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逐年上涨,“断缴”现象加剧,农民:你们还愿意交么?

新农合的全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一种以农村户口为前提,农民创造的互助互济制度,新农合的产生主要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实际医疗服务中,也确实解决了多数农民的看病难问题,切切事实的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后顾之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新农合记得在2009年时,每年的花费是10元,之后每年都会出现递增,50元、80元、110元、150元.....,一直到现在的280元,在这些年的逐渐增加中,农民对新农合的态度也是发生了不一样的转变,而多数人的最明显的转变就是,这个新农合上缴从最初的“救命稻草”到现在的“不愿意上缴”,毕竟十年前的小麦是1元/斤,现在的小麦还是1元/斤,农民的收入没有提高多少,这个新农合的费用却上涨了几十倍。

根据最新的报告显示,2022年的新农合在不住的情况下,280元/年已经上涨到了320元/年,而且这还是一些普通城市的缴费,在南方一些大城市,有的新农合已经达到了580元/年,按照正常缴费来算,一个家庭4口人,一年光要缴纳新农合的费用就已经达到了1280元,可见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个费用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实新农合的“断缴”现象加剧,除了每年上缴的费用在增加外,还有两个原因比较重要。

1,实际花费问题,小农人的母亲因为患有糖尿病需要去医院进行调养,在我印象中,我的奶奶在2012年的时候去医院调理半个月的时间,一般花费是在1200元左右,而我的母亲因为参加了新农合,去了定点医院,住院8天,花费是8432元,报销了4752元,实际花销的费用是3680元,报销比例是58%。看到这个花费,其实从我们内心来讲,就算给报销,但花费的费用一点也不比以前少,可能这是一种个别情况,但整体来讲,农民们之所以“断缴”这个情况还是占主要的。

2,异地报销受限,新农合虽然是农民的医疗保险,但现在由于各地的消费水平和医疗水平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新农合是不能互通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农民明知道外地医院好,但因为没有当地的新农合,就算去了也不给报销,所以都会尽量选择自己家当地的医院,这样的思想不仅耽误了病情的治疗,同时也会让资金做一些“无用功”,所以,这个异地报销问题是新农合“断缴”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在2021年,新农合将会慢慢打通各城市的互通,让农民真正实现全国就医的愿望。

针对农民新农合“断缴”问题的出现,作为一个农民,小农人想要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希望大家帮忙斟酌一下。

1,门诊费用划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久病成医”,现在去医院就诊,很多老患者都知道了其中的流程,先去挂号,去到医生那,直接就让医生开出了化验单和检查单,各种检查和化验就开始做,可能一个简单的感冒,都会检查到心肝脾肺,这种过度检查确实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因为现行的新农合制度是在门诊看病的所有费用是不能报销的,而想要看病还必须要做检查,所以为了真正实现惠民,希望可以将门诊费用划入新农合的报销范围。

2,增加新农合的补贴,这个应该是所有农民的心声,很多人说这是一种无理取闹的做法,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在扩大,服务质量在提高,涨价也是随着物价在涨,为什么非要单单给农民增加补贴?其实,农民所谓的增加补贴,无非就是因为农民是种地的,农民是负责养活那些不种地的,他们的收入都是透明的,每年每亩地无非就是几百元,一家人总共才能有多少亩,而每年上缴新农合的费用基本就是一亩地的纯收入,试问,有几个农村家庭真正能够是无压力缴纳新农合,所以增加新农合的补贴将会切实的改变农村新农合“断缴”的问题。

很多人说,新农合每年费用都在上涨,而且每年看病很少去医院,所以没有缴纳的必要,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可以高达70%,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得了重大疾病正好在新农合报销范围,相信您这一年几百元的投入还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新农合无论如何都不要断缴,否则一定会后悔莫及的,大家认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