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延/我的“芋头娘”(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我的“芋头娘”

陈青延

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芋头的用途,在母亲的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记得小时候,我很玩皮,经常在农村的柳树中捣鸟蛋,捉蝉儿,老是被树叶上的活辣子蜇了,疼痛难受。回到家里,每次都是母亲从外面折回了芋头茎,挤出里面的液汁,涂在我的痛处,立马,我的疼痛就消除了。

我的老家在洞庭湖区水乡的湖洲子上。我的母亲自然也就长年累月生活在那一片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但每年都喜欢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田间地头种植芋头,而且还能做出一系列的芋头饭菜,尤其是她的性格老实本分,像挖出一窝芋头中的芋头娘一样,有一种承受痛苦,把芋头崽分割出来,奉献给人类的精神。儿女们私下里就称她为“芋头娘”。

芋头是农村里常见的一种农作物,分水旱两种。一种是种在水田里,称水芋头;一种是栽在旱地里,这种芋头大都是狗脚芋,称旱芋头。无论是水芋头,还是旱芋头,到了该挖出来做菜的季节,将它挖出来一看,每一蔸芋头上,都有一颗又大又圆的芋头娘,芋头娘四周连接着三四颗毛茸茸的小芋头,人称它们是芋头崽。母亲每次把这些芋头崽从芋头娘身上扳下来时,芋头崽就会离别而去,芋头娘就会在分开的口子上冒出一点浆水,如同我母亲,看见儿女们长大成人后,各奔东西去工作时,冒出来的喜悦泪水。

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就是一位喜欢种植芋头,喜爱做芋头饭菜的农家妇女。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农村搞大集体,母亲瞄着自家房前屋后的荒坪废地,开垦种植芋头,既解决了家里人吃菜的问题,又解决了青黄不接时,家里人口粮不足的困难。我小时候,记得家里口粮接不上茬之际,母亲就从灶屋的糠头围子里掏出保藏的芋头,从芋头娘上掰下芋头崽,随手从外面捡回打碎过碗的一块废瓦片,坐在家门前,开始刨去芋头崽的皮,用竹篮在水塘里撞洗干静,放入大铁锅里,用芋头崽卧饭。母亲用芋头崽焖出来的芋头饭,那个香味呀,使我吃了一碗还想吃下一碗!

可以说,在乡间,芋头是农人普遍栽种的一种农作物。母亲每年在自家周围的土地和水沟边种植一片一片芋头后,齐腰高的芋头茎叶,就给我们家带来了一片片绿色的美景,一家人每天早晨起床,开门看去:微卷的绿叶上,露珠像晶莹剔透的珍珠,随着茎叶摇曳,在叶片上来回地滚动,霞光一照,闪着耀眼的光亮。等到每年八至十月份,芋头开挖收获的时节,母亲就会把割回的一束束修长的芋头茎,掐去叶子,浸泡在事先准备好的米潲水缸里,也就是普通话说的浸泡在淘米水缸里。几天过去以后,母亲将浸泡过的芋头茎,从米潲水缸里捞出来,洗干净米潲水,然后把芋头茎挤干水,切成筒筒,放在太阳下晒干以后,拌上一些剁辣椒,腌在坛子里。在我老家洞庭湖水乡,腌在坛子里的芋头茎就叫“芋头窝子”或“芋头荷子”。母亲把“芋头荷子”在坛子里腌制好后,拿出来炖新鲜鱼头汤或炖新鲜鱼杂汤,酸甜鲜美,令人垂涎欲滴。

生活在农村老家的母亲,一生中,不但能腌制芋头荷子,而且还能腌制出可口的芋头丝。在每年收获芋头的季节,母亲将那些刨皮麻手,难以煮烂又麻口的芋头娘,一个人拿废瓦片刮去皮,洗静,切成丝,晒干,撒上剁辣椒,装进坛子里,封好,盖上坛盖,在坛檐边放上水,十天半月以后,一坛不再麻口,又易下饭的芋头丝就腌制成了。而母亲每次在刨去芋头娘皮的时候,都不让儿女们拢边刨,生怕芋头娘麻了儿女们的手。

在母亲做的芋头菜中,使我最爱吃的一道菜还是芋头崽炖猪骨头。在做这道菜时,母亲把毛茸茸的芋头洗静后,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熟,尔后倒入脚盆里,用冷水泡一下,拿手一颗一颗地挤出芋头肉,再将芋头肉倒进锅中炖猪骨头。炖好后芋头猪骨头菜,香气四溢,叫我口水直流。

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芋头的用途,在母亲的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记得小时候,我很玩皮,经常在农村的柳树中捣鸟蛋,捉蝉儿,老是被树叶上的活辣子蜇了,疼痛难受。回到家里,每次都是母亲从外面折回了芋头茎,挤出里面的液汁,涂在我的痛处,立马,我的疼痛就消除了。

在我的母亲一生中,不但喜爱种植芋头,而且她还有芋头一样的奉献精神。如今,老家农村的乡亲们年年栽种芋头,然而,母亲却因病离开她生活的土地,离开了她钟爱的芋头,离开了她牵挂的儿女们!

