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追思八哥樱桃》

吴家畈村俩个太婆的故事

走进吴家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花岗石门楼,它如热情好客的吴家畈人,展开双臂欢迎客人进村。V字型柏油馬路贯通全村,一栋栋一排排小洋楼错落有致,文化广场,村宴会厅,锡類堂(祖堂),文化活动中心,莲花庵等公共建设场所建设,既有汉代微派风貌,古香古色,又显现代气派,宏伟壮观。如今的吴家畈人,村里有别墅,城里有住房,家家有汽车,户户有存款,人人都就业,一派兴旺祥和朝气勃勃的景象,是大冶市有名的富裕庄。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是人材辈出的地方,这里沉载着先祖的智慧,也现体着今人的发奋,是一个很有故事村庄。
故事之一,刘太婆打赌背石磙奠基业。话说明万历年间,武昌府谈桥里泥巴厅庄,有一户叫吴家胜的后生,家有几亩薄田,农忙时,在田地劳作,农闲时,上大洪山砍柴,下谈桥港摸鱼,生活悠然自得。吴家胜娶妻刘氏,结婚十几年,从没红过脸,育有二子都乖巧懂事,大儿子还能下地做农活,打过下手,小儿希浩头脸灵光,逗人喜爱。家胜人年轻,肯吃苦,一年四季在田里劳作,地里庄稼打理得好,人勤地不懒,粮食年年丰收。夫人刘氏,端庄大方,手脚麻利,在家做饭洗衣带小孩,抹桌扫地养畜禽,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不让家胜操心。俩口子虽住茅屋草舍,吃粗粮淡饭,穿布衣草鞋,但形影不离,恩爱无比,小日过得其乐融融,羡煞四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年春末的一天中午,家胜拖着病体回家,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不治而亡。刘氏突然失去爱人,有如天塌地陷,中年丧夫之痛,难以言表,整日晕晕恶恶,睹物思人,夜不能寐。痛定思痛,决定离开这伤心之地,将长子托付大伯照顾,带次子希浩遠走他乡。刘氏母子,顶烈日,冒酷暑,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经三个多月,来到了大冶湖畔,鹿耳山下。
当时,鹿耳山下的山场田地都归焦姓所有。为了生存,刘氏母子,多次上门请求焦姓人家租或赐几亩薄田耕种。上门次数多了,焦姓人家有点心烦和感动,故指着焦姓门前禾场上的一个二三百斤重的石磙跟刘氏打赌说,如果你能背起这个石磙走几步,以石磙落地为界,界内的山场田地都是你的。刘氏正值壮年,身体健硕,情性刚烈,力气很大。如是挽起袖子,背起石磙,健步如飞,跑过垅畈山场,石磙才落地。焦姓人家很讲诚信,愿赌服输。从此,石鼓圹的田地,金线吊葫芦的山场,成了吴家畈人繁衍生息的家园。随着时间流逝,时代更迭,清朝至民国年间,吴家畈人也从农耕时代,走进了农商时代,兴起了制陶业,人人和泥巴,户户烧瓦罐,制陶成了谋生主要职业。从希浩公落业至今己有四百六十多年,繁衍子孙十九代,六百多人。刘太婆打赌背石磙奠基业的经典故事,妇幼皆知,代代相传,它是吴家畈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思想源泉,是血脉传承的正能量。
故事之二,曹太婆教子有方,救子有智,五世同堂,富贵双全,世人敬仰。
据鄂冶吴氏大成宗谱记叙:吴母曹老太君     出身名门,幼娴闺训,长识内则,恪守三从四德,茹苦含辛,相夫教子,生三男四女。长子兴龙,次子兴无,三子兴红,家大口阔,生活极其艰维。更奈胡天不佑,青年丧夫,三子兴红早逝,老太君倍受打击,痛彻心扉。但她化悲痛为力量,矢志不渝,悉心扶育子女。幸而两子资质聪颖,素有大志,儿知母苦,发奋图强。兴龙从政,为政清廉,仕途享通,官至正厅。兴无从商,广开财路,劲牌名扬四海,为国家,为社会,为家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荣获为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军殊荣。如今家道昌隆,家声丕振,兰桂腾芳,儿孙满堂,富贵双全,皆因懿德积厚之所至也。
吴母曹氏老太君,一生与仙道有缘,虔心向道,积善积德,几十年如一日,供奉仙尊,操持莲花庵大小事务,劳心劳力,无怨无悔。尤其是在她倡导下,由劲牌公司献资千余万元,于2019年第四次大规模重建莲花庵,使庵堂焕然一新,庵名远播四方。曹老太君的善行义举,真可谓德冠千古,风遗后昆。
曹老太君经常对后人说,做人一要读书,读书明理,可做大事。二要吃苦肯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肯做,才能衣食无忧。三要向善,多做好事,行善积德。四要节俭低调,不能浪费,富了不能忘本。她十七岁嫁到吴家,丈夫吴永禄体弱多病,在她三十七岁时便撒手人寰,三子永红读高中时病故,中年经历丧夫丧子之疼。她坚强伟大,把六个子女扶养成人。劲牌总裁二子兴无(少勋),低调向善,吃苦节俭的品质,是老太君身教言传的结果,是血脉的传承。劲牌累计捐款二十多亿,成湖北首善。劲牌光阳班,在全国三十省市的八十多所高中,支助贫困学子近万人完成学业,是大善大爱之举。曹老太君教子有方,族人公认。她老人家机智救子也是佳话。                据吴家畈老人吴远汇先生介绍,一九五四年夏,大冶地区連下数天暴雨,山洪暴发,湖水猛涨,俗称木排地的吴家畈,已被洪水围困。当时,金胜(兴龙)只有三岁,大人们都忙着抢运粮食和衣物,金胜也跟着哭闹,曹老太君急中生智,忙找来一面小摇鼓,連吓带哄地把金胜放在石头案板上玩。抢完东西后,水己涨至腰深,她再来抱金胜,只见他还站在石案板上,手晃摇鼓,赤脚戏水,玩得正欢。这块石灰石材的案板,长约一米五左右,宽约八百公分,是制陶和泥巴的必备案台,制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和泥巴。泥巴先放在地上用脚踩,踩到一定熟度后,再放到案台上用手拳,揉,拍打,泥巴和熟了,陶丕才立得住,烧出的陶罐质量就好,才卖得出好价。这块石灰石料的案台石板,因年久风化,已出裂痕,曹老太君还请来泥瓦匠用水泥修补好,现存放在兴龙老屋门右边的花坛旁。这块百年石板,见证了吴家畈的变迁,承载了先人的辛劳和汗水,也使吴永禄的长子兴龙幼时躲过了一劫。这是一块很有故事,很有纪念意义的石板,值得后人珍藏。
吴家畈两个太婆的故事,是动听的,是发人深思的。家族的兴旺,必有一个好母亲,好女旺三代不是传说,母爱是无私的,母亲是伟大的。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己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没事在家挖泥巴,一天能挣上千,邻居开始不信,看见成品抢着要学

