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浙江画院35岁记:孙永之“勇”
孙永早年曾和老同学谷文达一起玩过抽象,没曾想被老师陆俨少发现,对着他就是一顿喷头喷脑地斥责,说你们两个人本来笔性很好,不老老实实作学问,弄什么前卫的东西?是不是想造反?蒙了的孙永铁青着脸回了一句:老师我永远不会背叛你的。
后来,他画了张青绿山水《峨嵋天下秀》参展,陆老大加赞赏:噢,你这个青绿画的好。
他从此“改邪归正”。
(图源自浙江画院官微)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27岁的孙永凭《水乡风情图》获铜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就此奠定了他创研的良好基础。但他彼时就很清醒:“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我中了一个'少年得志’,所以非常警惕。”
通透的孙永1957年出生,今年62周岁。
时代的动荡与给予的机遇往往相生相长。他幼时就爱文艺,但其父属非知识分子体系,对这个爱好基本无帮助。但面对儿子内心热爱之火的熊熊燃烧,父母自是竭尽所能。终于,在他14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的同事托关系找到了中国美院的一位老师,间接地与这个系统搭上了线,孙永因此遇到了自己的启蒙恩师朱恒,其为人质朴、耿直正气,他的专业是山水,这很有缘分,山水是孙永的最爱,这源自他幼时的生活记忆,深刻且隽永。
孙永?钱江潮韵图?183cm×394cm?2016年
因父母工作忙,孙永在断奶后就被送到外婆家,直到8岁才回杭州读书。外婆住在南天目山深处,那时还没有通车,需从公路翻过大山,再走上十里山路。当然艰苦,但外婆家门口有非常好看的大树和远远黛青色的山总让他陶醉,于是自然而然想表达,表达不好就拼命琢磨如何提高技艺。小时候的他模仿能力强,也很有表现欲,最爱临摹香烟盒或饼干盒上的图案。中学时表现更突出,与同学相较“往往我半年解决的问题,他们有时两年都没解决。”众所周知,感悟力与模仿力不仅是天份,更是艺术家重要的基本功,因为绘画首先是门手艺活,“如果大家都不追求技术含量,那就是儿童画、涂鸦。同样,如果绘画只注重意境和趣味但不讲究技术,又是无根之木。”在孙永的理解中,艺术一定要有具体的承载,如线条、造型等语言表达能力,否则就是“虚脱”。
孙永 鲁迅故里 215cm×190cm 2009年
因此首次得到老师传授的孙永“如饥似渴,有点贫儿暴富的感觉”。朱恒老师收藏了大批珂罗版画册,这为孙永学习经典再次打开大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知到山水画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因时代之故,高中毕业后的孙永作为一名知青下乡务农。期间,为不耽误出工,他选择白天干活,晚上挑灯读书画画。每次假期回杭,再到朱恒老师家里求教。1977年,插队落户的孙永抽调到县文化馆搞创作,创作了一张《井冈山》,参加杭州书画社的一个“七县农民画展”,恰巧被浙江美院姚耕云、童中焘看到。两位老师很赏识。姚耕云于是托人四处打听,希望他能到他家去做客。
机会永远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孙永因此在姚耕云老师家里首次见到陆俨少先生真迹,尤其对一套《杜甫诗意》册页念念不忘。那晚回家后,孙永才真正意识到“山水居然还可以这么画!”豁然开朗,“对我的触动太大了。”
孙永 古镇周庄 47cm×90cm 2004年
孙永 龙冈石窟一截 60cm×95cm 2007年
转机发生在1979年。
那年开春时,孙永突然收到消息:中国美术学院面向社会招收首届山水研究生。朱恒老师立刻给他写信:你还年轻,不妨来报考。姚耕云老师也鼓励说:按你现在的水平,只要正常发挥是有希望的。那年孙永22岁,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没想到,初试复试一路前行,最终顺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以陆俨少先生为导师的山水研究生班。
事实上,这位“幸运儿”最初根本就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因为我是没有进过大学的人。”要知道,他可是从一名“高中生”直接成为“研究生”的,这个跳级式的身份转变带给他的除了惊喜,更大的是“懵懵懂懂”。班级里他年纪最小,很多同学都比他大十几岁,入学后,很多东西需要自我调整,而且“当时陆老对我印象也不深,因为我在考入之前没有和他见过面。”
孙永 魂 90cm×90cm 2001年
两人谋面发生在上海。姚耕云老师带他们到上海拜访陆俨少先生,孙永一进门就傻了眼,陆俨少先生当时住房很小,那么多优秀作品居然就诞生在这里……后来陆老到杭州上课,住在一个小招待所里,也只有两间小屋子,一间吃饭、画画,一间睡觉。
其中一个学期里,孙永和同学们几乎每早都跑到招待所看陆老画画,一待就是半天。陆老先生话不多,画到要紧关头才讲两句。第二学期,陆老安排他们采风,再分配临摹指定的十张宋元名画,但好像是没有一个人全部完成。
