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掠影】苏小蒙/我和校友二月河的那些过往旧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苏小蒙
话说二月河
提起著名作家二月河,恐怕无人不知。他写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几大卷帝王系列,不仅风靡全国,在香港、台湾乃至海内外都拥有众多的读者。据说学术界有不少专家认为,他的这些作品,可能会像曹雪芹的《红楼梦》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古。
当然,对二月河这些大作,文坛上也有异议。提出它“只有皇帝的文治武功,不见老百姓死活”;甚至有人认为他美化了皇权帝制。但我觉得,这不是纪实、不是教科书。这是小说,小说创作是允许虚构的。
但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是谁也不会否定的。
在这里,我说我与二月河是校友,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有“傍”名人之嫌。不过,我已年过古稀,对于名利已是天马浮云,不值一提。我之所以写写,只是出于“年轻人爱讲未来、老年人爱提过去”的一种怀旧心理,权当文友间的一段轶闻趣事。
恰同学少年
我最早知道二月河这个人,是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囯庆节,报刋上照例要刋登一些庆祝国庆的文章。我在我们河南的《河南日报》副刋上看到一首诗,题目我忘了,体裁用的是“信天游”形式,一节两句。全诗不长,也就是二三十句。大意是“我的名字叫解放,解放了我家才过上了好日子。现在我是一个汽车司机,开的就是'解放’车,我要加足马力,一直开到全世界人民都解放”。
诗中所指的“解放车”,就是1949年解放以后,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大卡车。这是我国自力更生研制的,当时是我国工业引以为骄傲的国产品牌之一。
这首诗构思巧妙、立意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记住了“凌解放”这个作者的名字。
直到90年代二月河出名以后,我才知道当年这首诗竟是他写的。这个“凌解放”是他的本名,一直居住在我们河南南阳市。由此可见,二月河还是文学青年时,就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出手不凡。
我与他真正认识,记得是90年代末、新世纪之初。那时,我已在《河南新闻出版报》当副刊编辑。有一年夏天,二月河从南阳来省会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办事,因为同在一个大院,他与我们报社社长孙法智、总编辑任建谊较熟,办完事就顺便拐到我们编辑部。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不失时机地向他约稿,想请他为我负责的副刊写点儿东西。
“写点啥哩?”他问我。
“你想写啥写啥。”我说。
也许我们年龄相仿,他是1945年,我是1946年生人,没有现在所说的“代沟”,虽然初次见面,丝毫没有拘束,倒有不少共同的话题。
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谈起了各自的经历。他偶尔说他小时候曾居住在洛阳,小学曾在洛阳铁小上过一阵子。
洛阳铁小?
洛阳铁小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洛阳铁小全称洛阳铁路职工子弟小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整个洛阳市惟一的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我父亲当时在洛阳铁路电务段工作,我和我姐的小学都是在那里上的。
二月河告诉我,那时,他父亲作为一名军人,原在陕州军分区。后来这个军分区撤消并到了洛阳军分区,他随父亲来到洛阳市。由于洛阳军分区设在洛阳火车东站附近,离洛阳铁小较近,他就转到了那里上学。
这么说,我们还有同窗之谊!
