年级小孩子们,每到星期天,总要到峡谷的工地上看热闹。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水泥,钢筋,石头盖房子。那时,我村的人们住的都是土坯房。第一次看到水泥不怕水,有了水更结实的现象,看到了一排排红砖红瓦整齐地码放在工地上,真是惊奇不已,特别是那些起重的机械设备,什么吊机,就是起重机,搅拌机,工作起来一阵轰鸣,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营房建成以后,部队陆续从人们的堂屋迁入了东山的峡谷营房中,村里的人与部队几年的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军民友谊。当年部队烧砖发电,打靶训练的壮观场面仍然历历在目,这支部队后来为捍卫祖国边防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我村留下了一段光荣的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九九一年,随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按照中央部署,大东山的部队才改制重组,成为了一次建设祖国的有生力量,留下的营房旧址目前仍然屹立在我村具有传奇的大东上的每个角角落落,诉说着当年苏修帝国主义对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见证了一个时代发展的过程。过往的游客无不驻足留恋,回味着当年金戈铁马,气势雄浑的战斗场景。给我们英勇的解放军子弟兵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村的农民也顺应时代潮流,从上世纪末陆续涌向全国的各大城市去支援国家建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我家乡增了光添了彩,如今村中还有一些老者舍不得离开家乡,日夜守护者具有传奇色彩的小村庄,有望我村随着脱贫攻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