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名医6方】

肝硬化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早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硬化(肝腹水)两种。早期其证较轻,晚期其证较重,属中医"臌胀"、"症积"范围。是中医内科四大证之 ,治疗颇难,至于晚期(中医称单臌胀)。治疗尤为困难,

病因 多因肝脾肾三脏受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蓄、蛊毒"所致。肝郁脾虚,脉络瘀阻,水湿内停。久病及肾,则肾亦伤。诸因互累,臌胀由起矣。

症状 早期则见食欲不振,乏力腹胀,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面色萎黄,面、颊、上胸、背部、两肩及上肢出现蜘蛛痣、或毛细管扩张,手掌发红(称为肝掌),肝脏肿大、表面光滑、脾脏亦有轻、中肿大、进而诸证进一步加重,形体消瘦,疲乏无力,面色灰暗,腹胀痛,肝脾肿大,而肝脏由大缩小,质地较硬,腹壁及脐四周静脉曲张。腹部膨大,击之如鼓,鼓之有声者为气聚;鼓之成实者为水停。前者为气、血、蛊,后者为水,故中医又有"气臌、血膜、蛊臌、水臌"之分。病之早期(即前三臌),多属肝脾,至晚期(即水臌)腹水形成,病属肝脾肾三脏受害,病多危重。

论治 早期晚肝硬化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活血补脾汤

【组成】黄芪 15~30克,白术 30~60克,党参 15 克,生川军 6~9克,桃仁、䗪虫、炮山甲、丹参各9 克,鳖甲 12~15 克

【用法】水煎服,每目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主治】肝硬化。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本方是上海名医姜春华验方。

【附记】 朱丹溪云∶"制肝补脾,殊为切当",沈金鳌亦说∶"故治积聚者,惟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方为正治"。是方乃取《金匮》下瘀血汤加味而成,益气化瘀扶正祛邪同用,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其化癥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稳定,疗效尤为显著。

临证加减∶若热毒蕴结,选加山栀、丹皮、连翘各9克,茅根30克,川连1.5克;湿重,去党参,加苍术15克;气滞,加枳实12 克,大腹皮子各9 克,乳香9克,藿苏梗各9克;阴虚,选加生地、阿胶各9克;腹水尿少,选加茯苓皮15克,黑大豆30克,陈胡芦15克,虫笋30克,木通9 克;纳呆,选加焦楂曲各9克,炙鸡内金9克,谷麦芽各9克,砂仁3克;胃痛吞酸,加瓦楞15 克;肝区剧痛。去党参,加九香虫6克,醋元胡 15克,炒五灵脂、乳香各9克;阳虚寒邪,选加炮附片9克,干姜3克,桂枝6克;鼻衄、齿衄,选加茅根30克,茅花9克,仙鹤草、羊蹄根各 15克,蒲黄9克。

2.黄芪莪术汤

【组成】生黄芪 20克,莪术 30 克,炒白术 15克,红花 20克、醋柴胡 10 克,自矾2 克,地鳖虫 10 克,生甘草 12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分 2 次饭后服。

【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早期肝硬化。

【疗效】 治疗 78 例,显效37 例,好转 33 例,无效8例。

【来源】高荣慧,(《中医杂志》(7)1990年)。

【附记】本方是张舜丞教授经验方。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用之临床,疗效较佳,是治疗早期肝硬化的有效方剂。

3.理气逐水汤

【组成】青皮、陈皮、枳壳、木香、川朴、槟榔片各 9 克,茯苓 30克,地肤子 9克,大戟、甘遂(面裹煨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逐水。

【主治】单臌胀(晚期肝硬化腹水)。

【疗效】治愈百例,有特效。

【来源】湖北,陈栋祖传秘方。

【附记】方内大戟、甘遂、分四等剂量,按情况可分用各 1.5克、3 克、4.5 克、6 克。最好先用小剂量为佳。服后反应∶服后泻下 3~5次,大部泻下黑水。

4.利水消胀汤

【组成】白术、苍术各 10 克,青皮、陈皮 、厚朴、枳实各 9 克,香附、木香各 6 克,砂仁 10 克,茯苓、大腹皮、猪苓、泽泻各 15 克,灯心草 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2次。

【功用】柔肝理气,健脾利湿。

【主治】肝硬化腹水。

【疗效】治疗20余例,均效果甚佳。

【来源】张德芳,(《陕西中医》(5)1981 年)。本方为张氏九代祖传秘方。经 30 余年临床验证,效佳确切。

5.消蛊饮

【组成】党参15~20克,白术 30~100克,茯苓20~30克,柴胡6克,当归15~20克,赤芍、大腹皮、大腹子各 10~15 克,地骷髅4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日服 2次

【功用】健脾益肝,和肝活血,理气消胀,逐水导滞。

【主治】肝硬化腹水。

【疗效】临床屡用,屡奏奇功。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名医顾丕荣验方。

【附记】临证视脏气之偏颇,邪结之性质而化裁出入;若初起脾虚气滞者,胀甚加蟾砂散9~12 克(分吞),满甚加中满分消丸12克(分合);证见肝郁络瘀,加马鞭草 30 克,刘寄奴、地鳖虫、五灵脂各12 克等,或大黄䗪虫丸12 克(分吞).肾虚水泛,病势深重,肾阳虚者,加济生肾气丸 30 克(包煎),水湿弥漫者可酌加椒目、防己、二丑、商陆等品;肾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滋肾通关丸,各30克(包煎),齿衄甚,加水牛角、茜草根炭等。如此分证加减应用,则收效更捷。

顾氏用药经验∶商陆与木通同用,利水有殊功;人参与五灵脂同用,消瘀有卓效。但均不宜多投久用,衰其大半而止。若加花蕊石、参三七于化瘀剂中,既能消瘀又能防止内脏出血,凡瘀凝成积者(脾肿人),用之更验。软坚选加鳖甲 、牡蛎 、海藻、石见穿等,对改善肝脾质地有效。

6.清热达郁汤

【组成】大生地 35 克,公丁香、干姜、生远志、黄芩、桂枝、蒲公英各 10 克,知母 20克,甘草8克,大枣 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剂,日服 2次。

【功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

【主治】沉疴痼疾(如各种血液病、肝硬化、腹水、水肿水毒证、妇科月经不调、不孕等证),总之中医所云阳气郁闭的郁热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的疑难杂证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来源】《名医治验良方》。本方是吉林已故名老中医段英廉验方。

【附记】方中生地配丁香,意在平调先天之阴阳,兼顾后天,并宣达其经络,疏散其郁热。生地得丁香之热,则滋阴不寒凝;丁香得生地之寒,则助热之性减而助阳之力存。生地之量大。取其滋阴精,并借丁香以助化生阳气。实有阴阳并调之效,达郁清热以兼顾后天之功;干姜配知母,二药均入中焦脾胃,一热一寒,一扶阳一补阴,寒而不凝,可益阴消郁热,共奏平补后天之阴阳,宣通脉络,清达郁热之功;远志配黄芩,辛温宣通之远志可使苦寒之黄芩清热而不凝滞,苦寒之黄芩,可使辛温之远志散达而不助热,共奏宣通窍道而达郁热之效而使阴阳俱调;桂枝配蒲公英,实为苦寒与辛温并用,以奏辛温而不助热,苦寒而不闭络,具有宣通表络,温通血脉,助心阳,清郁热,解毒利湿之效;大枣配甘草,合奏补益中气,调补后天之力。总之本方 10 味药实为 5 对药协调作用,平调阴阳,清热达郁。因而本方适用范围甚广,对多种慢疾病,尤其是久治未愈的沉疴痼疾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0)

相关推荐