我们哈哈大笑起来,激动得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握了握手。
我们推算了一下,在洛阳铁小时,二月河比我高一级。如果我是一年级,他就是二年级,与我姐上的同一个年级。
这时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二月河,看能不能勾起一点儿关于他童少年时的记忆。他个子不高不矮,胖胖的,慈眉善眼,虽然已是人人皆知的“大名人”,但他的穿着没有一点儿名人的样子,一件皱巴巴的白衬衣,一条又宽又长的旧裤子,脚蹬一双老式布鞋……二月河从来不爱修边幅、不爱摆派头,在文学界可以说人所共知。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姐给我讲的一件事。她说他们班有位男同学,父亲还是解放军的一个大官哩,可他衣服不整,脸也少洗,整天显得邋里邋遢的……
莫非他就是当今的二月河?我心中暗想。因为我知道我们那个学校,正如校名显示的那样,父母几乎全是铁路上的。像他这样的军人子女,可以说屈指可数,绝无仅有。
我把这件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谈出来,二月河笑了,问我姐叫什么?我说叫王明芝。他想了想,说几十年了,只记得同学中有个叫“岳孬”的,因为这个“孬”字上下用“不好”两个字构成,何况“孬”是个贬意词,觉得他这个名字怪滑稽,其他他早都记不起来了。
这个岳孬我也记得。他后来留了级,正好留到我们班里。其实他名字叫“孬”,人倒不孬,挺老实的。
他还说:你姐说的那个同学肯定是我。当时我父亲初来乍到洛阳,我母亲却还在陕县公安局没有调过来,他俩相距两地。我跟着父亲,他那时也不是什么大官,只是个政工科科长,1955年授军衔时,给了个少校,算是团级。他工作忙,根本顾不上照顾我。如果我母亲在还好,会帮我洗澡、理发、换衣服……
是啊,那时我们都才十来岁,还是生活不会自理的孩子。
我们谈起洛阳铁小的一些老师。他记得的,我不记得了;我记得的,他已没有记忆。
不过他提起他曾经的班主任姜老师,一个教语文的老教师,我倒想起来了,因为他也是我姐的班主任,来过我家家访过。后来打成了“右派”,下放到洛阳铁路工务段当了一名工人。我似乎还有那么点儿印象。
“姜老师的课教得还是挺好的。”他说着,脸上流露出一种同情和惋惜。
还有一个郭老师,是教美术的,画画得不错,洛阳铁路职工俱乐部建成之后,他调到那里当了专职美工。我们还谈到一个唐老师,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仅满口普通话说得漂亮,说拉弹唱还样样都会。用现在的话说,可谓美女……
我们还谈起洛阳铁小后边就是横亘百里的邙山,邙山脚下的那座司马懿坟。说是坟,其实是一座山,海拔足有五六百米。平时同学们没事,都爱三五成群地到那里攀爬。二月河说,有一次他下来时一不小心摔倒,摔掉了一颗大门牙,让他痛苦了好一阵子……
我说我那时身单力薄,根本爬不上去,往往随同学去了,只能爬到半山腰,眼睁睁地看着大家在山头上欢呼跳跃,羡慕得要死……
同学相见,一见如故。那次分手时我们相约,等有空时,一块去洛阳,到洛阳铁小看看,享受一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哪里来”的乐趣。
母校情未了
我和二月河都是上世纪50年代末先后小学毕业的。
屈指算来,时间已过了四五十年。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我们记得我们在洛阳铁小上小学的那段日子,可洛阳铁小却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四五十年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学子?作为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员,恐怕学校早已把我们忘记。
我心血来潮,决定给洛阳铁小写封信,告诉他们,如今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二月河小时候,曾经在你们这里上过小学,可以说就是从你们学校走出来的……
果然不出所料,洛阳铁小,已经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改为洛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现名洛阳市直第十小学)。接到我的信后,很快回了信,说我给他们提供的这个信息不仅振奋人心,亦十分重要。“二月河先生如今成为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名作家,无疑是我们学校的自豪和骄傲。”信中还说,“欢迎你和二月河先生作为学长随时来母校指导工作,我们全体师生将像迎接贵客一样欢迎你们!”
我把这一消息通过电话转告给了二月河。
二月河说,你老弟咋恁沉不住气呢?咱们又不是什么大人物,用王朔的话说,不过是个码字的!何况又是去咱们一生受教育的发蒙之地一一小学母校,要那么大的动静干什么?
二月河身为名人,那种谨慎、谦逊,为人低调的姿态不能不让我暗暗佩服,油升敬意。
不久,恰好报社派我到洛阳市新闻出版局采访,有车,我打算去南阳接他,顺路到当年的洛阳铁小看看。谁知他人在武汉出差,无法同行。
在此之后,我曾与二月河又有过几次联系。但由于他忙于写作和忙于他那“帝王系列”几本书的海内外出版和再版工作,后来又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我们重返小学母校一一去洛阳铁小的打算不得不一拖再拖……直到2018年,他因病去世也未能成行。
不知这个心愿他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这对于我和我们曾经度过小学时光的母校一一如今的洛阳市直第十小学来说,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选自苏小蒙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文朋诗友》)
作者简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1946年3月生。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南街人。1964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
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
现已退休,专事写作。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作品同等质量下,订户作品优先刊登!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一稿多投者,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温馨提示:投稿请附个人生活照及150字以内简介。
本平台每日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