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花香心悦,六十年代出生,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一九八三年开始写作,有作品散见《中国散文家》《中国乡土文学》《检察文学》《东方散文》《中国风》《齐鲁文学》《中国老年作家》等报刊。现居湖南省南县,闲暇之余,码一点文字,自娱自乐。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那些年农村的“潲水猪"和养猪人

    今晚,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条征答题:如何看待拉泔水喂猪的人?由此,我想起了儿时老家川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的情形.他们的猪喂的潲水,叫"潲水猪",想起了祖母她们那些辛劳的养猪人 ...

  • 常善良亲情散文:我的娘(四)

    当我整理这些文章时,娘亲离我越来越远了,我唯有用文字记录下与娘在医院相处的片断,希望娘在天堂里没有痛苦!思念我的母亲! 散文接上回: 常善良散文:济南的冬天(一) 常善良散文:打电话(二) 常善良亲情 ...

  • 郭西明丨送别(散文)

    我不敢再看母亲的脸,因为眼泪在我的眼中打着转. 鸡刚刚叫过头遍,母亲就起床为我准备远行的早饭.在漆黑的静谧中,我感觉到母亲起床的声音.窗外的月光渗进了屋内洒在了母亲的脸上,那是一张写满了忧郁的脸,只见 ...

  • 常善良散文:尝试

    散文:尝试 作者:常善良 一九九五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尝试",也就是那一年自己高考如愿,成了一名大学生.时隔二十六年,我又有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尝试. 二零二一年元宵节前夕,下了一场 ...

  • 【108】“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朱旻作品

    我的母亲 朱旻(江西) 年逾古稀,被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被山风吹皱了的脸,由于经年累月的不停劳作落下了--双手不停地发抖.母亲老了,让我不禁心酸. 我出生在陈山河畔的一座已逾百年的红心杉木建造的古朴的 ...

  • (散文百家)陈青延/车水号子

    散文百家 车 水 号 子 陈青延(湖南南县) 仲春时节,放假回到老家农村忙春耕,看见小弟用电机抽水灌溉农田,耳边便回响起了过去农村搞集体时,农人在农田抗旱排渍中,用水车车水喊出的车水号子. " ...

  • 【散文】陈青延/萝卜地里母爱深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用文字温暖世界 萝卜地里母爱深 陈青延 位于八百里洞庭湖腹地的农村是我的家乡,那里湖水烟波浩渺.土地丰腴肥沃.庄稼绿色环保. 也许是洞庭湖平原的水土特别娟秀灵气,养 ...

  • 做个香盘过大年 | ​陈青延

    作者简 做个香盘过大年 陈青延 在我的家乡,每年过年吃年饭,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少不了端上一盆美食菜: 香盘.这盆香盘,是由多种食料拼制而成,色香味浓,回味无穷.年饭上,一家人吃上这道菜,表示着团团圆 ...

  • 【“战疫”征文精选回顾】【湖南】陈青延丨层层设卡

    层层设卡 文/陈青延   窗外,春光明媚,和风吹拂,往年这个时候,在我居住的小城里,从窗口里望去,街上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今年为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我已经关门闭户,宅在家里,从大年三十 ...

  • 文化人轶事 | 陈青延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文化人轶事 陈青延 名山小镇的B君,不但是镇上一位喝了点"墨水"的文化人,弹得几曲好音乐,画得几幅好画,写得几篇好文章,而且还是镇 ...

  • 【抗击新型肺炎专栏102】| 陈青延: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 陈青延 二O二O年的春节与往年不一样,城市乡村,冷清沉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日子里,街道上行人稀少空旷,公路上车辆寥寥无几.自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一月二十三日十时进行封城以后,全国各 ...

  • 陈青延 | 微信的烦恼

    微信的烦恼 陈青延 这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上市,微信就应运而生了.众所周知,微信进入人们的视野,既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与乐趣,又给生活带来了烦恼和不安! 微信可以交朋结友.分享美文美图.推动微商营销.快 ...

  • 陈青延 | 手机负担

    手机负担 陈青延 说出这个问题,不是说的话费的负担,也许有不少人却不以为然,会问还有什么负担,是在故弄玄虚吧?而在我近二十年的生活中,确确实实感觉到手机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负担和累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

  • 陈青延 | 美丽的青海兰

    美丽的青海兰 陈青延 身穿藏青蓝,清流保平安.这是我们南县老百姓,对警察叔叔和警察阿姨的盛赞. 我在南县南洲实验小学读四年级.每天上学和放学的途中,经常看到穿着藏青蓝警服的警察叔和警察阿姨,在南洲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