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脏器。它的位置是上接于胃,下连大肠。所以它在上以幽门为上口,在下以阑门为下口。

小肠的主要功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主受盛化物。“五脏十二官”里面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的就是小肠有受盛化物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泌别清浊。

主受盛化物是什么意思?受盛,受,就是接受;盛,装水谷,受盛水谷的意思。那么受哪里的水谷?受由胃而来的水谷。小肠从位置上来说,它是与胃之下口相连的。胃为水谷之海,胃接受了水谷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就通过幽门传到小肠。所以小肠有受胃之水谷的功能。

小肠受了胃的水谷之后,它还能够把水谷化为精微,也就说小肠还有化物的功能。一方面,精浊由此而分,精微的部分经过小肠,或者上输于脾,或者是向前济泌别汁,注于膀胱;那么糟粕的一部分,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把它下传到大肠,最后由大肠而出。这个就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

假如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异常了,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一个,小肠就首先失于受盛,不能够再接受由胃而来的,经过腐熟的水谷。这样的话就导致胃气不能降,出现腹胀、腹痛等这样一些症状。第二个,虽然小肠能够受盛,但是失于化物,不能够别清浊,化精微,传糟粕,那么清浊在此就不能分开,清浊俱下于大肠,最后就变为两种情况:一个就是完谷不化的飧泻。在另一种情况下,因为清的这部分水液也从大肠而出了,就可能导致泄泻、水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肠主化物本身就有分别清浊的功能。这就是它的第二大功能——泌别清浊的基础。泌,就是分泌、选择的意思;别呢,就是区别。“泌别清浊”,就是把清的和浊的分开,各走各路。清的,借脾的升清功能,它可以再往上——水饮上输于肺,或者通过脾输布于全身;而浊的,向后传于大肠。清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往前,我们前面讲“济泌别汁,渗入膀胱”。

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对于水谷的运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里面对于水液的运化,尤其重要。也就是说它的这个泌别清浊的功能,决定了津液的代谢,或者说水液的代谢是否能够正常。所以也有个说法,叫小肠主液。那么,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与这相对应的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无非是讲大小肠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我们一般讲水液代谢,首先会提到肺、脾、肾,会提到三焦,膀胱。但是实际上大肠、小肠在里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那么这样的话,如果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他就能把清的那部分化为精微,或者是上输、或者是渗透到膀胱;浊的这部分,就通过阑门传到大肠,由大肠传导而出。假如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了,水液代谢就会异常。

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个,就是各种排尿症状,诸淋、小便不利,都有可能由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引起。我们之后学方剂,会学到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子,导赤散。它就是专门治疗心火移热于小肠。这种情况下,因为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导致了小便淋漓涩痛的症状。

另外一方面,本来清的应该是往前走,经膀胱最后气化而出,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但是现在小肠不能泌别清浊了,清的不走前而走后,经大肠而出。大肠津液就太多了,或者说水液太过,就变成泄泻下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治疗它,是止泻好,还是利小便好?当然应该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水液仍然从前而出,能够泌别清浊。这就是所谓的“利小便以实大便”。

接下来再讲一下心和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是相表里的,他们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从生理的角度上讲,小肠之所以能够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要就是靠心阳敷布于小肠。所以说如果说心阳不能敷布于小肠,小肠就不能够受盛、不能够化物。

所以在病理上来说,最常见的就是小肠作为腑,能够代其脏而受邪,以保护与其相表里的脏。具体到小肠来说,就是心。所以小肠能够受心经的邪气以护里脏。这对应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说当有邪气要入心经的时候,有可能会先侵犯到小肠,小肠代心受邪;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心经已为邪气所伤,这个邪气就要有出路,它可能会被正气先驱逐到小肠经,再由小肠而出。

既然知道有这个规律,当心经有热时,应该怎么治疗?我们就可以用导热下行的方法,使心经的热邪由小肠而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假如这个热邪是直接侵犯到了小肠,而我们的正气又不足以抗邪,这时候小肠经之热邪,也可能循经上炎,扰动心神,出现心烦、口渴、失眠等等一些心神扰动的症状。

整理:韩双双 

校对:岑秉融、杨德威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