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新flag
1958年9月,为给建国十周年献礼,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千余名建筑工作者开会,要求在第二年的国庆前,建好北京的“十大建筑”。
这十大建筑包括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等。这是新中国成立来,北京第一批大规模的建筑项目。周总理指示,一定要:
古今中外一切,皆为我用。
建成后,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十大建筑都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除了实用功能,十大建筑更有政治象征。人民大会堂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故宫总建筑面积还大。
中轴线上大兴土木,其中内涵海了去。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也被视作国家的十大建筑。
1999年9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北京进入奥运时代。一个关键问题出现在委员会面前:如果申奥成功,主场馆应该在哪里?
众多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一起聚集在市政府会议室里。面对着一张北京地图,他们初步圈定三个备选地点:
北中轴线至北四环地区;南中轴线的南城;东南四环的垡头地区。
因为当时的南苑机场无法迁移,南城方案首先被否;北京市领导又把目光投向垡头,如果在这里建设场馆,将会盘活大片工业用地。这也是领导们心中的首选之地。
但这块土地的环保升级,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几个月后就要来北京,于是,北中轴线上的北四环地区被确定为奥运中心区选址。
看上去也有一些运气成份。随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与北四环发生了交集,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围绕奥运,众多地标先后涌现,并有着各自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比如奥林匹克公园的主山仰山,与正南的景山遥相呼应,寓意“景仰”。
园内的奥海水系与由后海、什刹海等构成旧城“水龙”。中轴线两侧的鸟巢和水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
在水立方修建过程中,还发生过北顶娘娘庙的传说。对于传统的保护,体现了新时代的北京,对于风俗民情及道德教化的重视。
同时,位于中轴线南端、一度消失半个世纪的永定门,也被复建。
奥运为中轴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注入了人文情怀。当年一篇报道评价北延后的中轴线:
中国的精神龙脊已然成形。
1
住在龙脊上的人,是有福气的。
奥运村和包括鸟巢在内的奥林匹克公园所在,之前叫做洼里乡。因为水资源丰富,这里种满了水稻。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称洼里为:
千里水稻第一田。
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村民们一直在为变成城里人努力。申奥成功后,洼里乡很快成为征地对象。1万多农户整体搬迁。
当时征地,村民可以拿到两部分补偿,一是宅基地的房屋补偿,大概一百来万;二是集体资产处置。差不多也有几十万。
据说当初很多洼里人怀揣着百万元现金,兴奋扑向首都楼市。有村民表示,因为奥运,他们一年之内就实现了过去自己奋斗10年都可能难以企及的梦想中的生活。
也有不少洼里人,虽然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但工作依旧被安排在世代居住的洼里。
2004年4月,洼里更名为奥运村。
伴随着中国国运的蒸蒸日上,从2007年开始,中轴线-北四环一带的房价也开始明显大幅上涨。除了原住民,很多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陆续登上了财富积累的快速列车。
中轴线-北四环成为奥运前后,中国最有活力的板块。
2009年的第四届北京十大建筑评选中,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一批奥运场馆入选榜单。和五十多年前的十大建筑不一样,这些建筑的设计师,很多都是外国人。
地理学家侯仁之说过,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都与北京的中轴线有关。一是代表封建皇权的紫禁城;二是把旧时宫廷广场改造成为人民广场的天安门;第三个,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的建设,它代表着这个国家:
大踏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2
2012年,国家美术馆新馆方案设计招标启动。
美术馆选址也在中轴线上。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毗邻鸟巢、水立方。作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文化项目,它将被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美术馆。