    没事在家挖泥巴,一天能挣上千,邻居开始不信,看见成品抢着要学

  • 故事:灵蛇报恩

    文/小松 古时候的蓟州,有一个李老翁.李老翁已近花甲之年,他行善半生,虽然家里不富有,不过日子过得很是心安理得. 有一日,老翁从镇子上回村.走到一处破庙前时,听见庙中有窸窸窣窣的声响.老翁起了好奇心, ...

  •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闲聊乘凉》

    闲聊乘凉   明天就立秋了,恰逢星期五,兄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茗山陪老娘过周末.老娘今年九十高龄了,身体很硬朗,生活能自理,只是耳朵有点背,最喜欢抹个细字牌.每个周末,儿孙们都从城里回来,是她最开心的日 ...

  •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高才哥的退休生活》

    高才哥的退休生活 高才哥是我的族兄和学长,是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今年七十四岁,身高一米五三,体重不足一百斤,头发有些花白,耳朵也有点背,显得瘦小而干练.退休十几年,他为乡里村民做了一些很值得说道的好事 ...

  •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傻姑》

    傻姑  儍姑,今年五十多岁,是病退后回村里居住的.她中等身材,头发烏黑,五官端正,皮肤硕白,年轻时肯定是个美人坯子.为了照料病残丈夫,她四十多岁便从机关单位办了病退,从城里迁回农村,这一住就是十几年了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师生情谊满江城》

    师生情谊满江城 清明节后,疫情解禁后的武汉,踏青游玩的人们余兴犹酣!4月9号,连日淅淅沥沥的春雨突然放晴,曾经承担有色中学(冶中通讯)编辑的罗德明大哥,组织我们刻印组一行6人,驱车奔往江城探望创办并担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寻找山茶林场》

    寻找山茶林场 正月初七,和煦的阳光毫无吝啬地亲吻着山峦.田野.我们三位老汉,节假不得闲,踏春出游,相约寻找青葱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曾经怀揣梦想的知青林场. 离小山村宋家湾不远,找到了刘恒宇湾,循着当年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人文下陆的蜕变》

    人文下陆的蜕变  大年初三,晴空万里,和煦温暖的阳光如明艳的少女热烈地相拥游逛的人们,早春时节惊现出三月桃红柳绿.东方山脚下,游人如织,不习惯春节出门的男女卸下冬装踏青游玩,沐浴难遇春光洗礼,亲近大自 ...

  • [黄石文坛]吴汉祥的随笔《“刀笔吏”的悲喜人生 》

    "刀笔吏"的悲喜人生  古代将主办文案的职员称之为刀笔吏.没料想不擅文笔的我大半辈子也与"刀笔吏"为伍,竟然捉笔刀刻文案二十余载.其实,如此苦差磨砺另辟了一条俺 ...

  • [黄石文坛]吴汉祥摄影/随笔《凤凰祥云现天庭》

    凤凰祥云现天庭 2021年10月12日下午4时15分,立于我家阳台依窗仰望,无意间,惊现天边一只银色凤凰祥云嵌在空中,从京城西山群峰中飞出,在湛蓝色天幕映衬下,右翼占有大半天空,羽毛清晰,尾翼舒展,婉 ...

  • [黄石文坛]欧阳高光的随笔《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退休了,梦做得最多的是少年时的梦.梦见的人,多为小伙伴,父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乡村小学教师.在父与师面前绕膝,我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直到进入矿山高中,见了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