那几年陆老行程匆忙,实际教他们的时间有限,但让他们提升了眼格与品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艺术领域,掌握基本的判断标准极其关键,所以孙永认为画画的人可以眼高手低……如有一次,陆老带他们到上海博物馆看古画,一张张讲,告诉他们,要一笔一笔看,一笔一笔在心中临摹,整个看过来烂熟于心,一出手就会高。这其实是在教他们如何“读画”,真正领悟了,模仿起来就会很准。幸运的孙永年轻时便站在了大师肩膀上,眼格自然不凡。
孙永 峨眉天下秀 65cm×135cm 2000年
除注重治学,恩师淡泊名利的特性对孙永的教诲颇深。一直以来,生活中的孙永都极其朴素,吃穿一概不讲究,单色套头T恤和简单长裤是夏季常备,冬天一件深色厚棉衣无所不搭,脚下布鞋与腰中皮带更是常年不变,有时甚至有过于简单之嫌。但他从未在意,因为其心永远都只在艺术。
当然,还有画院。2008年,孙永正式就任为浙江画院第四代掌门,至今已整11年。藉由陆老的深厚渊源,他与这个机构可谓互相成就,早已血浓于水。
(图源自浙江画院官微)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省级专业美术创研机构,浙江画院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代骄子,但其诞生算不上很顺利。
1956年,“浙江省5·1春季美术展览会”在杭州举行。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李丰平等领导到场。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副书记高培明再次向领导提出建立浙江画院一事。领导表示无法解决编制,可先拨经费资助一些水平高但生活困难的国画家。展览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时任院长潘天寿和领导们商讨筹建画院事宜。由于“文革”十年的耽误,1979年省政府批下编制,浙江画院胚胎渐成,因院长人选又耽搁好几年,1984年12月22日,浙江画院成立大会终在西湖国宾馆召开,画院工作地点随后移至市中心武林广场上的浙江展览馆第八展厅。
(图源自浙江画院官微)童星思维口才www.68jiameng.com/special/kc/koucai.html
孙永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文联,共同参与浙江画院筹备工作。两年后随着画院成立和陆俨少先生的走马上任,孙永又成为他麾下一员。“陆老大我四轮,他48岁时我出生,我们都是6月份生日,我22岁考上他的研究生,他是首任院长,我是第四任,两人都属鸡。”在孙永看来,他与陆俨少先生缘分奇妙,交叠时空有诸多冥冥之处。
在陆俨少先生的引领下,画院的第一代画师都很敬业,如今在全国业界都算得上是翘楚级人物。如曾密、徐启雄、潘鸿海、姜宝林、何水法等。“当时他们创作环境很艰苦,窝在一个小展厅里其实很难施展,但大家都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风雨兼程35年很不容易。”孙永同为第一代,也更明白传承之道:“一个学术机构垮下去很简单,但立起来要花很长时间。”在他看来,某些画院就是因为接力棒交接不善,所以衰败很明显……现在,浙江画院已传承到了第三代。年轻人进入画院后通过几年的传帮带,很快就会在学术创研上提升几个台阶,但“我们美好的事业永远在路上。”对未来,孙永同样保持清醒。
时间流转35年后,妙缘再次袭来。
同是浙江展览馆,整个二楼的五千平方米场地、近千米展线,六百余件作品将隆重亮相,“东西南北中”五大板块将全面系统展陈浙江画院筚路蓝缕的系列学术成果:
一、浙江画院画师回顾展(汇集建院以来最优秀的部分创研作品,基本体现专职画师的优秀水平,折射出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整体脉络),其中,3件长5米、高2米的巨作令人期待:人物画以“共和国功勋”为创作主题,展现一批为祖国改革发展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功勋人物形象;山水和花鸟作品则分别以“锦绣河山”和“满园春色”为主题,描绘的是祖国绚烂的湖光山色和人文精神。
二、画院藏品展(主要体现自画院成立伊始各路优秀大咖陆续留下的部分墨宝及省政府委托画院收藏的部分名家作品)
三、“走进浙江越剧团”(这是浙江画院近十年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打造的一个系列学术品牌的展示,是一次丹青戏韵的完美融合,且浙江越剧团恰与新中国同龄)
四、画院创研员和学员成果展(这也是前十年画院“开门办院,资源共享”理念的具体体现,为画院人才梯队建立储备库,此次展陈的是部分在聘人员的部分创作成果)
五、史料所及(浙江画院影像志,是35年历程所留下的方方面面活动的影像记录,从上万帧照片中精选出百余幅集中公布,让画院的整体形象更立体、丰满和生动。)
改革先锋 200cm×500cm 2019年?池沙鸿、陈虹、袁进华、陈青洋、吴珍之、余宏达、罗小珊集体创作
锦绣江山图?200cm×500cm?2019年 孙永、茹峰、余昌梅、林爱国集体创作
春光无限?200cm×500cm?2019年 何水法、张伟民、石君一、罗剑华、赵跃鹏、姚晓冬集体创作
今年恰逢新中国70华诞,又是首任院长陆俨少先生诞辰110周年,加上浙江画院35周年生日,三者叠加,使2019年对浙江画院而言注定是喜庆的一年。这次“捧出自己35年来的创研成果,既是接受人民的检阅,也是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上一份文化厚礼,更是我院一直秉持的'感恩人民,回报社会’理念的集中体现。”孙永说。
