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传奇人生(四):贤哲明吏,百代文宗
导语:
唐代社会最重大、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藩镇割据,驻守各地的节度使犹如古代的诸侯,割据一方,持兵自重,朝廷对他们既恨又怕。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七月,镇州驻军暴动,成德守军将领王庭凑反叛,朝廷派兵前去围剿,屡屡失利。
乱军气焰嚣张,朝廷无奈,只好在次年二月为解决与叛军进行谈判,然而文武百官却没有人敢前去。
韩愈当时已经五十三岁了,再加上有疾病,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是国难当头,为了百姓不再遭受更大的损失,他毅然挺身而出。
王廷凑占领了镇州附近的两个城池,并进一步包围了深州,有恃无恐。
史书记载,王廷凑其人阴险狡诈,自命不凡,此番前往无异是闯入龙潭虎穴,吉凶难料。
唐穆宗派遣韩愈前去后也后悔不已,连忙派人追赶韩愈,下诏说到镇州边境后,可观察形势,不必深入,而韩愈的回答却是毅然决然。
韩愈单骑入镇州,平定了叛乱,救出了被围困的王室官员,其"勇夺三军之帅"的壮举堪与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相媲美。
平定淮西的战役中,已经显现了韩愈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这次镇州和谈的事件更显出他惊人的谋略胆识和高明的外交手段。
无论为文为人还是为官为臣,韩愈都拿得出满腹的才华,磊落的气派和一片赤诚的忠心。
在平定镇州之后的两年内,韩愈先后担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
京兆等地堪称复杂难理,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息止,百姓安居。
而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终于因为日夜操劳而获病告假。
被贬潮州后的五年是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时段,也是他政治生命的春天,然而过度的劳累与身体的疾病还是将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拖入了生命的冬天。
在这年寒冬,韩愈在长安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七岁。
在河南省孟州市城西六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静静安放着韩愈的墓冢。
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院内松柏葱郁,芳草萋萋。
在韩愈墓前建有祠堂一尊,韩愈的雕像昂然挺立于苍松翠柏中,墓祠内有共有石碑十三通,细细篆刻着韩愈的生平。
回顾韩愈的一生,他的仕途坎坷,两次被放逐荒远的蛮夷之地,然而这些不幸的政治遭遇却给了韩愈游历河山、广交宾朋的机会,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诗文,促成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散文至今存有三百余篇,有论、说、传、记、碑、表、杂文等各种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无论议论说理、记人叙事、言志抒情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与韩愈同时代的刘禹锡奉其为"文章盟主",宋代苏轼推崇韩愈乃"文起八代之衰",曾巩则在《杂诗》中写到:
"韩公缀文辞,笔力乃天授。并驱六经中,独立千载后。"
几乎历朝历代的文学家、评论家都对韩愈的诗歌文章投来了赞誉的目光,这充分说明了他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除了在文章的艺术成就上,韩愈的许多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十分具有进步意义,被后世誉为典范。
韩愈倡导"唯陈言之务去",他反对六朝以来骈俪文的文体束缚,而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进行写作,使文气更为自由奔放,他还主张"修辞以明道",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
在诗歌领域他也有新的探索,韩愈喜欢学李白古风之淋漓放纵,又学杜诗长篇叙事法度与炼字艺术,从而在李杜之后开创了一种用韵险怪的新诗风。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这首《晚春》便是其说理诗派的代表作,乍一看来这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实际上作者是以"杨花榆荚"比喻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中奇僻瘦硬,独树一帜外的诗风。
以议论为诗,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而这种说理诗风,也对宋诗的风格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韩愈的诗歌作品中,《山石》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石》节选
在这首诗中,韩愈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几乎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手段,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方法平实地记叙事情的过程,由此诗也颇可看出韩诗宏伟奇绝的风格。
韩愈辉煌的写作实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活泼流畅和现实人生密切结合的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扭转了三百多年来的文风。
他倡导的古文运动直接启示了北宋以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散文传统,对元明清三代散文的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成就不只在文学方面,在文化思想史上,他站在中国中世纪历史的转折点上,总结出自尧舜至文武周公孔子,中华五千年文化思想史,第一个提出道统说。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就在于有这一优秀的文化思想,中唐一度出现的"元和中兴"与以道统整合统一人们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韩愈以异乎寻常的胆识和豪气站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发展的巅峰,回溯中华民族发展的整部历史,得出了建立孔孟儒学传统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也是韩愈一生为之倾心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他的总结和继承发展角度来说,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承是功莫大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
韩愈一生倡古文、革新诗,开文体一代新风,在文学改革路上做出了许多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而少怀壮志的韩愈登上仕途后,更是奉行"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信条,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虽然屡次遭受被贬逐的重大打击,他报国之心不改,爱民之心不变。
谏迎佛骨,收服叛军,他既有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操,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言常人所不的伟岸气节。
他好为人师,桃李遍收,其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堪称一代师表,他惠治潮州,废除旧制,政绩斐然,又缔造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业。
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勇于攀登,不懈追求的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心是一把经得起岁月磨砺的秤杆,韩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千年,但他的善举、他的作为、他的成就始终世代相传在人们心里。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韩愈正是用他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万代瞻仰的丰碑。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