有关部门对其风格设定了标准。除了拒绝复古、模仿和风格化倾向,要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拉开距离外,更要体现今日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性。新馆要成为:
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中,增强文化实力的具体体现。
随后的竞标成为世界级大师的较量。一百多个单位报名,18位设计大师激烈角逐,到最后筛选出的5个方案,有3位都是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比如弗兰克·盖里,比如扎哈。
最终胜出的,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法国的让·努维尔事务所联合体。他们的设计方案被称作“天下一画”。让·努维尔说,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书法。
激烈反对过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吴良镛认为“天下一画”浑然一体,是中国文化的延续。
让·努维尔在全球设计作品超过230 座。从巴黎爱乐大厅、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到阿布扎比卢浮宫等。他擅长创造新颖的、符合建筑基地环境和文脉要求的建筑。
如果说鸟巢、水立方代表着中国的运动精神,国家会议中心展现着中国的开放精神。那么,国家美术馆新馆代表的,是这个文明古国的艺术精神。
建筑师霍莱因说过:
建筑是社会精神发展过程的载体,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现代的也是未来的。
后奥运时代的北四环中轴线地带,堪称世界最大的地标性建筑聚集地。让·努维尔参与打造的国家美术馆新馆,诗意且人文,与其周围环境、场所精神融为一体。
继国家美术馆新馆项目之后,努维尔并没有从这里离开。几年之后,执着于打造公共建筑的他携手万科,在北中轴线这块福地上,又参与打造了一个船新的项目:
万科大都会 NAVA。
3
2015年,淘宝网原总裁孙彤宇耗资近2亿人民币,在新加坡一个公寓项目“嘉峰豪庭” 购置了房产。嘉峰豪庭位于全球最贵街道之一的阿摩园,首席设计师就是让·努维尔。均价高达40万人民币每平米,但亚洲的富人都对这个项目趋之若鹜。
有建筑师说过,人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建筑来指导,关键看是什么样的建筑。
过去几年,努维尔对北京的北中轴线的精神早已了然于胸。接下来,他在万科NAVA上做的很多事,都是在践行他之前屡屡提到的一个观点,将建筑融入场所:
创造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共生。
NAVA的诞生,初心是万科对城市核心区的存量物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来重塑城市核心区活力与面貌。
历史上,中轴线上的很多建筑,都有着自己的往事。例如紫禁城建设初期,所用楠木来自于川湘浙滇等地的深山老林;人民大会堂的各种材料来源也遍及祖国各地,以至于被称为:
建筑材料博览馆。
向来遵循“生长的建筑”理念的努维尔在打造NAVA过程中,除了采用玻璃艺术立面及和玺彩画等装饰手法,还选择了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山谷岩层中的顶级石材Kamarica,作为项目建筑的外立面。
这种石材是岩浆在19亿年历史演变中,保持上千度高温且数亿年上移,才孕育出来的。
努维尔敲定了原石切割方法,多次排列组合,每块都严格编号,从巴西跨越太平洋,先到厦门,再运到北京,全程4万里。
努维尔想要用极具自然文明精神的原石对抗物欲,表达独特的艺术审美和视觉效果。
这应该是北京首个第四代建筑形态。万科NAVA构建了区域微型气候圈,将平面花园延伸至建筑立面,营造垂直森林瀑布,实现 100%的景观绿化。
为达成这种效果,项目的“生物小组”历时3年,做了大量研究和绿植存活试验,还采用了美国Hunter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最终,努维尔在9000 ㎡的土地上,实现了超 10000 ㎡的绿化空间,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自然的需求和向往。
无论是万科还是努维尔,都是想通过NAVA这个项目去探索未来的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为北京呈现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于嘉峰豪庭的介绍里,有当地人总结其成功经验时提到,富裕阶层选择这种项目,除了顶级配套,还看中在这座建筑里的生活体验。
位于亚奥核心区域的NAVA,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公园等配套已无需赘述。重要的是,除了万科物业金钥匙管家睿服务,NAVA还拥有业主专属的各种精神领地,例如私宴空间、健身房等。
居于NAVA,感受中轴线上的精气神或者艺术气息,真是一个很Nice的选择。
前天,美国又决定放水6万亿美元救市了。疫情之下的世界,大家都在寻求核心资产用来保值。比中轴线上还有福气的核心资产,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