作为一位“承上启下”式的人物,孙永身上散发的“勇者”之气值得瞩目。
在他的操盘下,浙江画院不仅以多项实际举措弘扬和传播陆俨少先生高屋建瓴般的艺术遗产,如2003年成立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2004年至2008年编撰出版《陆俨少全集》;2008年至2009年分别在上海、南京、北京、广州和杭州联合主办“百年俨少”全国学术巡回展;2009年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传承经典—陆俨少及学生晚辈作品联展”并出版大型画册;2014年主导出版《陆俨少传记》和《画人陆俨少》两部传记专著,弥补陆俨少大师尚无传记的缺憾,将陆俨少生前巨著《杜甫诗意百开》晋京在中国美术馆圆中厅做专项展呈;2015年创立并举办“首届'陆俨少奖’全国中国画展”这一独立学术品牌。此奖两年一届,已圆满完成了三届,赢得业界广泛认可和赞誉。
(图源自浙江画院官微)
更让外界啧啧称奇的是《中国画院志》的编撰。对此,孙永自认“可能是空前绝后”,因为“这种编撰繁琐、体例庞大、垂名青史的工程,只有浙江画院勇于担当”。
2017年9月26日,《中国画院志》第二次编撰工作会议在浙江展览馆召开。图为召开现场
的确,国内一直缺乏一部可阐述中国画院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权威巨著,有关画院体制的存续发展记载和系统性研究的著述也始终处于断章式和碎片化的状况。一直身处画院体系的孙永对此早有考量并谋划已久,且既有胆识,亦有谋略,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自2010年始,浙江画院便以《中国画画刊》为平台与各大画院进行梳理刊载,历经7年多,逐渐理清国办画院当今的存在状况。收集了了相当庞大的原始材料。以此为基础,浙江画院于2015年正式提出编撰中国第一部《中国画院志》的决定,并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画院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国办画院负责人共同组成《中国画院志》编撰委员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5年、2017年分别召开了编撰工作座谈会议,《中国画院志》已被列入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重大项目。本志将于2020年出版首发。
孙永 如网人生 135cm×135cm 1997年
另外,孙永的直率亦是出了名。他敢说,很少担心得罪人。这份“胆”,深究而言,实源自“责”。
在他看来,随着老一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走到路中间发现有块石头会绕着走,而我们当年是要把石头搬开再过去。因此形成了学术弱化,碰到难题就躲。”除了畏难,很多年轻人画画的目的也不再单纯。“很多人道听途说,觉得这个行当轻松,涂两笔就能换钱,就想办法混进来做发财梦。”实际上,孙永对老前辈的生活有着切身感受。“像朱恒老师,夫人是农村妇女,家徒四壁。姚耕云老师家里也很简朴。连陆俨少先生晚年的家里依然家徒四壁。我们当时觉得画画就是内心所求,看到好画就激动。”但现在一些年轻人让他失望,“大多数面貌都差不多,你仿我,我仿你,眼格也低。”
面对现在绘画的整体局面,孙永毫不讳言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很多所谓名家简直是浑水摸鱼,把这个体系搞的乌烟瘴气,加上一些不学无术的的小后生擅长摇尾乞怜,如邪的、丑的、陋的都脑残般的拼命叫好,业界舞台群魔乱舞。我现在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百思不得其解,我对这个现象深恶痛绝、悲天悯人。还好绘画是千年传承,前面总是有标杆参照。”
孙永 西泠印社 95cm×67cm 1984年
他认为画画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可以当艺术家。所以我坚信最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因此,他非常鼓励画师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争取年富力强时留下几件垂名青史之作,“作品留不下,名气再大迟早都会烟消云散。”
而他自己的创作则颇与众不同。别人是一招鲜吃遍天,他是三五年就换一个板块。板块类似方阵,一个板块对应一类内容和形式,几十个板块串联起来就是一条丰富多彩的长河。譬如其中年惊艳众人的工笔板块,《三味书屋》《夜幕下的喘息》《魂》等作立意独到,给沉闷的工笔画界带来别样活力。“当年老先生教的一些方式方法,我受用一辈子。”再到后来的“写生板块”风格也多样,“因为我很注重根据不同内容应物象形的拉开距离与形式”。
虽以山水为主业,但触类旁通,孙永对很多门类都兴趣浓郁,如书法,无论多忙,几乎每天都坚持写,“陆俨少先生的“四、三、三”治学理念没齿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