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农篆刻
张一农 1961年9月生于重庆。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顾问,巴渝印社副社长。 幼承庭训,1981年拜徐无闻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篆刻艺术。1988年至1990年进修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1992年就职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至今,专职本科及研究生书法篆刻教学。 作品参加过多届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文章在国内重要刊物和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并有专题介绍。
闲言碎语
张一农
篆刻艺术是要下苦功夫的。对古文字的学习是前提,文学和历史文化知识亦不可少,或者说是与篆刻艺术“终身相伴”。其它边缘学科如绘画、音乐等也对篆刻大有裨益。从事艺术,如果想要出好作品、高品味,广博的修养要求可能比其它学科会更高,否则怎么也出不了好作品。
做人也是可以从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的,各方面的修养加起来可造就一个真、善、美的人。
历史不可随意被否定或被抛弃,一个民族历史的精华永远不可能被外来民族的东西改变成新的“变形金刚”。想否定或想抛弃历史精华的人不停地为自己不读书、不钻研找理由,有的还假装像个学者一样高谈阔论,其实不过就是不学无术。
刻印章不需要讨好市场,这两个方面是没有同构关系的。市场上看名气,看不懂作品的好坏,自己喜爱,刻苦用功就是。有人曾对我说:“你把作品寄过来,我在北京、上海去给你扬名。”我回答:“我不想在这么远的地方出名,只在本地有点名就够了”。
艺术实践很能锻炼人的成熟状态,而不应该是一种“至尊”的心理。不抱怨就是成熟,因为不抱怨中含有包容,不但要能包容别人的优点,也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自我感觉太好,总是希望别人比他卑微,就是想让别人屈从他的意志。我坚信成熟能使一个人愈来愈磊落,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终以磊落之气形成共性。
艺术创作过程总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个人想留下遗憾,这就是要求尽善尽美。人类永远在追求完美,而又永远做不到,这是人类自身不确定性特征形成的,所以不必苛求自己。让自己的优缺点都显示出来,即是明智的,也是实事求事的,同样也是负责任的态度。受人表扬可以激发更高热情,受人批评则是享福。
“创新”是一个时髦词汇,似乎艺术家最终目标就是创新,否则不是艺术家?!创新是有条件的,并非适合每个人,不是人人仅凭一张嘴说就可以做到的,诸多因素决定了成功创新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微乎其微,不断努力仍然是最明智、最实在的,更是最有成效的。
“聪明”一词挂在每个人的姓名后,似乎每个人都高兴,人只需要五分的聪明就够了,另外五分需要梓笨一些。太聪明了不肯努力下功夫,太笨了不能快速进步。最终淘汰小聪明,勤苦的艺术实践加上敏锐的思想可让人成为大聪明。
张一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